分享

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与集体行动

 昵称31434544 2016-05-05

    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内容摘要】在涉及集体行动的文献中,传统的经济学乃至政治学理论都认为,在一个由共同利益组成的集团中,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会理所当然地为集体的或共同的利益服务,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是一致的。奥尔森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由于集体利益具有公共性,很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使得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这种情况在大集团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尔森认为,“赏罚分明”,对集体成员区别对待十分必要,从而设计出了一种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选择性激励”。

    【关键词】集体行动 “搭便车” “选择性激励”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以个人理性为逻辑起点,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来研究集体行动、国家兴衰和政府权力等问题,他所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分利集团理论和政府权力理论在

    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学术贡献也已远远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而对政治学、社

    会学、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着,他花了一生的时间专门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

    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

    奥尔森主要有三部作品:《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年出版?、《国家的兴衰》)1982

     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把奥尔森和唐斯称作是对政治科学影响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著作也就成为经验政治科学的经典之作。参见【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刑予青、赖平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译者序? 自从1965年奥尔森发表他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之后,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大量引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经济学教授梅多夫)M.H.Medoff根据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711992年?各卷所搜集的全部引文资料,对其中70岁以下、1992年以前没有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突出的250名经济学家的排名中,奥尔森排名第八位,即使是根据年平均引用率排名,他也排第十三位。参见王翼龙?从引用率看美国经济学家排名?经济学动态?2001)9 在《权力与繁荣》一书的封二页上,便附有奥尔森多次提到并终身恪守的学术研究信条:“正如伟大的斗士总是力求刺中敌手的颈动脉那样,伟大的科学家总在寻找能够取得突破和具有强烈诉求的问题。故我以为,探求那些重大和高度简化的命题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战略。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自认为一直是这样做的。当然这也是我唯一想做的事。”参见张宇燕?利益集团的鞭挞者?中国图书商报?20020228012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 1 -

1/10页

    年出版?、以及他猝然逝世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出版?。后两本书是第一本书的运用和发展,《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不仅奠定了奥尔森学术思想的基础,也把人们对集体行动问题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斯密和奥尔森:个体理性集体后果分析的两种思路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古典经济学奠基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曾给出一个“利益最大化”原理:理性人)经济人?的趋利避害行动会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社会收益最大化。他认为,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无意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各个人都不断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

    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似乎在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过渡,他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理性选择的逻辑:个人的理性选择——达到个人未预期的结果:集体的理性。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通常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换句话说,“如果某一集团中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那么就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只要那一集团中的个人是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

    目标。”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们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

    出版社?1995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李增刚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 2 -

2/10页

    伪劣产品的商家做斗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是,经验观察的结果却常常与此相悖,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却并没有产生。那种“认为从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行为这一前提可以逻辑地推出集团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行动,这种观念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体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即使他们都是

    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奥尔森认为无法从个人理性选择的假设推论出集体理性实现的必然结论,他实际上给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理性选择的逻辑,即集体行动的逻辑:个人的理性选择——达到个人未预期的结果:集体的非理性。

    二、“搭便车”:从个人行动到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从理性“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出发,展开了自己的集体行动理论,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个人最优选择最终与集体或社会利益背道而驰这个“逻辑悖论”产生的机理。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想当然的推理,只要在一部分个人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共同利益,分散的个人便一定会组织起来,以期共同分享参与集体行动的果实。然而事情远非那么简单,因为个人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仅仅是形成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比如对消费者来说,显然存在着某种共同利益,即在商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越低越好。不仅如此,每一个消费者心里也都十分清楚,假如大家联合起来抵制某种商品,其结果将会使人人受益。然而不无遗

    憾的是,类似的事情极少发生。相反,像“两败俱伤”,“三个和尚没水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现象却屡见不鲜。人们之间尽管存在明显的、潜在的对大家均有好处的共同利

    益,但却由于种种阻碍合作的因素存在,从而无法实现。

    奥尔森认为从理性和寻求自身利益这一前提可以逻辑地推出集团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行动,这种观念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即使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够获利,也不能推断出他们会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体的利益。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大集团中的所有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而且作为一个集团,他们采取行动实现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对于这个问题张宇燕先生曾有过专门讨论。参见张宇燕,经济学与常识:从“三个和尚没水吃”谈起?读书?1989)118489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297106

    - 3 -

3/10页

    他们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后都能获益,他们仍然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集团的利

    益。”之所以这样,奥尔森认为,是因为集团或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向其全体成员提供不可分

    的、普遍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或集体物品,或者说,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这种集团利益的公共性意味着任何单个成员为这种共同利益做出的贡献或牺牲,其收益必然由集团中的所有成员所分享,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

    员。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集团的每个成员想通过“搭便车”而坐享其成。对争取此利益无贡献的成员将与为此做出牺牲的成员获得同等利益。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集团行为根本不可能发生。举例来说,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争取到了加薪的权利,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包括没有参加罢工的工人?,但是,参加罢工的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搭便车”行为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我国古代的南郭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他不会吹竽,却混进宫廷乐队,“滥竽充数”,虽然它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却分享到了集体行动的利益——君主的奖赏。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奥尔森得出结论: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做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十分不容易。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加,分享收益的人越是多,为实现集体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个人分享份额就越小,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就是所

    谓的“集体行动的困境”。。“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两个和尚抬水吃”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吃”是集体行动失败的例子,从成功到失败,关键在于从“二”到“三”的变化,即集体人数的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集体物品(collective goods)是奥尔森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定义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 xi, 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所消费。”集体物品类似于公共经济学使用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由于公共物品暗示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而事实上利益集团和社会组织也参与供给公共物品。所以奥尔森在书中采用的概念是集体物品,区别于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公共物品,更加突出了特定群体通过自主组织以实现集体性物品的供给方式。并且在研究中区分了“排外的集体物品”和“相容的集体物品”,认为“排外的集体物品”供给的集体行动中更加突出内部的策略性互动和讨价还价。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135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中译本名称与原文相比少了十分关键的副标题“公共物品和集团理论”,而原著的书名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Goods and Theory of Groups. 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而分享了集体行动利益的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搭便车”。 史蒂文斯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集体行动悖论存在的关键是集体后果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参见【美】乔?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4 -

4/10页

    增加。人数众多的大型集团内,很难对于其中集体利益的性质以及换取这种福利的代价这一类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减少,“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

    “搭便车”的行为也越不易被发现。

    与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所指出的,“精神世界是为利益规律所统治”一样,集体行动的困境向我们深刻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从个人理性出发,并不能保证自发地、自然地产生出集体理性。个人理性的张扬,结果可能是集体非理性。这种冲突说到底就是利益之争,即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理性选择的冲突。詹姆斯?科尔曼认为,“不同的

    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达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基于这样的判断,集团中个人采取的“观望”态度或者是“坐享其成”行动在个人角度上来看是合理的,甚至这样可以实现他们“不劳而获”的最大收益。殊不知,“对个人有目的的行动的

    不同理解以及当人们主观上认为自己采取合理行动时,客观上却背离了行动的合理性。”

    三、“选择性激励”:集体行动困境消解的可能路径

    集体行动的逻辑表明,大集团中普遍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导致集体行动无法实现。其实早在1740年,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意识到人性中舍远图近的致命错误不利于公共目的的实现,两个人可以实现的共同行动,对于多个人而言就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因为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有关共同利益的复杂计划难以同心一致,“各人都在找寻借口,要想使

    自己省却麻烦和开支,而把全部负担加在他人身上。” 在现代政治经济学中,该问题一直包含在有关公共物品供给的讨论之中,它被明确地从集体行动角度来理解,则归功于奥尔森的开创性贡献。奥尔森从集体行动中个人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它,并把它与组织理论相联系,使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最具争论性和启发性的领域之一。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核心——对公共物品的普遍追求,以及决定这一追求成功与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量——群体规模。集团规模越大就越不能在最优水平上自愿供给集体物品,大集团存在不能提供任何数量集体物品的倾向。

    那么,如何使大集团或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呢?奥尔森提出了

     奥尔森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发展成“多人囚犯两难博弈”)npeoples dilemma games,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 科尔曼这里所说的行动应该就是指的集体行动。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9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79

    - 5 -

5/1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