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人夏季吃食最全合集

 我爱绿萝乐乐 2016-05-06

夏天来了老北京四合院里有许多独具风味的吃食,过水面、独茄子、拌凉粉、凉糕、荷叶粥、金糕、酸梅汤、老北京奶酪、扒糕、北冰洋、瓷瓶酸奶,每一种都清凉爽口。


老北京人的夏天当然离不开面条,隔三差五就得来一顿面条,一般都吃过水面,将煮熟的面在凉开水里一拔,面条变得爽口、劲道。都是过水面,但是北京人却能换着方、变着味儿的做出各式各样的浇头。


炸酱面

炸酱面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炸酱讲究六必居的干黄酱、天源酱园的甜面酱按2:1配制。素炸酱,不但酱内不可放有荤腥肉物,即使调料内亦不应有葱蒜等荤性物。荤炸酱,就是有肉及荤物作料物的炸酱。包括各种动物及肉,如羊肉炸酱、猪肉炸酱、小虾米炸酱等。菜码讲究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等等。夏天来碗炸酱面就着蒜,酱香味浓,滑润爽口,这是北京人夏天的味道。



麻酱面

澥麻酱可是有讲究的,最好的方法是用凉白开澥,在麻酱中放入适量盐,然后顺时针和麻酱,这样澥的麻酱才粘稠浓厚。菜码一般是黄瓜丝、黄豆、青蒜等。



西红柿打卤面

将由西红柿略炒一下,放入水,水开后打入鸡蛋。西红柿打卤面制作简单,味道清淡,酸甜适中,很解暑。


烂肉面

早年间,“烂肉面”里的烂肉不仅有猪肉,还有牛羊肉、驴肉、狗肉等,烂肉不是成块儿的好肉,都是些下脚料,因此,价钱非常便宜,是穷人解馋的“开心丸”。现在家里做烂肉面,现将五花肉切成小块,比红烧肉的块要小,下肉块煸炒至变色再放葱姜,炒至七成熟时倒酱油随蒜瓣继续炒制,以酱油、料酒1:3的比例倒入肉中,切忌放水和大火烹制,熟后浇在面上,再撒点儿青蒜末,烂肉面就做好了。



茄丁面

由茄丁、猪肉和酱汁炒制而成,再加点儿香菜段。茄丁软糯,肉末香香,浓郁饱满的汤汁在唇齿之间来回萦绕。



扁豆焖面

北京人夏季离不开的一种面食,亦菜亦饭,简便易做。将面条蒸熟后备用,将肉丝、扁豆放入油锅内炒至变色,加入适量的水,等扁豆六七分熟时,将蒸好的面条放入锅中一起翻炒,等水分蒸干后盛盘,可以浇上些醋蒜汁,美味至极。


韭菜馅合子

北京人夏季比较喜欢的面食,馅合子以韭菜、鸡蛋为主,还可加入粉条、豆腐、虾皮等。金黄的鸡蛋、碧绿的韭菜和亮晶晶的粉条,香酥可口。


凉糕

凉糕是一道适合夏天食用的老北京消暑小吃,凉糕味美香甜沙软,冰凉可口,制作简单,深受北京人的喜爱。把江米淘净蒸熟,晾凉。用一块案板铺上一层揉碎的熟江米饭,抹上一层豆馅,共铺三层熟江米饭,两层豆馅。第三层用湿屉布盖在上边,用手拍平,撤去屉布,撒上青红丝,用冰镇凉。吃时用刀沾上水顺边往下切,放入盘内,撒上白糖即成。


拍黄瓜

北京人吃黄瓜不是切着吃,是拍着吃的。切片黄瓜和拍黄瓜吃起来是有很大差别的,一口就能吃出来。拍黄瓜时把黄瓜放案板上,菜刀横过来从黄瓜上拍过,三两下,黄瓜纵列开,露出里面白色的籽儿,再顶刀切成寸段儿,放瓷盆里撒上稍多的食盐腌上十几分钟,既入味儿,又保持了黄瓜的爽脆劲儿。稍后用水把黄瓜稍冲,洗去多余的盐分,加上的六必居的醋和大名府小磨香油一拌,再拍几瓣蒜拌进去,齐活。对于做拍黄瓜来说,这蒜可是必不可少的。



糖拌西红柿

高大上的名字叫做火山积雪,英文名字叫做Tomato Slices with Sugar。新鲜可口,制作简便,营养价值高,适合夏季食用,作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凉菜极具价值。



拌茄泥

拌茄泥是北京人上夏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将茄子蒸一下,拍成茄泥
然后拌入自己喜欢的调料,蒜是必不可少的。在火热的夏天,夹上一口清爽的茄泥,暑热感立刻消失,随之而来是一份安静的清凉。


煮毛豆

可以用它点缀餐桌,也可以当个磨牙的小零食,还是一道下酒菜。煮毛豆的同时还可以煮豌豆、煮花生。


拌凉粉

凉粉制作简单,过去北京人一般自己做凉粉,将凉水化开的绿豆淀粉倒入开水中,边倒边搅,先盛到盘中,再放入凉水中浸泡即可。拌凉粉少不了酱油、醋和芥末,放点现炸的辣椒油和芝麻酱口味更佳。凉粉洁白,入口嫩滑,称得上是夏季里最理想的凉食。


扒糕

北京的传统夏季风味食品。用荞麦面制成,一般与凉粉同时出售。荞麦面粉熬成灰色糊状,拍成小饼放入凉水盆中。食用时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蛤蟆咕嘟

凉粉的一种,制作方法和上面提到的凉粉不同,直接把绿豆淀粉用开水搅拌,将淀粉从漏勺的洞内挤到凉水中,因为外形像蝌蚪所以叫蛤蟆咕嘟。


独茄子

又叫煮咸茄、独咸茄,圆茄子切成块儿晾2个小时左右,直到茄子变蔫。干黄豆加作料煮,把晾晒好的茄子块直接放入煮着黄豆的水里,倒入生抽,盐,煮至汤汁收干,放入香菜段,葱丝。将菜盛出后,撒些葱蒜片和香菜末儿,然后浇上热花椒油,独茄子吃起来有一股肉香。


荷叶粥

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放凉作为夏季清凉解暑饮料。大米煮粥,待粥熟后加适量冰糖搅匀,趁热将荷叶撕碎覆盖粥面上,待粥呈淡绿色取出荷叶即可食用。清暑利湿,止血、降血压、降血脂,还有减肥功效。


冰镇西瓜

北京人喜欢吃西瓜,过去讲究是“枕头瓜”和庞各庄的“贡瓜”,是西瓜中的佳品,味美沙瓤。那时院里或附近有井的人家,买西瓜后,放柳条筐里,用井绳放入井水里泡凉;没井的用大盆将西瓜泡上,用凉水镇着;也有讲究的,找来些冰块儿镇上称为冰镇西瓜。镇好后取出食用,那真是又凉又甜,两口下去,暑气皆无。


香瓜

起于初夏,终于晚秋。老北京香瓜种类很多,有羊犄角蜜、琉璃瓦、蛤蟆酥等等,北京人都好吃一口儿。吃香瓜讲究用手掰,一掰两半儿,香味扑鼻。好瓜气味甘美芳馥,沁人心脾,大酒大肉后,吃个香瓜可以解油腻。


水蜜桃

京城人家儿吃桃讲究吃“五月鲜”的大水蜜桃。个大、核儿小、皮儿薄、肉厚,离核儿,用手一掰就成两半儿,不但甜,而且是一咬一嘟噜水,吃着痛快。有句老话:桃饱杏伤人,桃是有营养而且对人的身体最有益处。


绿豆汤

北京人最常喝的家庭饮料,熬上一大锅碧绿的“绿豆汤”或“绿豆粥”,用凉水镇上,凉凉的一喝,立马全身都透着清凉。 炎热的夏季,喝绿豆汤,既能解渴消暑,又能解毒,


老北京奶酪

奶酪原为北方少数民族首创,又称醍醐、乳酪、羊酪、牛酥酪等,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乳白香滑富于营养,入口即化。奶酪在元、明、清三朝宫廷,曾是皇家御膳之珍品。它的原始做法是将调配好的鲜牛奶和糯米酒盛进小碗里,然后放进大松木桶里精心烤制,最后还要使用窖冰降温冷藏。由于其工艺秘方从不外传,因此当时,即便是官宦巨富也难得一尝,那时的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杏仁豆腐

北京人讲究吃“伏天的豆腐,冬天的茶”,这茶指的面茶,豆腐却是指传自宫廷的消夏小吃杏仁豆腐,洁白如玉口感嫩滑,热了来上一碗冰镇杏仁豆腐,满嘴杏仁的香味儿,解暑怡神。生杏仁泡软、剥皮,研磨成浆过滤;琼脂溶化加牛奶冰糖同煮,兑入杏仁汁,开锅后倒入瓷碗晾凉就凝结成杏仁豆腐;吃时加桂花糖水。



瓷罐蜂蜜酸奶

属于北京孩子童年里共同拥有的一段美好记忆。 瓷罐酸奶没有盖子,上面用皮筋和一张纸密封着。瓷罐酸奶很醇厚,甚至有点类似果冻呈半凝固状,酸奶好喝又解渴, 甜中带着酸,正宗的甜,纯粹的酸,醇醇的味道。


北冰洋汽水

北冰洋汽水盛满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记忆。黄色的液体,起开瓶盖,“呲呲”地冒着小泡,喝到嘴里是刹口的口感和橘子的清香。一瓶北冰洋见底心满意足地交回瓶子,拿上押金,同时伴随着几个响亮的嗝儿,暑意全无。


酸梅汤

酸梅汤行业的祖师爷是朱元璋,“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酸梅汤的原料并不复杂,乌梅、山楂、甘草、桂花、冰糖同煮,关键在于用料足、不掺水、冰得透。生津止渴、开胃祛暑的夏季饮品。


雪花酪

雪花酪是最早的冰激凌,一道古老的北京小吃。属于元朝皇宫里的秘制冷食,后流传至民间。雪花酪的冰晶是甜甜的,带一股奶香。它的配料五花八门,可以迎合不同人的口味。冬天凿出永定河上的大块浮冰,用草席包裹放入地窖保存,至来年夏天取出部分冰块打碎成末,和上蜂蜜、酸梅汁、果脯食用。老北京的雪花酪奶味儿浓、蛋味儿香、甜味儿适度。


 

果子干

果子干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食用的品种,原料有柿饼,杏干,藕片,荸荠,菱角,这些原料放在砂锅里小火慢慢炖煮,待把原料里的淀粉,糖分煮出,加进桂花,白糖,放凉后汤汁便凝结成琥珀色的冷冻。在熬煮时避免铁锅,而一定不能再放淀粉!果子干,柿饼呈琥珀色,大甜杏干呈橙红色,加上雪白的藕片,上浇糖桂花汁,放在果盘里用冰镇着,吃到嘴里凉丝丝、脆生生,甜酸爽口。


煮海棠

白海棠沙锅大火煮至皮开肉烂,汤内放白糖,冰镇!晶莹剔透!清香酸甜!



玫瑰枣

北京密云小枣沙锅小火慢煮,待汤汁快收干时关火,稍微放凉手端沙锅,上下颠抖红枣,把剩余汤汁全部裹于枣上,滴进玫瑰,蜂蜜。黑红晶亮!甜蜜非常!



炒红果

大粒红果去核,大火煮熟,边煮边翻,煮出淀粉,放白糖,放凉后红亮可爱!酸甜适口!消食化淤!



金糕

红果去核,煮熟煮烂,磨碎过箩,加少许淀粉再次熬煮,加进白糖,到进方盘,凉后凝成块冻,鲜红晶亮,玛瑙一般!酸甜适口!


冰镇啤酒

啤酒是解暑清凉必备饮品,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夏天是一个冰镇啤酒加撸串的季节, 啤酒撸串才是正经事,不过花毛一体的撸串不是完整的撸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