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书画讲堂】俞丰| 古谱画竹秘要(十一)

 河上居 2016-05-06

华夏书画讲堂
俞丰


序  言
本篇汇总古代主要竹谱和墨竹画论而成,大致按所讨论的内容归类,以清眉目,但其中亦难免有穿插互见的成分。古代墨竹画法、画论随时代而演变,故读这些画论,尤其需要注意结合时代风格加以辨析。
古谱画竹秘要
(十一)
发竿
元 · 李衎《竹谱详录》
画竿。若只画一二竿,则墨色且得从便,若三竿之上,前者色浓,后者渐淡,若一色则不能分别前后矣。然从梢至根,虽一节节画下,要笔意贯串,梢头节短,渐渐放长,比至节根,渐渐放短。每竿须要墨色匀停,行笔平直,两边如界[1],自然圆正。若拥肿[2]偏邪,墨色不匀,间粗间细[3],间枯间浓,及节空匀长匀短,皆文法所忌,断不可犯。颇见世俗用蒲絟[4]、槐皮或叠纸濡墨画竿,无问根梢,一样粗细,又且板平,全无圆意,但堪发笑,学者切忌,不宜仿效。
[1]界,直尺。  [2]拥肿,臃肿。  [3]间粗间细,指粗细相杂,不能上下一致。  [4]蒲,蒲草,其花如蜡烛状,密如绒毛,干后以之蘸墨画竹竿,则平直均匀。絟,细葛、细麻、细布。
柳子谷
柳子谷
柳子谷
柳子谷
明·高松《高松竹谱》
写竹竿口诀:竹干中长上下短,只依弯节不弯竿。十竿五干休并节,粗细阴阳[5]乃壮观。(凡画竹先画竿,节要中间长,根梢渐渐短。五竿三竿,节不许相对。淡墨一二竿、焦墨一二竿为阴阳。)
 [5]阴阳,原书注:“焦墨为阴,淡墨为阳。”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世谓画竹不难于发竿,而难于叠叶。虽有是理,然全幅位置妙在发竿,竿发得势,叠叶亦有生法。
卢坤峰
卢坤峰
卢坤峰
清·汪之元《墨竹指》
写竹竿自上而下,悬腕中锋,如书法作真竖,必使骨干筋力,直追下来,则脉络贯通,方有生气。若自下而上,即是偏锋,乃竹片耳,何可为法?
清·王寅《冶梅竹谱》
前人论画竿,自上而下为中锋直下,自下而上即是偏锋,乃竹片耳,余深以为不然。善用中锋者,自下而上安得成竹片乎?倘不善用中锋者,自上而下不亦竹片乎?余写竹,竿上向左自上而下,竿上向右自下而上,直立正竿上下从便,三者皆须悬腕中锋,竿竿皆是圆竹,倘以偏锋写竿,自上自下皆成竹片,乃千古不易之理也。未经古人道,遂今特拈出。
卢坤峰
卢坤峰
卢坤峰
卢坤峰
卢坤峰
卢坤峰
卢坤峰
疏解
画竹发竿的要领,李衎论说甚详,读之可明。但发竿的行笔方向,不少人仍有疑惑,笔者也经常遇到提问:“到底该从上往下画,还是从下往上画?”李衎的意思是“从梢至根”“一节节画下”,很明显是从上往下画。但我们还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看,李衎的画法是偏于工笔的全株竹的画法,对后世未必适用。倒是清末王寅的意见较为通达,他说“竿上向左自上而下,竿上向右自下而上,直立正竿上下从便”,原则是顺手就好。笔者认为这一方法是可取的。
顺便一提,许多画家用排笔画竹竿,取其光润均匀,逼真形似,十分方便。而早在元代,李衎就说用“蒲絟、槐皮或叠纸濡墨画竿”,“但堪发笑”。所以用排笔画竿,看似工具的进步,实是思想的倒退。读到这样的画论,足以让我们领略古人思想的深邃之处。
九思斋主辑选:三希堂画宝[1994]竹谱   卷一(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