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而对于这段话的解释,我们再解释前,先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在第二章提出这个论题?目的和用意是什么?不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我们就会得到很多版本的答案,似乎每个都有道理,却不知道真实的意图或者说抓不到根本。 统计一下,目前的观点包括 1,事物是相互转换的 2,事务是物极必反的 3,由事物会转换,世事无偿来说明无为的必要性。 我觉得老子刚刚说玩有无,就马上来解释美丑善恶,是不符合逻辑的,跳跃性太大了,所以应该不会为了单纯说美丑善恶而说美丑善恶。 跟周易一样,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说完了有无,老子开始说天下的名的来由,万物的来由。 人们在给与事务行为作界定的时候,即名的时候,例如,给A称为美,那么A外的就是不美。B为善,B外为恶。所以同样道理,天下万物的名就出来了,因为这是符合人类的需要的,但是前面我们说了,需要本身造福了人类,也把人类害惨了。 接着前面我们说过,所有可以道的东西都不是道。因此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在传授他真正的学问的时候,是不用语言就最好了。在此回应了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论断。同样在行事的时候,坚持自然,不以人的欲望和意志而把本应该正常的生活轨道歪曲了,因为我们现在所懂的知识,所想的东西,所用的工具,都只是人在生活总派生出来的而已,并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所在,要在人所名的表象中回归,才能抓住根本。正因为抓住了生命的根本,所以做事不在乎是否成功而在乎体会生命的乐趣,因此就无所谓失去不失去得到得不到了。这才是第二章根本用意所在。 另外,老子在这里阐述了几个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 一是自然社会运转的道理。二是人类道德丧失的过程。三是人类知识对道局限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