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瓷之旅》第二篇 玉润天青话汝窑(上)

 福寿瓷缘 2016-05-07

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而得名。自古以来,汝窑瓷器以典雅温润的釉色而被视为瓷中神品,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从烧造当时的北宋晚期直至近现代,历史上有过许多关于汝窑的文献记载,这使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其文化脉络。北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提及到了“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南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和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关于汝窑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了那时虽有多地瓷窑烧造青瓷,但汝窑是最好的。同为南宋人的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则描述了汝窑瓷作为贡瓷具体情形:“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告诉我们当时汝窑瓷器首先要由朝廷挑选好的满足宫中需求,只有挑剩下的才可以在民间销售,而且到了南宋时期已经非常难得。

南宋末周密的《武林旧事》有一段记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南宋初期汝窑瓷器的地位: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宋高宗幸清河郡王府邸,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了“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可见由于金人入侵,瓷窑荒废,“绝版”的汝窑贡瓷在那个时候已经是朝廷重臣进献皇帝的珍贵之物。以下图1~图4展示了两岸故宫所藏的传世汝瓷代表性器物。

图1. 天青釉盘(笔者摄)


图2. 天青釉纸槌瓶(笔者摄)


图3. 天蓝釉洗(笔者摄)

图4. 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笔者摄)


然而,宋人对汝窑瓷的记载似乎都限于其贡瓷的地位上,除了南宋人所著《百宝总珍集》中有诗赞誉“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之外几无关于汝瓷形态特征的记述。直到明清两朝,一些记述古物的相关文献才揭示了汝窑瓷器模样。最经典的是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的描写:“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细润,薄亦甚难得”。另有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汝瓷“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钉” 。此外明代吕震、董其昌、徐渭等名人的著作诗文中亦可看到对汝窑瓷的赞美。清代的《南窑笔记》,清人梁同书的《古窑器考》等虽然也都有关于汝窑叙述,但基本都是沿袭了宋人和明人的内容。
       汝窑作为宋代瓷窑之首的说法起于明代。吕震的《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中则写道: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窑次之”。因柴窑是传说中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期的瓷窑,故后人将柴去之称作“宋代五大名窑”。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汝瓷以其独特的魅力以及稀少的存世量而被历代皇室和文人推崇为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乾隆皇帝更是直接将赞美汝瓷的御题诗镌刻在了多个汝窑瓷器底部(图5~图6)。


图5. 乾隆御题诗天青釉盘底(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

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
出陶无髺恳,阅世独完全, 

冰裂纹隐约,铁钉迹属连,
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


图6. 乾隆御题诗天青釉纸槌瓶底(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

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中外古陶瓷学者在河南汝州等地寻访汝窑窑址,为探明汝窑的烧造历史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在1987年确定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之前人们对汝窑瓷器的也出现过一些误读。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著名中国古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在所著《宋瓷》一书中将岩崎小弥太等日本名人家藏的八件耀州窑瓷器全都标成了汝窑(图7~图9),说明在那个年代连这样的专家也无缘看到真正的汝窑瓷器。冯先铭先生在1964年发表的《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一文中把汝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瓷器,称之为“临汝窑”。以现在的分类来看,汝窑和临汝窑无论是胎釉还是制作工艺都有明显的区别,典型的临汝窑瓷器具有耀州窑风格(图10),属于耀州窑系。小山富士夫当年将耀州窑瓷器写成汝窑可能就是与临汝窑混淆所致。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对清凉寺窑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人们终于对汝窑的烧造历史和器物形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首先是证实了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与清宫传世汝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清凉寺窑为当年烧造宫廷用瓷的窑口无疑;其次是推断出宫廷用瓷的烧造时间非常之短,是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之间。


图7. 1943年小山富士夫著《宋瓷》中标为汝窑青瓷的八件耀州窑瓷器(笔者摄)

图8. 小山富士夫标为汝窑青瓷的耀州窑刻花玉壶春瓶(笔者摄)


图9. 小山富士夫标为汝窑青瓷的耀州窑盖碗(笔者摄)



图10. 临汝窑瓷标本(笔者摄)

 

由于汝瓷历来属于珍稀瓷器,故其存世数量也一直是考古界和收藏界讨论的话题。根据河南考古所孙新民先生2005年所著《汝窑瓷鉴定与鉴赏》中统计,世界上的传世汝窑瓷器为77件。2010年,笔者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举办的《汝窑发掘成果展》上看到了70件实物照片(图11),说明这个数字是比较接近的。不能否认民间另有秘藏汝瓷,但数量应该非常之少。



图11. 著录在册的70件汝瓷照片(笔者摄)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汝瓷的烧制过程中窑温控制适中与否对釉面的呈色效果影响极大,要达到玉润天青效果的温度约为1200°C,上下即便相差50°C,颜色和质感就会大不一样。温度偏低时釉色呈失透的淡天青色或月白色(图20),温度偏高时则会变成透明度较高的灰青色或豆青色(图21~图23),只有在适温时才会呈半透明稍带乳浊状的天青色或天蓝色(图1~图4,图12~图19),也就是与我们在两岸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看到的馆藏品比较接近。显然,这样的发色条件在古代自然火焰下颇为苛刻,由此推测当时天青釉的烧制成功率应该非常之低。于是“唯供御捡退方许出卖”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被选中入宫,绝大多数因为釉色达不到要求而只能在民间出售。



图12. 天青釉龙纹瓶残件瓶口部分(笔者摄)


图13. 天青釉龙纹瓶残件瓶身部分(笔者摄)



图14. 天青釉龙纹瓶(笔者摄)

图15. 天青釉龙纹瓶局部(笔者摄)


图16. 天青釉碗盖标本(笔者摄)


图17. 天青釉莲瓣纹温碗标本(笔者摄)



图18. 天蓝釉鱼鳞纹开片碗残件(笔者摄)

与许多裹足支烧的汝瓷不同,此碗为垫烧,通体呈天蓝色,有漂亮的鱼鳞纹开片。



图19. 天蓝釉洗残件(笔者摄)

釉面半失透,细润如玉,呈漂亮的天蓝色,尤似雨过天晴云破处,为汝窑瓷中的极品。



图20. 月白釉标本(笔者摄)

温度偏低时釉面呈完全失透状,釉色偏淡。



图21. 豆青釉盘残件(笔者摄)



图22. 豆青釉六方倭角套盒(笔者摄)

釉面呈透明豆青色,玻化度较高,颜色和质感与天青釉汝瓷有明显区别,应为烧造温度较高的产品。



图23. 灰青釉捧盒(笔者摄) 

釉面呈透明灰青色,玻化度较高,通体有均匀而细密的蝇翅纹开片,虽为清凉寺窑成熟期地层出土,但和天青釉汝瓷的颜色和质感有明显区别,应为烧造温度偏高的产品。


大道至简,凝寂虚无是宋代美学的最高境界,而汝瓷典雅静穆的釉色正是这种艺术魅力的体现。汝瓷的玉润天青与宋画的空灵幽深一样,体现的是宋代文人的心境,是识者眼中的宇宙,只能领悟无法表述。在笔者看来,汝瓷之美并不是用华丽的赞美词语和牵强附会的解说所能诠释。


通过以上的图文资料,我们对汝窑瓷器历史和形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在北宋时期除了清凉寺窑之外还有其他地方烧造汝瓷吗?我们对汝瓷的认识有没有误区?现代仿制的汝瓷赝品是个什么模样呢?……我们下篇继续。(未完待续)


注:由于图书和网络上的照片存在颜色失真,笔者在文中最大限度地采用了自己拍摄的第一手照片。


本文系永观堂宋瓷集珍公众平台原作

版权所有,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篇预告:玉润天青话汝窑(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