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奘之路》解说词第四集《亡命凌山》

 麦秆郑 2016-05-07

                       
     
   

第四集《亡命凌山》

公元628年刚刚到来,玄奘走出高昌,来到西域的第三个国家——焉耆。自离开长安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焉耆位于今天新疆的库尔勒市境内,是古代西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但是,玄奘在这里受到了冷遇。

 

焉耆和高昌相邻,两国为争夺对过往商队的收税权,经常争斗。由于焉耆和高昌之间的仇恨,玄奘在这里不受欢迎,只停留了一个晚上。

 

玄奘:焉耆和高昌有仇,因此不肯给我们换乘的马匹。

 

西行的队伍马不停蹄,迅速穿过了这片强盗出没的地方。

    

在焉耆以西,玄奘抵达了著名的龟兹国,龟兹位于今天新疆的库车县。在古代西域,龟兹的名望最为显赫。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帝国在龟兹设置西域都护,统辖天山南北。汉帝国灭亡以后,中原王朝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龟兹也不断地更换主人。玄奘西行的时候,一个姓白的国王统治着龟兹,但真正控制龟兹的,是强大的西突厥汗国。

 

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往龟兹。数百年来,龟兹一直是西域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兴盛。玄奘抵达的时候,浩浩荡荡的西行队伍受到了龟兹人热烈的欢迎。龟兹离高昌不远,都城有高昌人主持的寺院,玄奘当晚就住在那里。

 

第二天,龟兹国王在王宫设宴,款待玄奘。此时的玄奘,身份非同一般,他不仅是大唐的高僧,而且是高昌王的兄弟。

 

玄奘:龟兹王缺少谋略,被强悍的大臣控制。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还记录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龟兹人以“扁平”为美。

玄奘:龟兹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小孩出生之后,就用木板夹裹脑袋,皇室也不例外。

 

史料也证实,从国王到普通人,龟兹人头部多呈扁平的形状。

 

在古代龟兹,音乐和舞蹈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年的舞蹈和乐谱已经销声匿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县,是龟兹境内最大的佛教洞窟群,洞窟中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龟兹人心目中的天国。华丽秀美的服装,丰满圆润的身段,妩媚生动的舞姿……天国是一个醉人心魄的乐舞世界,和谐优美,风情万种。在一个笃信佛法的国度,如此浪漫的艺术想象令人费解。

 

佛教认为,人的欲望是苦难的根源。要实现天国的理想,就必须禁止一切欲望。但是,在龟兹的寺院,玄奘似乎感觉到了完全不同的信息。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座光彩夺目的大型寺院,它就是今天的苏巴什故城——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

 

玄奘:在一个荒废的城池北边,隔着一条河有两座寺院。这个寺院的佛像妆饰非常精美,巧夺天工。

 

1903年,这里曾经出土了一个木质的彩盒。令人惊叹的是,盒身周围绘有一副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专家考证,这是一个舍利盒,其中存放着一个高僧火化后的骨灰。佛教的骨灰盒,通体绘制着世俗的乐舞,龟兹的乐舞已经和佛教融为一体。佛教告诉信徒,要脱离凡尘。但是,在龟兹人眼里,既要追求天国的极乐世界,也不能舍弃凡尘的魅力,宗教情感和世俗生活获得了美妙的平衡。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理解龟兹人的精神世界。

 

连绵不断的僧舍,高耸如云的佛塔,飞天在空中起舞,千佛在头顶跃动,僧徒佛众蜂拥而来,讲经说法之声不绝于耳……远道而来的玄奘沉浸在佛的光辉之中。

玄奘:每年秋分前后,各个寺院都要给佛像披上锦绣绫罗,点缀以奇珍异宝,安放在彩车上。彩车在都城西门外汇集,数以千计,非常壮观。

 

在龟兹期间,玄奘参加了盛大的佛事聚会。在龟兹国王的陪伴下,玄奘亲眼目睹了龟兹人独一无二的宗教狂欢。龟兹的乐舞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玄奘:这里的伎乐舞蹈,在西域诸国中最为出众。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月。在这个宛若天堂的国度,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西行的使命。公元四世纪,龟兹曾经养育了佛学大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但少年时期一直在印度学习佛法。可以想象,当玄奘在龟兹的时候,鸠摩罗什的身影一直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

 

玄奘:雪路未开,不得进发,我只能在龟兹等待。

 

玄奘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从龟兹往西,就是古代的葱岭,高大的昆仑山和天山在那里汇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这道屏障的西边,是中亚的大草原,那是西突厥汗国的领地。沿着草原南下,就可以抵达古老的印度。

 

玄奘准备在一个叫凌山的地方穿越葱岭。《大唐西域记》记载,凌山在葱岭的北端,险峻陡峭,直插云霄,冰雪终年不化,积而为凌。玄奘在龟兹的时候,正是冬天。大雪弥漫,道路封闭,凌山无法通行。

 

春天终于来临,大地复苏,冰雪开始消融。玄奘离开龟兹的都城,向凌山进发。安宁的日子很快就消失了,队伍上路刚刚两天,就碰到了突厥强盗。

 

在寒冷的冬天,草原上经常发生雪灾。饥饿的突厥人只能南下,在丝绸之路上打劫商旅。面对凶悍的突厥强盗,玄奘的队伍根本无法反抗。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三藏法师传记载,强盗之间由于分赃不均,最终竟然一哄而散。虽然侥幸躲过一劫,但是玄奘知道,危险并没有过去。突厥人往来如风,在空旷的大漠,他们随时都会出现。

 

大约一周以后,他们终于看见了凌山。玄奘和他的四个徒弟、高昌的官员——欢信、以及二十多个随从,这支30人的队伍全副武装,向着远处的雪峰挺进。没有人拥有翻越雪山的经验,也没有人真正明白,他们即将面临的困难。

 

《三藏法师传》这样描述——

 

玄奘:“雪峰与天空相连,抬头仰视,望不到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阻。”

 

玄奘:“风雪杂飞,虽然穿着厚重的衣服,也免不了寒冷。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可以休息,只能躺在冰上。”

 

在这样的雪山行走,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倒下,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更多的人面临着寒冷的威胁……

 

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玄奘翻越天山的确切位置。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学者们推断,凌山应该在新疆西部的温宿县一带。巍峨的天山深处,耸立着许多终年积雪的冰峰,海拔大都在五、六千米以上。那里空气稀薄,根本没有道路可言。1300多年前,玄奘和他的队伍就跋涉在其中的某个山口。

 

玄奘:寒风凛冽,多有暴龙。飞沙走石,遇着丧命。

 

玄奘所说的暴龙,其实就是雪崩,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山,雪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玄奘:行人不能在这里穿红色的衣服,也不能大声呼唤,否则马上会暴风骤起。

为了翻越凌山,玄奘的队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玄奘: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

 

30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在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为了帮助这个大唐的僧人西行,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雪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玄奘的随从。

 

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翻过雪山,走出了西域 ,从此进入中亚。根据史料记载,从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有不止一个山口。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这些山口是最为险恶的地段,很多人死在了那里。永远终结了他们的梦想。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走了出来,大雪吞噬了他们的生命,凭着坚定的信念,为了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想。

 

这是位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一条古道。古道一侧的这块大石上,雕刻着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1300多年过去了,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当年的咽喉要道早已荒废。今天,已经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玄奘究竟从哪里走下雪山。夕阳西下,一抹余晖染红了远处的雪峰。雪峰那边,是中国的新疆。根据史料推断,玄奘就是在这一带走出了雪山。

 

作为一个僧人,玄奘始终非常克制自己。对这次悲壮的雪山之旅,他的记录非常有限,也没有表露过一丝感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走下雪山的玄奘,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没有那些已经死去的随从帮助,他或许永远也走不出雪山!

 

走出雪山之后不远,玄奘看到了一个大湖。

 

玄奘:大清池方圆1500多里,四面环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苦又咸。

 

这个大清池就是今天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中国古代称之为“热海”。在古代典籍当中,热海充满了神秘和梦幻色彩。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这一带几乎没有人烟,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走出雪山的队伍需要休息,玄奘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90多条河从周围的雪山流下,汇聚到伊塞克湖,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深的高原湖泊。由于含盐量很高,湖水一年四季都不结冰。今天,伊塞克湖是中亚著名的疗养和旅游圣地。玄奘对伊塞克湖的记载非常详细。

 

玄奘:“广阔的湖面上会骤然刮起大风,波涛汹涌。水中龙鱼混杂,产物虽然很多,但没有人敢捕捞。”

 

一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很少吃鱼。 

 

公元628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玄奘走上了中亚的大草原。这里是突厥人的领地,西突厥的王庭就在距离伊塞克湖不远的地方。

 

亚欧大陆的北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公元前后,匈奴人建立了第一个草原帝国;第二个统一草原的是鲜卑人,公元六世纪,突厥人又急风暴雨一般席卷整个草原。七世纪初期,当玄奘西行的时候,突厥帝国已经一分为二,东突厥占据着蒙古高原,而西突厥则控制着中亚的大草原。

 

这些石头制作的雕像是突厥人的作品。在伊塞克湖一带,它们随处可见。根据史书记载,突厥首领或勇士去世之后,都要在墓地树立一尊石人,以示纪念。石人或气宇轩昂,或深沉老练,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目视星空……

 

模糊的面容掩盖不住突厥人曾经的辉煌,公元七世纪,他们是中亚大草原的主人。

 

翻越雪山之前,玄奘曾经遭遇一伙突厥匪徒,凶悍之状历历在目。现在,他们已经踏入突厥的腹地,必须拜会西突厥的可汗。没有可汗的支持,几乎不可能到达印度。

 

在玄奘的年代,突厥人信奉的并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拜火教以火为圣物,是古代波斯的国教。在吉尔吉斯的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拜火教徒独特的埋葬方式。尸骨装在陶罐里,然后存放于地面之上的墓室。在公元七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拜火教同佛教互不相容。

 

玄奘的内心充满了担忧,突厥可汗将怎么对待他们这些异教徒呢?在即将到达可汗王庭的时候,玄奘突然碰到了一支突厥骑兵。

 

玄奘:突厥可汗正在游猎,有大队随从护卫。他们身着皮毛的衣服,奔驰在原野上。可汗告诉我们,两、三日后在王庭相见。

 

根据玄奘的记载,西突厥可汗的王庭在一个叫碎叶的城市。

 

玄奘:“从大清池向西北行走500多里,到达碎叶城。城池方圆六、七里,各国商人杂居。树木稀少,气候寒冷,人们穿皮衣粗麻御寒”。

 

碎叶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确定它的具体位置。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找到了它的遗址。1982年,这里出土了一块汉文石碑,碑文明确显示,这就是当年的碎叶城。

 

碎叶城遗址距离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首都——比什凯克六十公里,在一个叫托克玛克的小城市境内。在中亚历史上,碎叶的地位非同一般。七世纪初期,西突厥在这里崛起,汗国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就设在碎叶。

 

太阳即将落山,玄奘的队伍抵达碎叶城。在城外的一座佛寺,他们安顿下来,等待可汗的诏见。这处长满了荒草的遗址位于碎叶城外,考古学者证实,它当年是一座佛教寺院。像丝绸之路上的其它城市一样,碎叶也是多民族杂居,各种宗教并存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拜火教徒,也有佛教徒。玄奘和他的队伍很有可能就下榻在这里。

 

公元628年的一个晚上,在碎叶的一间僧房,来自大唐的玄奘还没有休息。明天就要面见西突厥的可汗,他必须反复考虑,充分准备。突厥人控制着通往印度的所有关口,一旦可汗发怒,不仅西行化为泡影,生命也难以保障。长路漫漫,任何一次疏忽都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