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看到的日本之美,全都浓缩在这些细节里

 真友书屋 2016-05-09




日本匠人之魂。(图/cad)



━━━━━━


飞机广播里,甜美的空姐说着软萌的日语,从中国飞往日本,不过3小时,似乎连打个盹的时间都不够,但日本这个国家与我们若即若离,这么近那么远。


一如国人对这片土地的爱恨交织,日本的诸多切面和细节也“自相矛盾”——熙攘人群是东京十字路口的一大奇景,日本人总是形色匆匆;另一方面,他们在追求极致上又表现出无尽的耐心,甚至用终生去守护一个物件,一种文化。

 

日本,总有细节打动你。(图/topit)


走过京都、岐阜、四国和本州岛,市井街角,一草一木,总能遇到某一个细节或某一件器物打动你。用心触摸,方觉此行并非浮光掠影。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终于在这里,慢了下来。

 

我想告诉你,打开真正的日本,没有买买买和马桶盖什么事儿。



━━━━━━


为了盛着便当的食器,坐上慢行的火车

 

你可能会为了美味的便当来一趟火车旅行,并且因砥部烧食器的精致和诚意而感动万分。

 

我曾在香川县的高松车站买过一种鸡腿便当,饭盒上有一根小绳子,轻轻一拉就自动加热起来,堪称最贴心的火车便当。不过,如此高科技都未能满足日本人对便当的极致要求。他们觉得,铁道和美景,应该郑重地以美食搭配。于是,他们发明了观光食堂列车——只为吃一顿感动的火车餐,奔驰在山与海之间。

 

去年夏天,我特地以铁道巡礼的方式去了趟“日本大农村”四国地区,为的就是搭乘一班“伊予滩物语”食堂列车。它只在周末运行,沿着濑户内海的海岸线缓缓开过,伊予滩一览无遗。我乘的早班火车提供了2500日元的早餐,食材和主厨可都大有来头,但没想到抓住我的眼球的,却是食器。

 


 “伊予滩物语”列车的砥部烧食器。(图/groupbuya)


“伊予滩物语”列车所用的食器,是一种已有230年历史的瓷器——砥部烧。砥部烧必须手工制造,无法大规模生产,注定只能是一种小众风雅,但独特的厚实手感和平易近人的素雅风格,吸引不少拥趸。

 

“伊予滩物语”列车始终坚持使用砥部烧,自觉承载推广当地特产和旅游资源的历史使命。列车上的砥部烧全都出自一个女性团体,女性特有的感性设计以浅蓝和淡红花纹为主,制作的食器符合乡土料理味道和观光列车氛围。

 


▲ 砥部烧。(图/zh-hans.japantravel)


团队的日文名字是“砥部烧”和“手作”的合成词,她们希望守护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并通过观光列车,赋予古老器物现代生命力。她们每天思考着来来往往的乘客以怎样的心情搭上这趟火车,因此“一生悬命(日语词汇,表示义无反顾)”地为他们能够用餐愉快制造食器。

 

我最终没能买到那个让我惊艳的菊花纹样咖啡杯,它是专门为这趟列车设计的。幸好,除了它,还有爬满了山归来的汤杯、热闹的青葡萄方盘、古典的蔷薇花纹洗手池……抚摸这些限量版“伊予滩物语”的时候,心生宁静的欢愉。

 


━━━━━━


宇治抹茶的至味,500年守艺人的初心

 

京都府宇治市,在面向世界遗产平等院的参道两侧,散布着许多老茶铺。其中一家历史最悠久的叫做“三星园·上林三入本店”,经营至今已近500年。

 

据说第一代主人上林三入和日本茶道之祖千利休是深交,丰臣秀吉也是这里常客,到了江户时期,它又成为德川将军家御用茶铺,代代以“茶师上林三入”的名号传承下来。在这里,我和以上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深爱的“献上初昔”见上了一面。

 


 '三星园·上林三入本店'。(图/kyoto.graphic)  


别误会,“初昔”是一种始于庆长年间的茶茗,指旧历3月21日初摘下的全年最好茶叶,如今被奉为日本最高级抹茶的代名词。鲜有人知道,这个词的最早起源便是上林家,这里代表了最正宗的御抹茶之味。而献上初昔,顾名思义是献给将军的“初昔”。

 

上林田中守,日本御茶师第十六代,一直在坚持着以江户时代御茶师的态度经营着“三星园”,在茶产业化时代,始终坚持绝不工厂化,绝不大规模生产。上林家的“初昔”必须亲自到店购取,而且每年只限量生产20公斤。原材料来自宇治契约农家特别栽培,从采摘到碾制全手工完成,传承着最初的职人技。

 


宇治抹茶。(图/堆糖)


因此,如今在这里喝到的“初昔”和500年前的并无太多不同,它颜色更为翠绿浓厚,口感更为甘甜顺滑。 

 

走上店铺二楼,改建的小型展览馆里陈列了上林家祖上传承下来的历史资料,丰臣秀吉、千利休等人的书信,室町时代使用过的茶壶、代表宇治茶出展1866年美国博览会的奖状等。

 

上林田中守告诉我,他每天都会在这里告诫自己,勿忘“守护和传承日本的抹茶文化”的初心。对他来说,所有“道”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拥有,并守护专业性。十六代上林的人生即“茶道”,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叫做“田中守”。

 

宇治抹茶之道,正是这个 “守”字。宇治的店里挂着日本古学派伊藤仁斋亲笔书写的两个字:守道。



━━━━━━

 

懂得了“一期一会”,你就会深深爱上古清酒

 

因为毕生的坚守,才成就了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一期一会”。遇上一生只能遇见一次的珍贵,是日本对我最大的吸引力。私以为,遇上了,才会懂得真正的日本。

 

去年初夏,我和朋友到日本海南边的岛根县松江市参观酒窖,创建于日本明治七年的老字号酒窖“国晖”店主岩桥弘树,拿出一瓶自家现存年头最久的“古清酒”——从1996年开始酿制,足足经过长达20年的熟成后才问世。

 

要知道,日本清酒本是“酒界小鲜肉”,须得尽早饮用这点人人皆知。1985年大吟酿风潮刚刚席卷日本,当人们追捧那些像水一样清澈、嗅觉和口感都非常淡雅的清酒时,民间酒窖和古酒死忠粉则立志要“复兴被遗忘的日本酒文化”,推广那些颜色深沉,口感和嗅觉都带给人强烈冲击力的熟成古酒。

 


▲  “国晖”酒窖。(图/wanhuajing)


在“国晖”的职人观里,琥珀色或金黄色意味着被封存的时间,才是清酒最正宗的颜色。可惜,始于1940年的日本酒级别审查制度,却给人们带来一种偏见:颜色越深,清酒的品质越差。自此古清酒的意境被半个世纪的误解所破坏。

 

事实上,从镰仓时代开始,古酒就是一种贵重的酿造酒,得到极高礼遇。江户时代,日本对古酒的嗜好,几乎是一种审美主流。到了明治以后,古酒的酿造却因为政府苛刻的税制、酒窖腐烂风险而成为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坚持酿造古酒,成了“一期一会”的事情。

 

像“国晖”一样,但凡有点历史的酒窖都会想方设法将自家古酒延续下来,但识货者不多,数量更是有限,只是他们依旧在坚持。

 

我有一些朋友,偏爱纯米吟酿胜过大吟酿,觉得后者闻起来美好,喝起来寡淡。古酒便成了我最近向他们安利的对象,无论是嗅觉还是口感,它都穷尽了日本酒的极致,绝对是重口味爱好者的福音。更关键的是,新酒带来宿醉的痛苦,古酒却能润泽全身的欢心。



━━━━━━




分享一件事,在“三星园”能买到真正的“天皇同款”

据说当今天皇也喝上林家的“初昔”。



九 行  |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没有旅游攻略,没有穷游指南,

没有奥特莱斯,没有必去胜地,

我们拒绝一切low游,

只有一颗孤独的好奇心对远方敞开。


试试给九行回复这些关键词:

樱花|莎士比亚 | 艺术节 | 嬉皮士 | 维也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