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接再厉】2015(金华)方严中国画高研班 附海量课徒稿

 妃子一笑 2016-05-10


编者按:

2015年10月1日~7日,千竹书院首届方严中国画高研班在浙江金华“正觉院”圆满举办。来自北京、广东、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的28名老学员重新集聚在老师周围,全情投入,收获巨大。现将本期上课全貌与诸位共享。




缘起:

方严中国画高研班是继千竹研习班之后的一次教学升级,参加学习的都是历届老学员。这些学员跟老师学画长则四五年、短也有两三年了。部分人囿于机缘和地理的阻隔,与老师的交流的机会不多,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大家希望能通过集训的方式学习并解决;千竹书院建院以来,在书画界已产生了一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赏识和追捧,学员们渴望集中交流学习的意愿愈发积极和强烈。随着千竹拍卖群的建立和推广,千竹学员必须跟得上书院发展的步伐和进度。故此,首届(2015)方严中国画高研班目的是让大家能重回千竹熔炉再淬火、再锻造,以期重新上路,砥砺前行 。同时通过这次实践,高研班这一形式将成为千竹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择机再办,敬请期待





能够再次亲聆老师的教诲,学员们的幸福感是满满的。




报到当天,好多同学在宾馆住下后,不顾路途上的劳累就动起笔来。




高研班的教室里日夜灯火通明,大家争分夺秒,砚田深耕。







同学们微信朋友圈基本是这个节奏,刷屏!





示范尺寸为19*23CM,轻松写就,掌声一片。













作品尺寸22*31CM,人物只有指甲盖般大小。






这是示范青绿山水完整作品,尺寸为23*23CM。


















每一次相聚都是久别重逢,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相扶相携。这里虽无曲水流觞,但有欢声笑语。千竹书院在教室临时设席,老師、师母与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团聚总是短暂的,七天一瞬,又到了举杯告别时,老师的叮嘱犹在耳边,大家共同的心声,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吴玉龙】

七天结束了,仔细想下好多方师的话,都在你前进的路上等你。方师棒喝到崩溃时,开始重新反思对自然理法和用笔的认识,在自然这件标准器前独立思考用笔的问题。


过程可能好玩又困苦,但是想起最近听到一段话.:和牛逼的人死磕一件牛事。自己也会变成牛人。





【胡文飞】

这次来学习让我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刻苦用功,那种你追我赶争分夺秒的场面,以及没日没夜的绘画状态让我无地自容和十分震惊。


身边好多同学用笔的熟练程度如方老师说的达到了拿筷子的状态,下笔又快又准。另一感触就是善学勤思。老师说不动脑瞎练是没用的,若在书法和古董鉴赏上有积淀和造诣的,对中国画的理解也会更深入一些。千竹书院里可以说是藏龙卧虎,身边的同学个个身怀绝技,在古董,陶瓷,玉石等各个领域都有能人在。传统艺术脉脉相通,他们是用脑子画画,所以提高快也在情理当中。


千竹书院的灯光彻夜通明,千竹书院的毛笔24小时不干。在方老师的正确方法引领下,大家通过反复练习,极短时间就取得明显成效。那种睿智从他们深邃的双目中就可洞察,那份从容从他们手上的老茧就可推测。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方老师的优秀品质,埋头学习,放眼未来,是一批真正深入研究和实践传统中国画的文人雅士。




【弘简】

问道千竹,此生大幸。中国画妙在理法,寓理法于笔墨,神采自生。然笔墨又归于丰富之线质与节奏,一画而明物理,见时空,尽物性,蕴气质,图物真,得其神。


惜今之画坛,理法尽失,百病横生。近之所思,线质节奏。欲得其法,当明理见性,写心所感,忘机忘形。每观方师下笔,活脱松透,线质轻盈如游丝,凝重如屋漏痕,圆挺如折钗股,遒爽如锥划沙,力聚笔锋,诸如厚重、劲挺、刚健、婉转、飘逸、沉稳、坚厚、轻薄之线质无不妙合物理、气质。今之画人则以单一之线质写万物,以图式立风格,以效果悦人目,徒得皮相耳。


方师可谓子昂之后独得古意者,有幸得缘问道千竹居,吾当珍之惜之,勇猛进取,求理问道,不枉此生。





【冯守礼】

方师作画冷静如无情杀手,激情如潮水澎湃,行笔如龙,尺幅之中雷轰电激。其势从半空掷笔而下,无迹可寻,但觉理法森然,逸气飞扬;观者无不屏息凝神,洞目骇心。





【刘大岳 】

有幸进入方老师高研班,课程难度加大,涉及构图的借让、呼应以及如何更精微准确的表现对象。


又一次进入更精微的技法与感受挣扎期,压力逐渐增大,进步的时候似乎到了,与方师为伍,与诸君同学,真是三生有幸。




【林寄春】

聚餐时,老师回顾自己的办学之路以及描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乡里士人,文人气度得以传承!


他说:自己授课老担心学生学得不好。良苦用心,真挚之情令人感动。老师教学言简意赅,直指要处,示范更是印证自然理法让人惊叹。在一次巡视指导学员时,师母笑道:你怎么把每个人都打击一遍。'这正中要害的'打击'才能让我们有所醒悟。


审视自我,参加方老师短训班后这两年来对理法的理解认识是如此肤浅!此次老师更是毫无保留地明理授法,回去如不好好努力,愧对恩师!





【杜宗瑾】

我用一年多的虔诚和努力为自己争取了这次七天的学习提升机会,这七天是加深理解的七天,是诠释理法的七天,是情意融融的七天。这七天里我欲放笔纵横,然毛病丛生,等待解决的问题繁多且艰难,我想中国画最终是以达道为目的,以践行讲理的过程艺术。


方师曰:笔墨是中国画里唯一用来解决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除此别无其它捷途,把毛笔当竹筷,当拐杖,自在从容的前行吧。





【陈万亨】

国画传统一路在元代以后变味,开始注重对用笔趣味性的追求和艺术家个性面貌的自我表达,从而逐渐把宋元注重以传达物像内在气质为主的笔墨表现转变为抒发自身情感和审美的水墨游戏。


个性化的风格追究导致了画面效果的丰富性,从而忽略的线质的准确性。形式化符号化的用笔逐渐成为区别他人的独有面貌,高辨识度的画面风格成为画家的个人招牌。画坛至此山头林立,妖面万千,直至现代仍旧如此。传统国画所表现的物像精神和笔墨线条的准确度和统一性渐行渐远,加上书画市场的逐渐商业化、市场化,画家们为了更快的掌握、形成自己的一种笔墨符号和画面风格,成为自身特有的甄别性以区分其他画家的画面效果,可谓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乍看百花齐放实则是群魔乱舞,法则尽失,章规无存!


入千竹居门下已过十年,得方师一路扶正,始窥得传统之一二。老师对传统的理解和解析深刻而独到,对线质和笔墨节奏的掌控得心应手,宋元到明清,工笔到写意,水墨及赋色,任何风格和笔墨上的问题在他笔下总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所有认识老师的人无不被他精到的笔墨表现力和全面的画风所折服。方师对学生总是教不厌烦,很多重复性的问题他还是能一再的为我们示范直至解决。近年问学不勤,此次高研班的集训可谓是及时之雨,期间老师特地指出了我不少画画时存在的问题,无奈七日太短无法全部消化,只得回家后慢慢解决。


七天里大家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笔墨训练确实是一件快乐的经历,每位同学都取得不小的少的收获,最后要特别感谢承办此次高研班的觉庐兄,以一人之力包揽了众学员的生活学习起居等琐事,并希望觉庐兄继续努力发扬优良传统!





【孙成满】

七天忽然而过,深感用笔轻重缓急绝非一日之功!合乎理法的画面绝无空洞之笔,笔笔精准灵活表现物象之质,如宋元经典。这次在方老师的耐心示范讲解中,体会更加深刻,独恨心手不能相应,平时功夫少用之过!多谢千竹书院点燃一盏照亮传统绘画之灯





【魏萍】

时隔三载,再入方师千竹书院学习。此间为俗事所累,又生性愚钝,不能于绘事更进一步, 幸蒙方师不弃,严以教诲,亲笔示范,愚生受益匪浅。


方师接宋人法脉,精擅诸体,直入堂奥,环顾南北近现代,唯师一人而已。

国庆七日,觉庐兄提供清雅场所,茶果以暇 忙里顾外,亓兄亦是身行亲劳,同门互携互助,挥笔不辍,竞相驰骛,沉浸其中,果有乐不思蜀之慨。


余归后,便要閒适身心,潜心书画,以报方师教導之恩,同门相助之谊。





【宗翰】

深感学画,不是某个人喜欢,就能学得好的气质的好坏,应是学画的第一要事。学画心要诚贵在专注与坚持,专注,决定自己学习的有多深,坚持,决定自己走的有多远。




【陈东旭】

时维乙未仲秋,风和景明,丹桂飘香,千竹诸子负笈求道于金华。同聆夫子开宗明义,研习宋元以来式微之理法。


吾师高屋建瓴,铮铮风骨,所作课稿无不笔精墨妙,神采飞扬,精微处如良工织锦,丝丝入扣,豪宕时似关公舞刀,气贯长虹;同窗皆千竹历届俊彦,相互砥砺,笔耕不倦。东旭浅薄,唯多思书画笔法之变通,悟自然大道中理法,往复七日,亦略有寸进。


吾昔常叹笔法之大坏莫过于今,直至壬辰于近白兄处得赏方师妙迹,真真如晋人见羲之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而今从师学艺已一载,深感国画若兴必是千竹光大之际!





【孔方】

千竹高研班上会时不时响起阵阵掌声,那是方师在做示范,其实大多是信手拈来的精悍创作。变幻莫测的笔尖在纸上生发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意境,气韵直夺心目。当中国画笔墨传神的不朽传统被亲眼见证的那一刻,掌声就是每个人最情不自禁的直接表露。


老师最忌者,一是无根据的玄谈,一是技术套路。前者欺世盗名,后者沦为庸工。如果画画是毫无标准的任性表达,或刻板的技术操作,那都将是中国画的噩梦。古人云“气韵必不悖于理,这个理既是自然之理,也就是老师引领我们共同思考遵循的理法。具备理法的画既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是千竹之灵魂所在。老师从不让我们学哪家风格,哪种方法步骤,而是全力引导我们从传统经典、从生活自然中去独立思考。你什么时候开始思考了,就什么时候迈入了中国画的大门!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千竹学子每日随老师穿行于经典绘画的内在理路之中,就具体可按的问题讲解、探讨、交流,并以大量的练习印证所思所想。教室的灯每天都亮到深夜,狼毫杆在指上留下的茧痕成为不宣自明的“千竹标记。大家各有灵苗,惺惺相惜。有争执有调侃。张弛有度的学习氛围让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暗含感念之心,感念与恩师的同世相遇,与兄弟们的同道之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竹学子,这是一群为了绘画理想热爱生活,奋力躬行的人!浮世喧喧,任尔在侧,中国画的未来何在?让我们拭目以待……




【张明江】

画画不是简单的画个形状,这个是表面的事情,要画出自然生动,怎样才能做到生动呢?..一大群人又在听老师的说课了,每每到精彩处就会想起掌声,这发自内心的掌声。每一次的听课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次金华高研班就更加强烈了!


跟着方师学画也有六年了,中间的种种经历,真的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只有自己心里最明白,知道只要认真画好画,做个明理的好人就可以了。和老师学画,不单单教我们画理,更多的是教我们为人之道理。这次高研班,大家都很用功,交流,学习,探讨,争论,我们在一起很幸福。每一次方师示范都围得水泄不通,只能在一个小角落眯着眼睛专注的看,可见我们的学习氛围。


我走进教室,看到每张画桌,我就莫名的感动,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人聚在了一起。千竹茧成了我们的标志,握笔在无名指上留下的厚厚的老茧,一位师兄曾经还笑谈,下次我们见面伸出手来就知道是不是同门了,哈哈。





【陈强】

之前,学过几年画,也去考过美院,但总感觉找不到学画的门径。

万分有幸得以师从方老师。第一次上课就被彻底震撼了:老师所讲,从未听过,也未曾在书上读到过,老师示范,无论哪一家、哪一题材、哪一画法,皆信手拈来,无不活泼生动。老师所讲之中心为:自然理法、法度。经典作品是我们理解自然理法的桥梁。并从自然理法延伸至为人处事。与老师相处时间渐多,更被老师人格魅力所感染。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多些自然属性,少些社会性,多去体会自然理法,少想些名利,只有这样才离学好画不远了。

这次七天高研班,使我对上面的体会更加深刻,还让我感受到了在老师的影响之下,同学们在一起亲密无间的情感,大家相互探讨、交流直至深夜都不肯离去。有这样好的老师、同学,自当加倍努力!





【李永翰】

七天的课程一转眼就结束了,由于信息量太大,一时间竟缓不过神儿来。在这七天里,并没有画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但仍然很开心,因为好像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这七天方老师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我的思想随着老师的指引不断得到新的启迪。在对于中国画的认识上又往前走了一步。元代以后,中国画的理法逐渐消失,后人们都在不明道理的画着所谓的中国画。学传统并不是临摹老先生的画作,真正的中国画,真正的传统首先就是要懂理法,明道理,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学传统也正是跟着方老师学。很庆幸,自己八年前喝的第一口奶就如此香醇!拿起毛笔谁都不能让,放下毛笔什么都可以让!


此刻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并且坚信这种幸福会长相伴。





【徐聪慧】

方师尊重每个学员的个性,不强加自己的论述观点。强调好的古字画就是最好的老师,多看好的古画,好的画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更要用心体会,这样下笔才能使实际的物象向心里的感受靠拢,毛笔的表现力才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准确。线质节奏用笔的熟练掌握是拓宽自己的笔路的基础,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质地表达,最终做到精准传神,所思所想达到统一,用毛笔就能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心向往的状态。比如,我每每看方师作品,总能透过精妙的笔墨感受到笔墨间渗出的内在情绪变化,那是忍受了大寂寞所能散发出来的坚韧、雀跃和持久芬芳。造境自然,下笔似不费雕琢又皆契合自然理法,总是让我特别感动。


此次金华之行如同一帮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的大聚会,没计划很偶然。这七天,大家交流探讨共同进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认识,线质表达和用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还懂得了再好的临摹练习也只是临摹而已,认识程度达不到只能是模仿些皮毛,用心感悟自然现实才能有真正内在的味道,要努力把临摹练习中所理解到的,用到自己的创作上去,目前我还没能做到,希望以后努力做到的。画好画也需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以后还要多读书明理,内心坚定,努力刻苦才行。


跟方师陆续学画的七个年头,每年画画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数,现在回想起内心真是羞愧,此刻很悔悟。很感谢方师,庆幸七年前的第一口奶就如此纯正。目前自己能力有限也不能为老师做什么,但总得把画画好!很感谢方师能给我参加高研班的机会,在一群高手中,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这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以后定当加倍努力,不负恩师厚爱。老师人品贵重,技艺精湛,能拜在门下是我之幸,师恩浩荡,我必秉承千竹精神,做个有担当的人,谨记恩师教诲,愿在绘画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秋雨纷纷,思绪万千……





【赵辉】

跟随方老师学画也近二载,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方式,手上功夫虽进步迟缓,感悟还是很多。


学必有法是途径,此“为自然理法,是如何的贴近自然,就是自然界的理法。但知易行难,每次感觉在线质上有所感悟,但观方师示范国画,发现自己的理解还是在皮毛之上。所以说没有不得其、而能去正确理解中国绘画的。


师古人,师造化,亘古不变。中国绘画一直是和自然规律有关系的,若逐渐脱离了自然规律,逐渐沦落到“小清新”“小情调的格局,甚至最后沦落到工艺品的范畴。就是宋元以前的工艺品,也不会出现违背法度的现象。而反观现在很多艺术家的大作,不得其,与工艺品无异。


不得用功亦是徒然,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何理解要自己去体会,没有可以照搬别人的感受,只能引导,不能替代你的感受。每每看到老师轻松的拉出高质量的线条,可以体会出老师那厚厚的手指老茧是如何得来的,听老师讲授,丰富的知识,在老师精辟的讲解中,却能如此轻松理解,可以想象出老师是翻阅整理了多少资料……学习老师的不仅是技法和理法,还有是对艺术严谨态度,对学术的尊重,老师是一座高山……





【叶萌芽】

方老师给我的印象是灰黑色调的,不修边幅,骨子透着大侠风范,眼神却如孩子般的干净真诚。也许正是这种清澈与坚定才能穿过层层迷雾,直通宋元。


2013年秋天有幸参加方老师的长期班,对于没拿过毛笔的人,我一开始是抖着手憋着气画画的,而老师一直都很鼓励我,总会在画面中找到一小截线条说这一根还好,再怎么样一点就好了,并说有了第一根好的线就会有第二根,形准难意准更难,看似简单的单线条也是很难画好画对的。这两年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与一根根线条死磕的过程。


开始画画后自然环境都与我有关起来。开始用另外一只眼睛看世界!以前逛公园就只感受到周围一片绿,而现在,我会呆立在一棵树前,充满敬意地看着翻转的叶片,用手捏捏细枝,感受着生命在涌动。





【董艾龙】

从方师学画到现在大概已有3个年头,初次参加研习班的那会儿曾一度感觉自己根本不会画画,那种感觉实在令我惊恐,画了有些年头了原来还尚未触及中国画的皮毛!哀叹过去的宝贵时光已经浪费不少,庆幸在这个时候能得遇方师,从头开始还不算太晚。


人心不古,社会浮躁,名师林立,但明师难觅,能拜入千竹门下是我之福运,感谢方师的谆谆教诲和千竹师兄弟的相互砥砺,自此也让我对中国画有了全新的认识,画画不再是仅仅着意于外在形象的刻画描摹,布局安排等,而是要注重运用精准的笔墨去表现物象的质地和内在精神气质。


精准的用笔是中国画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无数十年之功而不能奏效,只有做到曲不离口,笔不离手,才有可能训练出这种功夫,多思多画,熟能生巧是硬道理。


将谨记方师教诲,用心钻研传统,与众同道共勉!




【琚红征】

得遇明师,是一种幸运。千竹方严先生不仅画艺超凡,课徒授艺也是信手拈来,从示范、到理论,以及生动地比喻、举例,都让人茅塞顿开。之前为什么学不好画,除恨自己天资愚钝、亦受庸识陋见之侵蚀,不见长进。幸遇明师,否则歧路迷途,不知往返。所谓中国画,必须合理法,懂笔墨,尽精微,至远大。近年来,追随老师前后,得以窥见一斑,略知传统非凡之魅力。我和许多人一样,走捷径、讲效果的毛病,可谓积习难改。如何从运腕、发力、合理运用每一根线改起,真正从零起步,其中甘苦,相信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然而,高峰危崖,愈是艰难,能身体力行者少,抵达终点者更少,风光这边独好,人均占据的平方米更大,何乐而不为?


学习永远是进行时的。总以为自己有点懂了,其实通过2015千竹国庆高研班,让人恍然大悟,其实你只懂得了一点皮毛而已。有师兄曾言:老师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起点或许是你的终点,而且未必;更可怕的是,老师的自我进化还在继续,你学习的脚步是否跟得上老师,或者跟得上千竹发展的步伐?时间不够、进步太慢,是我以及身边不少师兄弟们的感慨。所谓高研班,其实是一种更加有力的鞭策,心无旁骛、勇猛精进,更待何时。





【杨近白】

这已是第五次全程参与方严老师的授课了。这次所讲内容与基础班的内容有些许不同。在“理法”的比例中不仅重视“道理”,更多的是纠正“方法”。增加了构图以及用墨讲解部分,示范了更多的细节。同学们在课上的创作,都得到了老师的点评修改。这个过程对于同学们如何完善作品大有裨益。

上课期间方老师曾经画了一条鱼。这个过程让我想到清人的一段话:“古人成就一幅,必简链以为揣摩,于清刚浩气中具有一种流丽斐亹之致,非可以一蹴而至。”反过来说——这条鱼确实做到了“流丽斐亹中包含清刚浩气”。如果只是沦为一条形似的鱼,那么这条鱼真的没有什么可贵的。可见任何杰出的艺术都包含着正直与善良,在技法完备的基础上流露出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

绘画乃自我的觉悟。除了在技术上下功夫,还要培养文艺感觉,即是内心的独特感受。这个感受对了,作品就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需求。我认为这个感受除了从老师那里汲取,传统绘画名作与其他门类如音乐、阅读、书法、行山、古玩、拓片、冥想、玩石赏鱼、打理盆景都可以结合在一起,这些都可以砥砺和培养自己的独特感受。

单纯的绘画能带来什么呢?如果你不善独处,不善思考,就无非是一再的重复,最终是感受能力的磨损和迷茫、厌倦。画画的人必定是非常细腻敏感的,要着重培养文字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比如古人形容石鼓文:“金钿落地,芝草团云”,这一些文字意向之下蕴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没有文字感受力和想象力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的类似字眼只能是迷茫。所以讲某人画有文气,其实这文气来自文心,天生居多,后期是极难养成的。

在画面笔墨上看去:糜弱的需要刚强起来;直白的需要含蓄起来;繁琐的需要简化起来;杂乱的需要条理起来;浑浊的需要清澈起来,规律的需要混沌起来——当然以上这些条目也可以反过来讲。绘画就是一个缓慢地改变自我的过程,最终做到自己完全做不到的事情,到达一个新的疆域。





【刘德水】

螃蟹换壳是成长所需,每换一次壳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强壮的外壳。每一次上完方师的课同学们多有同感:犹如螃蟹换壳一次。


方师有着精湛的画技,深厚的画功,能成为他的门下,是我们所有学子的骄傲。此次金华七日学习作为个人的我较深体会便是看清了自己作品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画面构图的处理不够成熟。通过方师的指导使我对山石结构、云水走动有了一种更深入理解。使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山石的结构需要有丰富层次感;云的走势是随山的走势而行走;水的走势也应随山中峡谷而自然流动并非刻意追寻??


虽然学习只有七日,但是所学到的知识可供终身之用。其实画画真没那么容易的,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將好好的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秦建新】

一年前偶然看到老师的作品,彻底震惊了,唤起我学画的念头,然而去年参加了一期暑假班后,忙于琐事,并未认真系统练习,有时画两笔人物有时涂一片山水,直到这次有幸参加了研习班,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羞愧与紧迫感!


同学们许多已是成名一方的画家,但一个个依然刻苦勤奋,常常画至午夜,老师示范如行云流水,似信手拈来却理法森严,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精彩的示范一次次赢得满堂掌声!最难忘的是课程接近结束,老师应同学之请求,示范青绿山水,从傍晚示范到聚餐前,聚餐后继续示范,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之风,令人感动!


老师尤擅因材施教,有时批评有时鼓励!七日学习下来,每日如背有锤击胸有火炼,总之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压力在告诉自己:你再不勤奋练习,就浪费了这一生!


是的,能与方师生于同一时代是幸运的,能够拜入师门更是万幸,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辜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





【陈肖华】

道之所存,唯精、唯一。宗教、艺术在精神高度上是可以相通的。“佛有正法,觉妙用心,也适合于艺术的修炼,所谓万法一如。佛法,画法终为一法。合于道理,不偏不倚,纯粹不杂是为。用心感受万物自然,了悟笔墨之妙境,是为。这也是方老师指引我们认识笔墨世界的独特法门。


不是某个人所独创,而是由一大批出类拔萃者用竭一生智慧随历史的推移,一点一滴地完备和积累而成。是众人之法,故为众人之行为准则而不可违背。中国画之笔法有标准、有高度且具庄严性,不可胡来。故能使我等后学有规范可依托、有方向可前行。有法可依被一些人说成是枷锁,我听了太多年的艺术嘛一定要自由!我认为不尊法的自由,就是耍流氓!当一个痞子遇上先生,浑身都不自在了,但先生很自在,为什么?


得形似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神采,得神采不如得气象。这是我们追寻的世界。方老师在中国画教学的实践上,在理论高度的指引上,在传统笔墨的见识上,对当下画坛无疑有拨开混沌显其清明之气象。一法不立,万法皆空,最后我要说:是笔墨,让我们自由起来”。





【何俊】

国画要靠理解去心慕手追去画,好的中国画是通过自然理法去表达线质,再通过正确的线质去体现其写画对象的神采的。学习欣赏一件好的中国画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 要用心用自然理法去感受、去对比、去衡量。这期班学过之后,心目中许多以前的大师被褪去其光环和色彩,真正用自然理法去表达物象的画家真的寥寥无几,当然要做到这个也是极难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喜欢上了画墨竹,画其他的东西目前觉得还太遥远。虽然方师无数次教导我们形不重要的,画其内在的就好,但是形太不准对一个人的自信打击是非常大的。从这点上也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想成为都能成为一个画者的。画竹子略有感觉得益于写了十多年的书法,看来书画同源暂时觉得它只是很片面的一个词,也许将来会更明白书画同源是对的。只希望自己能借着这点感觉以点入面,接着把兰草、石头能有点突破,到老的时候能画几片兰草竹石、写个对联手札就很知足了.


当然要假以时日,能画画山水花鸟人物,那也许也是可能的,不过这个路上可能要付出极大时间和精力,我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亓振国】

昌黎先生千古名句曾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时至今日管见,解惑之师最是常见,可以是百度,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路人。受业之师也是泛泛,学校教师,补习班家教,高校讲师、教授,甚至就业技能培训师。唯独传道之师最难,难在现代人已经被忘记求道,难在现在人不需要求道,道不远人,人自远之了。


追随五载,所求者以画近道。时人多见吾师笔墨独领,所赞也是笔墨独步,唯独少有论及蒙养何出?曾有缘偶然聆听吾师论及【道】、【理】、【性】、【情】、【技】笔墨五层论,始知目前所强调的“线质只是在【技】的第一层面。可惜小子文不通达,无法尽述。若师师之迹而不师师之心,所得终是窑头坯,虽成形,未经水火,一朝大雨必然返滥也


《传道书》开示说“传道者既智、则以知识诲民、寻思考察、广序箴言。吾师创立千竹书院传道,研习班、高研班一路走来,只是一个开始。笔墨之道渺渺乎如穷无极,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