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法概说》

 江山携手 2016-05-11
    章法也叫结构、布局谋篇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小说,都得讲究结构章法,否则的话,作品必然杂乱无章。
    关于诗的章法,古人的议论很多,讲究也不少。单说赋比兴,就起句来说。就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

综合起来看:
关于章法有下面这些说法:
一、起句要高远,
二、结句要自然(别为了拔高而喊口号),
三、承句要稳健,第二点大家要注意
四、上下相生(一联的上下两句要关联密切,又不能合掌),
五、首尾相应,
六、转折要通常不露痕迹,通常==通畅
七、占地步

占地步:这是诗论家的一句“行话”
大意就是说,开篇的两句先须阔占地步,既要领起下文又要给下文留出空间,不要把话说满。
传统上,说到章法,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章法问题提出的新见解:(以周振甫先生为代表)
周振甫先生的见解,我我们现代人来说,很有价值,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有兴趣的诗友也可以参看他的《诗词综论》
他提出:

1、并列式:
尤其在描写景物的诗篇里
几组意象,平行并列,难分主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做例子是最明显的
四句话,在内容上没有主次,顺序上,也难分先后

杨慎谓的《四时咏》
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
冬咏秀孤松。

杜甫的: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都是并列的
这种诗布局适用描景,特点多用对仗。
但应用不好则易散乱无章。

2、承接式: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全诗白描写法,上承下接,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

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枝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浓愁。
首两句各述一景,前说山花后述水,而第三句承首句,由“山桃红花”引出“似郎意”,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引来“似浓愁”。
全诗两两并列,承接对应,结构严谨,具有民歌特色。

3、因果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大家很熟悉
此诗首句与二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互为因果,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因果相连。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客,
又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登山》
此诗首句起,次句忽转,转代承;第三句“因过竹院逢僧客”又转最终“果”收。

4、转折式: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前两句一起一承,如行云流水,第三句突转,如奇峰突起,结句顺流而下,似水到渠成。
以上四种说法,是比较新的观念
传统的说法,格律诗最常见常谈的,就是起、承、转、合。

我在这里强调一下:
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这段话很有道理!
章法不同于格律,不要过分拘泥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诗的章法问题又必须得了解、学习、掌握。
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也就是说,对于章法,我们知道了,会运用了,明白了大致的规矩,也就可以了。
什么事都怕拘泥不化。死扣格律,必无好律;拘泥章法,必无佳作。
我的主张:明白,知道,会用;随心所欲,善于变通。
 
二、起承转合:
(一)起:
就格律诗而言,一二句是起联,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也叫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或合。方法不少,现分述如后: 
起即发句,发端,也叫破题。历代诗论家对破题多有高论: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元人杨载指出:“破题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明人谢榛也称:“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清人朱庭珍说:“凡起处,贵用陡峭之笔,洒然而来,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
起即发句,发端,也叫破题。历代诗论家对破题多有高论: 
诗词的起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式的突兀,高远;

也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式的平和,舒展。
我的主张:起句最好平和,留有余地,这样往下才好写,有的写。
起句表现手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悬念起、比兴起…等。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这种方法大家都熟悉
不要以为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开门见山,就不好。要看什么内容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娥眉朝至尊。
杜甫《虢国夫人》
明快透彻
人物跃然纸上
尤其初学,这种方法很实用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主题的基本意义已经蕴含其中了。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
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的空间,乃至回味悠长。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就是通过一定的铺垫,再引出主题来。
这个比较复杂,我把它区分开来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韩翃的《寒食》诗
首句不说《寒食》,却说“春城飞花”
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春城飞花”只是寒食景象的陪衬而已。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开始绕个弯子
但这个弯子不能太大,绕得太远就回不来了

1:引起—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如杜甫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2: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
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这两种说法太琐碎
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四:反起—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又如钱起的《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另外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明了
虽不是名家的观点,但很实用
介绍给大家

1、触景起、
   一般是从景象正面直抒胸意,由景生情,景情相承。如李白的“昨夜梁园雪,弟寒兄不知。”
2、生情起、
   不同的情会给景物以不同的感情色彩,发端由情起,似如离弦之箭。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
3、由事起、
   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让人有感而发的事,所以直述其事让人明了因事而参生的某种联想。如杜甫的“剑外    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4、议论起、
   社会上难免有人情冷暖,黑暗光明,故以议论开篇发端直叙,更会使题目深入,引人共鸣。如陈子昂的“人生固有命,天    道信无言。”
这四种说法,大家写作时可以参考。但评论时千万别这么说
会让人家大家、名家笑话

(二)承:
承是要颔联或第二句与首联或首句紧密衔接,不可松泛。
点醒题意全在此句此联,
所以,颔联或第二句也叫醒题
笔墨不要用老,仍需留有回旋余地。

如张巡《军中闻笛》:
苕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此诗颔联写的军中情况紧承上联,将主题点明。
主所以诗的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内在的关联,并紧接起句的立意,
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也不可游离,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俞陛云先生说的很好:
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之。需要合理安排,张弛有致。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太实则呆板,太虚则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

再以《闺怨》为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
起句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
所以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

又如李商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的“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的题意,而更为补足,且又关合题旨,贯注一气。

(三)转:
第三联或第三句为转笔,
转者,或推广前境或另避新境,虽表面看似无关联而内容却是上下衔接。
律诗的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什么叫“颈联”呢?它要俯仰上下,照顾前后。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佳作。

转有三法;
1、递进法,即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虚到实。
2、拓开法;宕开意,即也是由时间、空间、虚实的转换。
3、对立法;即转到相反一面,转处活而不死,相互呼应。

一:递进法:
1:进一层
递进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
要照顾前面的起承,不然难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的气候,以触动春愁

2:退一步
罢钓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也不过如此之意。即使---又怎样
的意思
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

二:对立法(反转法):
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

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
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


三:拓开法(扩转法)
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
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的兄弟,内容一下扩大了


(四)合:
全诗的尾联尾句叫合,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的意思,就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诗论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妙合”。
这就是说一首诗在收束之处方见笔力,在结尾处当含蓄有余味,生动有趣,所谓临去秋波转,耐人寻味。
所谓临去秋波转,耐人寻味。

关于“合”
清人沈德潜有一段话说得比较透彻
他说:
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
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
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
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
放开一步、宕出远神、就本位收住
这是他提出的三种方式

同时,他又举了两个例子
例一、与诗题合:
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例二、与主题合: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

以我个人的感受,比如今年眼看要年终岁尾,我在整理一年来的诗词时发现,有一半以上是先想好或偶然得到最后一联或一句,然后才敷衍成篇的。

为什么会这样?诗的结尾:
一、 卒章显志,揭示题旨。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无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该诗这一结尾,由叙事转入抒情,由现实写到理想,是全诗的精髓,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

二、 以景结情,含蓄深刻。
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不独长篇,短制亦然,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一二句环境之艰苦,三句战斗之激越的描叙铺陈下,将士们的忠勇可贵,其保卫边境击溃敌人的热情和决心便如铁骑突出,鲜明晓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第一句着眼于空间描叙,第二句着眼于写时间,点出叩门之久,心情殷切,小叩柴扉久不开。
为下文作铺垫和蓄势,第三句形象饱满而用意新警,而结句则余韵悠然,使我们想象的羽翼自然地随着“一枝”的指引而飞向那春色无边的园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愉悦。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内容上看,前三句叙事抒情:琵琶不断地弹着,而且随时奏出新曲,伴随着琵琶声,人们翩翩起舞;但乐曲虽新,主题仍旧,无非《关山》离别之情。

这就使人觉得“新声”尽管美妙动听,然“旧情”仍是沉重难遣。
最后一句写景:东升于长城处的月亮,又落于长城之下,那“夜色愈深,边愁愈重”之情自在言外。这种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的写法,既意境开阔,又含蓄深刻。

三、 情理结合,境高意远。
这种结尾,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大放异彩,如秦观《鹊桥仙》结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结尾在表明对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的否定,对天长地久忠贞爱情歌颂的同时,也对男女爱情发出了旷远的警策之声。
也有以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为媒介来对人生作哲理思考的结尾,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结句“更上一层楼”,诗人在描述登鹳雀楼所见壮阔景象的基础上,情融景中,情中蕴理:要想看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这种结尾,景情理相融,意味更悠长。

另外:  古体诗的起承转合章法,和格律诗的章法没有多大差别。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等要求,但推敲洗练的功夫要差一些。格律诗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必须推敲洗练力求工稳。

三、起承转合的变式:
我们上面说的是总体的规律
但在实际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另类

1、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中两联全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的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起
此地空余黄鹤楼。——承
黄鹤一去不复返,——承
白云千载空悠悠。——承
晴川历历汉阳树,——承
芳草萋萋鹦鹉洲。——承
日暮乡关何处是,——转
烟波江上使人愁。——合
这首诗甚至有很多人说他不是七律

2、一联起,二三联承,集转合于尾联的
《过杨村》杨万里
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起)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承)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再承)
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合)

3、承转相间型的
第一句起,第二句和中两联及第七句承转相间,第八句合。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起
东风无力百花残。——承
春蚕到死丝方尽,——转
蜡炬成灰泪始干。——承
晓镜但愁云鬓改,——转
夜吟应觉月光寒。——承
蓬山此去无多路,——转
青鸟殷勤为探看。——合
由于现在网络发达,写诗的人越来越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前几年在网上看见一首诗,起承转合更为特殊,甚至把“转”、“合”都集中在最末一句的。大家看看:

七律荣升集团副总裁,感赠总裁
君是苍龙居塞北,——起,兼拍马屁
臣当卧虎说隆中。——承。说,音“shuì”,去声,说服,劝说的意思,自吹自擂。
安邦宜访棠前仕,——承。以下都是提建议,都用典故,估计总裁看不懂了
定国须求柳下弓。——承。
决胜全凭孙膑策,——承。
长驱偏重子牙功。——承。
怜才应顾歌鱼客,——承。
看取四方颂大风。——转,合。本句犯孤平

大家当笑话看也行,当成一种方式也未尝不可
诗家和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起承转合。
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布局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
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下面是在网络上常见的一些说法,一并发给大家,我就不详细介绍了
成诗布局八法:
1、起承转合;
2、并列对合法;
3、承对合用法;
4、对比法;
5、先景(事)后议法;
6、先议后景法;
7、末句寓情于景法;
8、倒叙突出法。

破题八法:
1、以写景开头;
2、以叙事开头;
3、以抒情开头;
4、以史实开头;
5、以议论开头;
6、以追忆开头;
7、以设问开头;
8、以感叹开头。

结句八法:
1、结句点题法,
2、自题宕出法;
3、以象作结法;
4、以事作结法;
5、以理作结法;
6、以比作结法;
7、以景作结法;
8、以情作结法

结句八式:
1、答问式;
2、对仗式;
3、递进式;
4、承述式;
5、连续式;
6、比喻式;
7、设问式;
8、反差式。
这些东西随人不是出自名家论著,但对我们毕竟是个帮助
虽然左一个八,右一个八;有勉强凑数之嫌
有些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下面是:名家论章法
我就不给大家翻译了
 
四、名家论章法:
   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着力。如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说诗晬话》云:“唐玄宗‘剑阁横云峻’一篇,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篇,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而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王右丞‘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跳虎卧之笔,此皆天然入妙,未易追摩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亦云:“七律之妙,在讲章法与句法。句法不成,则随手砌凑,软弱平缓,神不旺,气不壮,无雄奇杰特;章法不成,则率漫复乱,无先后、起结、衔承、次第、深浅、开合、细大、远近、虚实之分。令人对之惛昧,不得爽豁”。又云:“章法需一气呵成,开合动荡,首尾一线贯注方妙”。

   杨万里《诚斋诗话》云:“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如老杜九日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属对,又第一句顷刻变化,纔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做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于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此外,清顾龙振于《学诗指南》有云:“起句之叙法共有十五:实叙、状景、问答、颂扬、吊古、伤今、怀愁、感叹、时序、直入、引端、虚发、联句、反题故事、顺题故事等。而结句之用法有十七:劝戒、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欣欢、景慕、余意无穷、故事、激烈、期约、怀感联对、回顾、缴收”等。 
其他各家的论著还多得很,我就给大家找这些

放浪书生/文  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