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核心功效的现阶段思考(二)

 皮肤郎中 2016-05-11

    (接上文)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考虑到一个中,中轴是中,中焦是中,我在考虑执两而用中,《中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执其两端 ,而用其中与民。”简称执两用中。我就在考虑这个中,可能在传承中有很多误解,我们要用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到我们自己真正明白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思考都有一个原则,要依理不依人,我们不去找到底是谁说的,谁说的都有可能不尽全义。我们要独力思考,还有一句叫依了义不依未了义。我们讲出来的,我们一定了然于心。我们明白的,我们才能讲。我们半通不通的,我们不应该去讲。应该叫存疑待考。是我们要去考虑的。这就是依理不依人,依了义不依未了义。

   经常我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一次李士懋老先生主持的全国各家流派会上,当时李老主持,我做演讲。李老反复强调的就是勿随波逐流。我演讲的时候,又加一句,变成十个字了就是勿随波逐流,要独立思考。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都是我独立思考过的东西。希望大家也以独立思考的态度来批判地借鉴我的这些思考过程。

        前面从理用几个方面来分析思考桂枝汤类方的核心功效。立足于中焦,立足于中轴来分析。下面从桂枝汤的用法从桂枝汤在伤寒论里的经典用法我来给大家谈下,我思考的一些过程或者结论吧。大家看一看我前面所讲的,是不是对的。桂枝汤的方后注呢我应该是比别的同道,多下了那么一点点的功夫。我把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的方后注这段文字梳理了以后发现里面包含着五个措施、一个目标。我们先来讲一个目标这一个目标就和咱们中医的'中'有关系。什么叫'中'中就是中道,适度,适当,中正,正常无过无不及就叫中。这段话里面有'令'、'不可令'。'令'就是我们想让他出现什么目标?一定要让她出现什么情况。'不可令',就是不让他出现什么情况。关于'令'与'不令'我们是经过考证的,是最接近张仲景原意的。'令一时许,遍身慹慹汗出,微似有汗者益佳'。就是说要达到治疗的目标就好啦。即使是你达不到这样的目标也不能出现什么样的目标呢?'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所以这个'令'和'不可令'是不应该分开他们是连着的。这就是说对于用桂枝汤以后的一个目标是用了桂枝汤之后的一个适度的适当的一个目标,必须是符合'中'的一个目标。'令一时许遍身慹慹微似有汗者益佳',我把这个命名为正常出汗的一个要素。'一时许'在一些外感病和急症来说就是两个小时多、一个时辰多,对于外感这两个多小时就够了。但是对于疑难杂症就不够。我的第一个临床的立足点或者根据地,是银屑病,从正常出汗角度来治疗银屑病的时候,我们发现,以治疗外感病的'一时许汗出'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讲,按照时间的要求去尽量多的出汗。'遍身'这个应该没有什么异意,身上尽量多的地方叫遍身。'浆浆'为尽量的和缓。用现在的词可以说是速率要求不快不慢。'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是量的要求。就是说什么是微似有汗。是说象出来又似没出来。微微的有那么一点,你说他有,他还没有,你说他没有他还有那么一点点,这个量就是说微微的有那么一点。拿手一摸不干,不干就是微似有汗,绝对不是有汗,有汗就是多了,有汗就是过了。临床我们应该这样来掌握,汗,我们应该掌握中正的,适度的,他要同时符合时间的要求,范围的要求,速率的要求,量的要求。同时符合这点,我们说才能达到100分。那是不是达到100分病才能好?不是。正常的出汗是一个理想状态,100分是理想状态,可以说是大部分达不到或是太难达到。但是得病状态的话很可能小于20就生病了,也有可能21分时不是得病状态,就是非病状态了。我们可以把人群分成4组人群:疾病人群他是正常出汗上小于20分的,如果21分到50分是一个亚健康人群,刚不得病但是有可能再得病,然后51分的到80分属于亚健康人群它更接近健康。实际上真正属于病态的,我们假设一个正常的出汗指数,都是小于20分。目标是100分。我们只要朝着这个正常的健康出汗的目标努力,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超过20分。如果我们还在疾病状态,说明我们在以上4个状态合下来的分可能不够20?

        前面我们讲了在用法上的桂枝汤方后注里,正常出汗的目标是什么样从'中'的角度,'中'我们理解为是'适当',从'适当'这个角度我们来理解什么样的出汗才是正常的出汗。这是我们讲的'一时许','遍身','慹慹微似有汗出者'。后门讲五个措施。

        第一点是温服。适寒温服。就是不冷了,不热了,再服。不冷不热也叫'中',喝是喝到哪儿了,喝到脾胃中了,还是喝到了中轴,中焦里面了,实际所有的中药都是喝到脾胃里,然后没有脾胃运化的话,药物的功效都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和同道交流的时候也有提到,有时治病,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疾病时,必须得有战略性的眼光就是,治疗疾病要治疗脾胃。如果脾胃不好了,你什么药都用不进去。五个措施,第一个就是喝药的时候,一定要适其寒温——温服。

      
        第二个是啜热稀粥。就是小口小口地喝温热的稀粥,这里又涉及到什么是正常出汗,正常出汗是一个表像,有什么内在的要求,就是身体里面有一个什么样变化的时候,才能够出现一个正常的出汗,《内经》里有明确讲到这么二点,阳加于阴,谓之汗。简单来讲就是说,火,放在锅下面,给适当的水,加温,火在下面加于水,水变成气。气通过身体内部的通道,通过人体体表的通道,变成一个看不见,微微气化的一个东西。也可以理解为门虚掩着,微微的这么一点缝,露出这么一点气来,这个就叫阳加于阴谓之汗,这是《内经》原文。第二个宗气化源以后可以得汗这就有涉及到中焦宗气。第一个措施是温服,第二个措施是啜热稀粥喝药是喝到中焦,然后喝热稀粥还是在中焦,喝热稀粥到中焦是帮助脾胃里的药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立足于'中'的来达到温升的目的。

  第三个措施是温覆,温覆的意思是就是盖点被子之类的。在这里的大家要注意的就是之前所说的包括教科书里都是'温覆令一时许',我们现在把'令'和'不可令'联系起来。然后温覆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啜热稀粥和温覆都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做的措施,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中度的出汗。适当的出汗这样的一个目的。'令'的后面是变成出汗了,变成一个总的目标了,和温覆没有直接关系。温覆只是一个措施,只是一个手段。令后面是他的一个总的目标。温覆呢,因为咱们是皮肤病的一个聚友会,那么大家在临床上都会见到,银屑病的患者。银屑病相关人群很多,据说是全球,2.25亿。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所以大家都肯定都能见到很多难治的银屑病患者。告诉大家咱们在,临床上应该怎么做?可以帮助到这患者,我们不着急用药,或者我们用药各自有自己的门路。我们给他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定不要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影响。不管大家用什么样的药配合这个方法给患者,都是有利无害的。是一个温覆的引申。比如说我们穿的多点儿了,胃里面感觉有点冷,穿的多多一点,就有可能暖了,如果我们胃里没有不舒服,穿的过少的话胃里面也会觉得凉。所以这个温覆,穿的多穿的少,对我们这个胃,应该说中焦,中轴也起着很大关联,大家要注意好像是它作用于表,而实际上,对于中焦,中轴,脾胃,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