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拳膝痛的病因及解决方法

 HGW0400 2016-05-12

【导读】只要在加强锻炼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与掌握太极拳各项要领,做到动作正确规范,使动作与膝盖的天然结构、运转规律一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太极拳可能给膝盖带来的负面影响。

【难度】★☆☆☆☆


  关于习练太极拳引起膝盖损伤疼痛的问题,论述已然不少,近来更看到有人在太极皇后高佳敏膝盖问题上做文章,可见人们仍然在关注这个问题。我练拳近三十年,今年81岁,也曾有过膝盖不适、打软、局 部疼痛的现象,但现在膝盖粗壮,双腿有力,走路爬山、屈膝跳跃、慢练支撑都基本不成问题。我想这与几十年比较正确地习练太极拳有很大关系。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人由于科学施练,练法正确,膝盖完好无损,甚至强壮有力;但也仍经常听到有人讲练拳以后膝盖疼痛,甚至肿胀,因而放弃练拳,半途而废的人也不少。可见膝盖问题仍然是太极拳习练中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重视对膝盖的锻炼与保护


  在人体的诸多关节中,膝盖是至关重要的关节之一,这是由膝盖所处的位置与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人体的两条腿支撑着全身重量,还要在负重情况下,灵活地走路、跑跳、屈蹲,这主要是由于在大小腿之间有一个起枢纽作用的膝盖。膝盖不仅在连接、转动、屈伸上起关键作用,而且与骨骼、肌肉、韧带一起承载着体重,可见膝盖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因为膝盖又负重又要不断地转动,所以容易磨损、扭伤或拉伤,是腿上最薄弱的部位。常言道“人老先老腿”,而腿老先老膝,所以老年人腿脚不好,十有八九毛病出在膝盖上。即使壮年乃至年轻人膝盖也常出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身体的衰老,骨质疏松、骨骼僵硬、退化,有其自然发展的一面,但也是可控的。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锻炼与保护,完全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到八九十岁仍然保持膝盖健康是完全可能的。其中保护是重要的,如注意不要扭伤,不要着凉,但更为积极的办法是加强锻炼,增强膝盖的承受能力,如经常做按摩、屈蹲、转膝运动,走路、跑步、爬山等都是对膝盖很好的锻炼,其中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习练太极拳。


二、太极拳对膝盖是把双刃剑


  在太极拳习练中,膝盖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太极拳为了增加身体稳定性,要求降低重心,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要求——屈膝。双腿要像两张弓,保持一定的弯曲度,不能直立。一般人在直立时,重心大约在上腹部。现在要移到下腹部,即所谓“气沉丹田”,身体如坐在一个无形的凳子上。这时,身体稳定了,同时也增加了双腿的负担。膝盖在加重负担的状态下,还要不断运转,这样增加了运动强度,让膝盖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同时也容易使膝盖受到损伤。特别是平时缺乏锻炼的初学者,膝盖更会承受不了压力,从而产生疼痛现象。所以说,太极拳的屈膝要领,有锻炼膝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可能损伤膝盖的消极影响,是把双刃剑。那么,如何趋利避害,既充分发挥屈膝的积极作用,又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其消极影响呢?

  首先,应加强对膝盖的锻炼。具体方法一是加强基本功训练,主要是多练桩功与柔功。桩功无论定桩、活桩,都要屈膝;柔功,特别是腿部训练,如屈膝下蹲、旋腿转膝、压腿踢腿都是对膝盖的有效锻炼。

  其次,在套路习练中始终坚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两腿屈坐。在屈膝状态下,要慢练、低练。能慢尽量慢,慢练出功夫。练时尽量降低重心,以大腿不超过水平为限,即所谓“在桌子底下打拳”。拳架越低,强度越大,锻炼的作用也更大。

  第三,要多“关心”膝盖。一般打拳注意力多在上肢,往往对下肢关注不够。在做腿部的动作时,如上步、退步等,就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腿上,放在步法上。当膝盖受力或运转时,就要特别关注膝盖部位,务必使其转动顺随、协调,而不要漠不关心,任其自流,以至造成损伤。

在强化膝盖的同时,要减轻或避免对膝盖的损伤。就要讲究方法,科学练拳, 其中最主要的 就是要循序渐进。膝盖由弱到强,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发展的过程,急于求成只能造成损伤。在练拳中,膝盖稍有不适,就要及时调整,校正动作,不要等到已经造成损伤,才去应对。



三、练拳防膝痛的注意事项


  一是要控制好高度与速度。如前所述,练太极拳功夫速度越慢,高度越低越好。太极拳的高度与速度一般有三个层次:高度有高架(双腿稍弯曲)、中架(高低之间)、低架(大腿接近水平),拳架越高越省力。速度有快速(较快) 、 中速(一般 )、慢速(较慢 )三种,速度较快比较省力。练拳时, 采用哪种高度与速度要根据自身条件、功力基础而定。初学或虚弱有病,可用高架,用较快速或中速;身体好,功力较强就可以用低架、慢速。特别是初学者,绝不可以盲目追求低姿势与慢速度,要定好高度与速度以后,在一套拳和一定时期内,要相对保持不变,保持一定高度的水平移动与速度的大体均匀,不可高低起伏或忽快忽慢,随着功夫的逐渐增强,再自然地降低高度与放慢速度。

  二是要掌握好虚实变化。“虚实”是太极拳习练又一重要课题。要求是有虚有实,虚实分明,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对减轻膝盖压力有重要意义。习练太极拳时,两腿随着重心不断转移,虚实是不断转换的,不能同等用力。重心左腿为实时,右腿为虚,这时体重主要由实腿负担,虚腿就可以自由运转,膝盖也就可以得到“休息”;而当重心转移到右腿时,左腿就可以休息。这样在不断虚实转换过程中,膝盖所受的压力也不断变化,得到缓解。太极拳在定式时也是分虚实的,实腿不是完全站死,虚腿也不是全然无力,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一般是三七分。这时虚腿的负担本就不重,实腿也要有微微上提之意,膝盖的负担也可以减轻。这样虚实分明、虚实相济,既给膝盖一定压力,得到锻炼,又不过分,不致造成损伤。

  三是要处理好动静关系。太极拳是有动有静、动静相兼的拳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虽静犹动。所以习练太极拳特别强调节节贯穿,连续不断,如行云流水,“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即使在定势短暂停顿中,也是似停非停, “势断意不断,意断劲相连”。在这样连续不断的运动中,膝盖也在不停地运转,如活水长流。这样膝盖就不会在完全静止状态下,被压住不动,从而增加压力, 造成损伤。只要在不间断地旋转运动中,膝盖就不会受太大的压力。

  四是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不是局部运动,用的是 “整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打起拳来,在腰的旋转带动下, 身体每个部分,每个关节,都要协调一致地同时运动,当然这也是包括膝盖在内。膝盖是下肢的一部分,要与胯、腿、脚、踝同时运转,保持协调一致。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膝盖弯曲的方向要与脚尖方向相同,要在摆脚、扣脚、碾脚过程中,不断调整脚尖与膝盖的方向。同时弓步膝盖不超过脚尖,坐步臀部不超过脚跟。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在运动中扭伤膝盖。

  五是要走好太极步。“要看有没有,先看一步走”,腿上的功夫是太极拳主要的功夫。太极 拳强身健体,重在腰腿,而关键就是膝盖。太极步就是“猫步”,“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要稳定、轻灵、连贯、圆活,可放可收,运转自如。这一切都取决于虚腿膝盖的灵活运转与实腿膝盖的有力支撑。所以步法是对膝盖最好的锻炼与保护,而步法的关键,就是走出规范正确的太极步,这也正是当前习练太极拳的薄弱环节,走不好太极步也是造成膝盖疼痛的原因之一。

  总之,只要在加强锻炼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与掌握太极拳各项要领,做到动作正确规范,使动作与膝盖的天然结构、运转规律一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太极拳可能给膝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练好腰腿同时,打造出坚强有力的膝盖,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