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道德经之老子其人》

 野之老 2016-05-12

千古以来,老子仿佛一直就是三个形象: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神,一会儿亦人亦神。让人产生这种错觉的根源在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然《左传》、《礼记》、《庄子》等书对老子也有零散的记载,却终究不过是更加增添了老子的神秘色彩而已。

 

依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之第一句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我们可以为老子列如下简介表:

姓    名:    姓李,名耳,字聃

性    别:          男

民    族:    华夏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

出生日期:    不详

生卒年月:    不详

籍贯住址:    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村)人

职    业:    先是周王室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现在看就属于国家干部);后辞职隐游。

工作单位:    东周王都洛邑,周王室国家图书馆

性格特点:    自隐无为,恬淡养志

人生亮点:    “老孔之会”,撰修道德

 

上表看似有模有样,实则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更加模糊更加不清了------。

首先,老子的姓、名、字均存疑!其次,更大的不解还在于,就算其姓、名、字都对了、确定了,但“老子”这一称呼又作何解?哪儿来的?怎么来的?司马迁只字不提!其他典籍也均不见提及!然而迷雾仍将继续:出生日期不见记载;生卒年月也未见半字。唯独籍贯住址记录颇详,“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此记录看似已精确到村了,但后世仍是一头雾水:老子的出身呢、家世呢?《史记》记录人物必提及其家世系谱,而老子出身名门望族还是布衣草芥《史记》却未给出只言片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此段仅仅可以确定的是: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有这么一个人,姓李氏、名耳、字聃,任职“周守藏室之史也”;至于这个人和“老子”这一名号间究竟有何联系,别说后世人了,史书也没搞清楚!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最可贵之处是记录了老子生平中的一次重要会面,老子与孔子的会面!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我们可以将此叫做“老孔会”或“孔老会”。这次会面可不得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具有开天辟地与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我国哲学思想鼎盛繁荣、“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世界思想文明最为光辉璀璨的“轴心时代”里,儒道两家的开山鼻祖元老级人物,老子与孔子的一次历史性会面!首先是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第一次对撞与争鸣;其次是儒道两家开山鼻祖各自人格魅力的光辉展示!

这次历史性会面的发起者与策划者皆是孔子。已过“而立之年”的孔子开办私学数年余,其学术思想业已闻名于天下诸国;处于人生与事业上升期的孔子这一时期也一定是蓬勃的、积极的、向上的、风发的、有为的、进取的!孔子早就听说周室洛邑有位大名鼎鼎的老子,故而久生拜访之心,遂决定在自己事业的辉煌时期拜访一下这位“道家大佬”。我们揣测孔子此行有两个目的:第一就像《史记》中原文所说的“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第二个目的史书没写,其实是孔子的心里想法,是想顺便也向老子展示一下他的学术思想与博学才华。

只是孔子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会面竟成了老子给他专上的“道德”课了------

此次“孔老会”的内容《史记》是作两部分记录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主要记录会谈内容;《史记-孔子世家》则只记录了老子的临别赠言。

我们先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会谈记录: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此次会谈,老子说给孔子的话主要有三层意思:首先老子肯定了孔子的社会声望。其次老子就“入世时机”谈了自己的主张:太平盛世时可以出来做官;乱世时则就避而远之,漂泊流徙吧。最后老子重点谈的是道家的“无为自保”思想:要懂得深藏而不露、示拙而掩聪;含蓄而不骄;还要懂得退让以回旋、守弱而匿强------此乃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与孔子儒家比起来则更显智慧与境界。

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孔子听进去了吗?听进去了!《史记》马上就有记载,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在其弟子面前给了老子极高的评价,誉老子是龙是仙,而世间其余万物与人兽均为俗物。另外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孔子《论语》中多处可见“愚”字,全是褒义。

再看《史记-孔子世家》老子的临别赠言: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了,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的人反而会有濒临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你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的人反而更会危及其身,那是因为你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招惹人,人必报复!所以,为人子、为人臣者,就不要过分地表现自己!”孔子自从从周京洛邑问礼老子返回鲁国后,投到他门下的弟子就更多了。  

 

《史记》记载老子撰修了《道德经》。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迺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此段可知,老子曾为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居周日久,见周之衰,遂生去意。西去至函谷关时,见到关令尹喜,尹喜倾慕老子大名,强求老子写书予他。于是老子才写下了五千言流芳千古的《道德经》上下卷!撰罢西去,不知所终------

老子隐匿而不求闻达,其思想所在尽注于《道德经》。其中,“道”为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及宇宙万物之精神本原;“德”乃宇宙万物所含之特殊规律与特殊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记录老子时,莫名其妙地记了一个叫“老莱子”的人。原文:“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据载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120岁,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且几乎与老子、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他的生活年代与老聃同时,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我想司马迁在记载老子正酣时偏偏插入了一个“老莱子”肯定是有其用意的,“老子”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作何解?具体指的是谁?司马迁始终只字不提!于记载老子之文中强插进“老莱子”,显而易见司马迁此处是有把“老莱子”与“老子”作某种联系之意;但因存疑而又没有把话说透,至于老莱子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司马迁之意是尚有待考证。

 

《史记》只写了老子生活的大概年代,具体生卒年月并没有交代。但关于老子的寿命,《史记》写到:“蓋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但不管是一百六十岁还是二百余岁看来都是传说。

 

《史记》载老子之神奇,誉老子为“超级预言家”,举一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预言周秦相争五百年,周被秦灭七十年后楚霸王项羽生!我们现在不去追究老子究竟是否做过如此预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历史仿佛就是按照这一预言而衍变的------

 

老子之前的家世《史记》不见记载,但司马迁却详细地记载了老子之后的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老子之后均为官宦,遗憾的是,这个家世的姓氏均不详。

 

关于“孔老之会”后儒道两家的源缘争鸣,司马迁最后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作了描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可见在司马迁之前的儒道两家是相争相斥的!各自的主张、原则不同,彼此也难商议与合作。

 

至于传说中老子的长相及出生时的种种怪异情景,那都是后世道家的神话之笔,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提及半字!这里仅列道教信徒葛洪《抱朴子内篇》里关于老子的一幅俨然神仙姿态的描写,聊以作闲时之雅趣谈资:“身长九尺,色黄,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尺;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