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江山携手 2016-05-12

选择合适的象:
   选择什么样的象来表达既定的意,要注意发现意和象之间的对应性。外界的物象和内心的情感之间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李泽厚在《审美与形式感》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有昼夜交替季节循环,人体有心脏节奏生老病死,心灵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难道它们之间(对象与情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没有某种相映对相呼应的形式、结构、秩序、规律、活力、生命吗?-----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兰叶,激愤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树节;树木葱茏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木叶飘零的秋山与你萧瑟的心境;

   你站在一泻千丈的瀑布前的那种痛快感,你停在潺潺的小溪旁的闲适温情;你观赏暴风雨时获得的气势,你在柳条迎风时感到的轻盈;你在挑选春装时喜爱的活泼生意,你在布置会场时要求的严肃端庄------,这里不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么?”(转引自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正因为客观的象和主观的意之间有着这种对应,象才有表意之可能,而这种对应又是有区别的,不同的象对应不同的意,所以在创作时要选象。选象就是要发现象与意之间的某种对应。

   古典诗词中所以常用松、竹、梅等形象来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是因为松竹梅等都有傲霜斗雪,不畏风寒等特点。也有以蝉喻高洁的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虞世南的《蝉》。那是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古人所以常用杨柳特别是用折柳表示离别之情,是因为 “柳”“留”谐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古典诗词中的杜鹃鸟常常作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这是由于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古人以鹧鸪作为意象入诗的也很多,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唐诗中有有97首。

   如李群玉的《九子坡闻鹧鸪》中有“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之句。宋词中有42首,其中辛弃疾一人就有5首。如大家熟悉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些诗词中,鹧鸪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其间的联系就在于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此等等,都说明,意象的营造必须注意象和意的相似性、对应性。

   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都有了特定的内蕴,如上面的几个例子。但就是这些已被诗人广泛使用过的物象,依然可以花样翻新,别出心裁。因为物象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实在是大有可为。只不过在使用时,要注意为它营造适当的环境,必要时,用适当的词语赋予它以特殊的个性。以柳为例。

   柳或者杨柳,在古典诗词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唐诗中至少有两千多首,在宋词中比唐诗还多些。雷同者虽有,但多数还是各有新意的。诗人们除去赋予杨柳以离别之情这个典型内涵外,还赋予杨柳以其他方面的内涵,而每一方面都和杨柳的某方面的特性有关。

1、把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或作为春景的描写:
江南春草初幂幂,愁杀江南独愁客。
秦中杨柳也应新,转忆秦中相忆人。
万里莺花不相见,登高一望泪沾巾”(贾至)。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温庭筠)。
芳郊绿野散春晴,复道离宫烟雾生。
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 (沈佺期)。

2、把杨柳喻为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不详)。
鱼戏芙蓉水,莺啼杨柳风”( 张说)。

3、赋予杨柳以风流:
数树新栽在画桥,春来犹自长长条。
东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 
“莫是折来偏属意,依稀相似是风流。” (孙鲂)。
只有舞春杨柳、似风流”(向子諲)。 

4、说杨柳多情:
“多情只是春杨柳” (晏殊)。
“画桥杨柳也多情”(杜安世)。

5、说杨柳无情: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
“更添杨柳无情,恨烟颦雨,却不把、扁舟偷系”(张辑)。

6、说杨柳愁:
“杨柳千丝万缕。特地织成愁绪”(向滈) 

7、说杨柳媚: 
“门前杨柳媚晴曛” (韩淲) 。 

8、恨杨柳:
“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李彭老) 

9、要杨柳留人:
“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戴复古)。
“杨柳花飞留客”(韩元吉)

10、以杨柳比人生短暂:
“君是园中杨柳,能得几时青。趁金明、春光尚好,尊酒赏闲情”(无名氏)。

11、谢杨柳:
“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张炎)。 

12、白居易有两首诗说到杨柳,
其一说“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其二则把柳树写成个无用之材:“有木名弱柳,------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可惜金堤地,栽之徒尔为。”(《有木诗八首》之一)

   其实,风流、多情、无情、妩媚、愁怨以及软弱、无用等等,都是人的主观情思,都属于“意”的范围。柳树这个“象”之所以能承担这么多不同的“意”,是由于它有诸多不同的特点、属性。上述各点都是“象”的不同特点和“意”的不同方面相对应的。诗人是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的。


意象营造的技巧:
兼谈诗家语的特点:
   意象的营造还包括意境的渲染、诗歌语言的缔造以及修辞方法等。由于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从符号的角度说,它既不同于科学语言、普通语言那样的推论性符号,也不同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象性符号,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由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决定的。意象从本质上说,属于表象符号。

  就其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来说,又是语言,具有语言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往往具有两种含义: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象”和“意”。两种含义有时一致,有时可能不一致。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里边的“梨花”,字面意思就是梨花,而实际含义却是“雪”。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字面上的春蚕和蜡烛又不是春蚕和蜡烛。正是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的特点。

   由于其本质上属于表象性符号,而表象符号的展示或组合,并不需要什么逻辑性的语法规范。但诗歌中的意象又表现为语言形式,它用的不是线条、色彩、音符,而是词。要把这些词组成一篇作品、构成某种意境,又不能不讲修辞语法。不过,这些修辞语法都是为更好地把本质上属于表象符号的意象构成某种意境氛围。

   这就使诗歌中的语法修辞不同于普通语言的语法修辞。它可以省略了许多普通语言那样的描写、铺垫,有时还可以省略修饰语甚至关联词,从而表现了诗家语的跳跃性特点。它也可以改变词性、颠倒语序、制造主语谓语矛盾等,从而表现了诗家语的灵活性。


关于诗家语的跳跃性:
   这里讲的跳跃性,是指词诗词中各个句子之间甚至各个意象之间,看起来似乎是由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由这一句跳到另一句,中间缺乏过渡。 

如杜牧的《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各句之间跳跃性很强。如果用普通语言来说,其字面上的意思,大概得这样说:“当年,我在江南、扬州一带飘泊,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经常游山玩水,纵酒为乐,无拘无束。还沉溺美色,欣赏细腰轻盈的美女、能歌善舞的佳人。

   十年之久,我才醒悟,那真是一场梦啊。一生声名丧失殆尽,得到的只是由青楼女子赠与的薄幸之人的称号。实在可叹可悲。”可这样写,也就不叫诗了。像这样句间跳跃的诗,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词和词之间由于省去关联词而形成跳跃的,也不是少数,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老病月孤舟”等都是。这种跳跃性的形成,最根本的还是由于意象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意象属于表象性符号,表象性符号就有可以不依赖任何关联词语的特点。

   比如绘画,使用的就是表象性符号。由几座山,几条小路,一片水,一条船,一个渔翁这样几个形象组成一幅画,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人们就会领会它的意思,欣赏到它的美。

   诗歌既然使用意象,自然也能如此。柳宗元的《江雪》不就是这样吗?
杜甫的《绝句二首》的另一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也是这样的意象组合。短短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就像电影里里蒙太奇的手法一样。镜头之间留下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世界汉诗协会未知/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