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东陵第一景观
300多年前,清东陵的设计大师充分运用“千尺为势,百尺为形”、“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以展势”的理论和“过白”及景框效应,经过精心计算,将石牌坊、大红门和孝陵大碑楼的位置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从而产生了奇妙的、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
如果我们站在石牌坊北正中,距石牌坊40米的地方向南看,就会看到形状像倒扣的金钟的金星山恰好镶嵌在石牌坊的5个门里。主峰正好位于中门正中。如果我们在原地转过身来向北看大红门,中门洞呈现的是孝陵大碑楼的南门和少部分红墙。东西两侧的门洞看到的是大碑楼两旁的松柏树。我们向北行走,随着脚步的不断前行,3个门洞所呈现的画面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只见中门洞里的孝陵大碑楼的南门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大红门的东西两侧的门洞内各出现一根华表。当走到与东西下马牌相平列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东西两侧的门洞内各出现2根华表,而孝陵大碑楼的整体形象完全呈现在中门洞内。3个门洞的画面均背靠青山,左右有苍松翠柏陪护,上有蓝天白云相衬,十分绚丽,犹如3幅山水画。此时景观最佳,达到高潮。
在我们向北行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看石牌坊,就会发现,随着脚步不停北行,金星山冉冉升高,逐渐超过石牌坊,继而成为石牌坊的背景。大红门三个门洞内的画面的变成与金星山的冉冉升起是同时发生的。随着不继的北行,大红门3个门洞内的画面继续变化,中门内的大碑楼变得越来越小,东西两个门洞内各由2根华表变为1根华表,继而完全消失。快到大红门近前时,四根华表同时进入中门洞内,与下马牌平列时所看到的3幅画合并为一幅,同时呈现在中门洞内。这时回头南望,金星山更显得高大雄伟。
如果我们从孝陵大碑楼顺着神道向南眺望,高大雄伟的金星山矗立于前方,是大红门的背景。从大红门的中门洞向南望,只能看到石牌坊的两根石柱。如果我们乘车朝着大红门快速行驶,就会出现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异景观:随着车轮的飞速转动,金星山越来越矮,越来越小;大红门中门洞内的石牌坊也越来越小。最后,高大的金星山和石牌坊迅速被收缩到大红门的中门洞中。这种步移景换、景随步变、离山越近山越小的奇异景观在其他景区难以找到。凡是亲眼观赏过这一景观的人,无不感到震撼!因而被誉为“清东陵第一景观”。
2.华表的妙用
一提华表人们都会立刻想到天安门前的华表。华表在古代也称擎天柱。其实在中国,华表最多的不是北京的皇宫,而是明清两朝的皇陵,特别是清朝的皇陵。据统计,清朝的皇陵就有华表32根。人们只知道华表是精雕细刻的石雕作品,其实它在皇陵中还有一个扩大主体建筑体量、烘托主体建筑的重要作用。
清朝在关内建的孝、景、泰、裕、昌五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外的四角各竖立着一根巨大的华表。皇陵的华表比天安门前后的华表更高大雄伟。大碑楼外为什么竖立四根华表呢?
陵寝的大碑楼都是建在辽阔平坦的原野之上,所以,尽管大碑楼高大雄伟,但在空旷的原野之上,依然显得孤独、渺小,不能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寝的雄伟、高大的气势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陵寝的设计大师便在大碑楼外的四角各竖立一根华表。相邻的两根华表相距百米左右,每根华表距大碑楼70米左右。这就构成了以大碑楼为主,以四根华表为附的一组建筑,等于将原来大碑楼的体量扩大了几十倍。从远处看大碑楼,就不再显得孤独渺小了。大碑楼高约30米,华表高约12米,形成了高低相配的效果;大碑楼雄伟庄重,给人以安静之感,而华表精美灵巧,云龙盘柱,又给人以动感;大碑楼红墙、黄瓦,而华表又通体白色,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反衬。
大碑楼的金黄的瓦顶、灵巧的斗拱、朱红的墙体、绚丽的彩画,配以精雕细刻、晶莹洁白的华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使得大碑楼这组建筑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其中华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气势非凡的孝陵石像生
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才可以设石像生。清朝有12座皇帝陵,其中8座陵设了石像生。这8组石像生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顺治帝的孝陵石像生。顺治帝的孝陵石像生以明长陵为模式,也设了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麒麟、象、骆驼、狻猊、狮各1对立像,1对卧象。这些石像生排列在神道两旁,序列长达870多米,就像两列长长的仪仗队,威武雄壮,气势非凡,显示出新兴王朝蓬勃发展的气势。孝陵石像生的显著特点是形体高大,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厚。
4.石桥发声
清东陵的石桥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也多。据统计,清东陵石桥有百座之多,在样式上,有拱桥,有平桥和便桥;有长达百米的七孔桥、五孔桥,也有只有二三米长的一孔小桥。在众多的桥梁中,当以孝陵的七孔神路桥最为著名。
孝陵七孔桥长110米,宽9.08米。桥面两边的石栏杆有栏板132块,望柱134根,火焰式柱头。桥下有7个巨大的拱券式桥洞,远远望去,如玉龙卧波,长虹经天,十分雄伟壮观。它是清东陵桥身最长、桥孔最多、等级最高的桥梁。然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因为这些,而在于这座石桥能够发声。如果我们敲击一下这座桥的栏杆,就能发出钟磬般的声音来。尽管每块的栏板形制相同,大小一样,同种石质,然而发出的声音却不相同,有的清脆响亮,有的婉转悠扬,还有的浑厚低沉。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因此有人就把孝陵七孔桥称五音桥。这座桥用的是什么石料?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来?该桥的石料既不是名贵的汉白玉,也不是坚实的艾叶青,更不是粗硬的豆渣石。从表面看,该桥石料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据有关部门初步化验得知,石料中含有50%的铁质方解石。大概这就是石桥能发声的缘故吧。是不是这个原因,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考证。古代将声音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征、羽五音,所以当地人把这座桥称为五音桥。
当我们在清晨或夜幕降临之际,漫步于松柏成荫的东陵古建群之间,敲击一下五音桥的石栏杆,仿佛听到了佛山古刹中传出来的晨钟暮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