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生考不过女生”, 究竟为什么?

 圆角望 2016-05-1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针对高考成绩性别差异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邵志芳副教授开展了“近10年高考试题难度的性别差异研究”。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两位老师,探讨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现状、成因和应对策略。

评说

应试教育 对男孩更不利

男孩学业落后的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

第一,应试教育忽视性别差异。应试教育之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高度整齐划一,几乎是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之前存在的诸多性别差异。

第二,应试教育忽视男孩早期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研究证实,在幼儿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育、心理发育都落后于女孩。在学业压力不断下移的今天,许多男孩已经跌倒在起跑线上。

第三,应试教育往往把男孩的优点看成缺点。男孩擅长动手活动、实验操作、体验教育,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但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缺乏动手、操作、体验形式的教育,更有甚者,这些优点往往被看作是缺点。

第四,应试教育把男孩的缺点放大。语言方面,男孩总体上落后于女孩,但在应试教育之下,考试内容以语言类为主(语文和外语),教学形式以语言为主(缺少操作与体验),男孩的语言劣势被放大。

因此,在应试教育之下,男“差生”越来越多,男女两性的平衡正在不断被打破,这不利于男女两性和和谐发展。(李文道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高考成绩呈现“女强男弱”局面

记者: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性别差异这个题目?

庞维国:从高考成绩角度关注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基于一种基本的判断:不同的性别理应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女强男弱,研究者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建议,避免因不当的教育行为而制造高考成绩性别差异。

记者:当前高考成绩性别差异大致是怎样的状况?

邵志芳: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反映在高校攻读各学位的女生人数上,除了女博士生仅占36.93%不足半数之外,女硕士占51.65%,女性本专科生达到52.12%。但在基础教育层面,女生总人数却少于男生。这样,一正一反,凸显了“女强男弱”的局面。

记者:这种“女强男弱”的情况别的国家也存在吗?

邵志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一项2010年的外国研究指出,加拿大高校录取的女生和男生比例出现显著落差,女生比男生高15个百分点之多。其他发达国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

成绩性别差异存在多重原因

记者:“拯救男孩”命题中似乎暗含了一种逻辑,男生弱于女生就是不正常的。您如何评价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

庞维国:许多人对于大学录取女生超过男生的评价是负面的,将其归咎于教育和考试中的弊端,这未必妥当。从西方国家先于我国面临这一局面而言,男孩“危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进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子女数的下降以及女性自立自强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将孩子送进大学。

记者:也就是说,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进步是否对此有影响?

邵志芳:有的。男生和女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别,男生个体差异大,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女生整体较稳定。如此一来,随着高考录取率发生变化,男女录取比也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高考率取率大幅提高,这是大学新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认知能力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怎样的差异,如何影响高考成绩?

邵志芳:近年来,学术界总体得出了较为普遍的结论,男女成绩差异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一致性。女生语文和英语两科成绩较好,而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在逐渐消解。总体而言,女生的优势体现在言语、知觉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男生的优势体现在科学、机械推理和空间能力等方面。

教育改革需考虑性别平衡和学科适应性

记者:教育界应该怎样反思乃至应对这种差异?

庞维国:当前高考科目普遍以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主要科目,研究发现,在语文和英语两门科目上女生较男生具有认知上的优势,而数学方面男女旗鼓相当。但为了“拯救男孩”而采取人为的“扶持”政策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一个可能的改变措施在于,在考试中加强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多种能力考核。比如,在高考以及硕士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中适当引入逻辑测验题,这对学生的能力考察也会更为全面。

记者:考试成绩的“女强男弱”是否意味着女生在个人发展上条件更优越?

庞维国:对女生来说,这种局面可能也是隐患,如果她们考上大学后,所学的专业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才能获得成就,她们将如何应对?如此说来,中小学教育应当帮助男生女生互相学到一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质、策略和技巧。

(中国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