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会教”向“会学” 的转变 ——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的一点体会 杨文华 信息时代,知识信息以几何级数递增,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需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要本领。 为了应对挑战,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变革,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授田英才学园经过几年探索,形成了“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消解教师霸权、优生霸权,建立生本道德课堂的基本流程与操作规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反思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内在规律,呼应了时代发展需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是授田英才学园“四环四学”道德课堂研究探索的成果之一。这套校本辅助教材,有两个突出亮点: 一是强化“学”的地位,围绕着学生的“学”来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材的编写思路和体例。 编写者相信,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灌输知识的对象;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规划者、实施者、监控者、反思评价者,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因而,教材编写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目标,以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尝试——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为主线,引领学生经历“自学尝试——互学交流——点拨开悟——反思提升”的完整过程,在自主、合作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教材板块设计中处处可见。比如,“单元导语”,目的是指导学生自己理清单元学习要求;“单元学习导图”,则指导学生自主浏览单元内容,梳理知识要点,明确目标要求,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学习思路,整理学习收获;“经典我来诵”和“美文我能读”两个板块,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突破难点,反思总结;即使是教材中的“珠海拾贝”“名言警句积累”等小栏目,也都提出了自主搜集、自主积累的要求,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一个突出亮点,就是突出了教师“导”的作用。教材以“导引”为名,目的大概就是要提醒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隐身于学生之后,及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引领。“导引”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策略、智慧和艺术。教材中明显的体现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教材内容选择上,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程建构者的资源整合的智慧。教材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围绕主题向外扩展,整体规划经典诵读、美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打通了晨诵与语文课堂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便于教师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此外,教材还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和选文特点,随机插入大量随笔训练,并将每学期八次的单元作文训练要求逐步渗透到选文阅读中,实现了单元主题统整下的读写结合,大大拓展了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空间。 其二,是教材体例设计上,处处体现了教师“导”的艺术。教材于学生“自主学习”主线之外,还安排了“同伴合作互学——教师点拨助学”的辅线,引领学生经历“自学尝试——互学交流——点拨开悟——反思提升”的完整过程,并在各板块导语、提示中处处渗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由扶到放”“精要点拨”的策略,便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逐步学会学习。这样一套教材,显然有助于引领教师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从关注教师的“会教”到关注学生的“会学”,《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不仅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的一种大胆创新。深夜研读,倍感振奋,特以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