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的理性之美

 江山携手 2016-05-13

亚里斯多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性,理性的沉思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国内学者石中英教授也认为,理性是人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理性是人生的维他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其实,“理性沉思”既是学生产生和维持高水平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然而,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由于对“愉快教学”、“民主教学”、“尊重教育”等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沉醉于课堂的热闹和轻松,出现教学随意和思维肤浅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理性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课堂教学的“理性”分量。

一、开放知识

陈玉琨教授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之源,为善之本,然而,这个源并不必然成为流,这个本也不必然成为之树。其实,从知识开始进而发展到形成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样的高级智慧技能比掌握知识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等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然而这并未成为教师的共识。“批判性思考”是教学理性化的重要标识,而认识到人类知识,包括教材知识的“未完成性”是师生“批判性思考”的前提,也就是讲,教材提供的知识不能是“给定的”。因此,师生都要明确所有的知识都是需要不断发展、修正乃至批判的,而非绝对性和终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要积极引入和补充学科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根据学科史来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三是保护和鼓励学生“挑战”书本知识的勇气,宽容学生的异见和错误。

二、探究学习

为了纠正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纯粹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过程的偏见,新课程提出了“探究学习”的理念。然而,由于教师们长期以来习惯于讲授和包办,探究式教学还停留在肤浅和形式主义层面上,例如过多运用陈述性提问、不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研讨、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有理和正误都给与“廉价”表扬、用小组讨论代替探究活动、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案去探究、缺乏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理性对话等等。钟启泉教授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弊端而提出思维性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反思,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所以,探究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关键是促进学生释放出内心的激情,自主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剖析、比较、质疑、联想、猜测、碰撞中去获取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认同伦理

新课程强调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长,然而,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应该是在理性主导下的自主性,而不是自我封闭、自我放纵、我行我素、缺乏责任心等非理性行为。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彰显“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很重要,例如“应遵守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尊重他人的利益和观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成果的获得需要巨大的付出和艰辛的努力”等等。另外,教师是学生自我观察和自我设计的镜子,要培养或教化学生的理性,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富有理性判断和行动的良好榜样,如严谨教学、理性处理冲突和矛盾、正直诚实、包容大气、人格独立、善于思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等。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合理化前提下的师生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理性探险活动。我们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理性”元素的分量,以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7,6.171-172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25

(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4.

④(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7,6.184

(备注,本文发表于2012年6月7日《教育导报》,发表题目为《彰显课堂教学的理性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