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单中惠.教育小语—100位中外教育家的智慧感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37)教师要实施有效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而要全面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成长的小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即家庭。而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主动的、有计划的家访,就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亲历”的家访可以了解许多真实的情况,对学生的真实了解有助于老师更有效地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最真实的,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认识往往只有在家里才会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另一方面,家访面对面地与学生家长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促膝谈心,所产生的亲和力和收到的独特教育效果,仍然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因此,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中,仍需提倡做好家访,家访仍然是班主任不能忽视的环节,仍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要求班主任要进行家访,但在这个现代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家访越来越被一线老师淡忘。原因不仅仅是电话很方便,交通不方便,太忙没有时间,更重要的是与班主任家访不当有关系。 第一:观光式家访 班主任进行家访,是为了了解班级每个成员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了解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总之,是了解家庭环境和家长作为教育影响源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有的老师以为家访就是到学生家里去看看,所以没有“备访”,事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仓促上阵,难免尴尬。成功的家访,应该是班主任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安排,想清楚这次家访的目的和任务,再与家长坐在一起,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对学生在前一阶段中取得的方方面面成绩来一次“成功大盘点”,并针对近期来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双方探讨可行性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改掉缺点,进一步发扬优点,在下一阶段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告状式家访 班主任“无事不登三宝殿”式的家访,很可能使家长或多或少地感觉老师是前来“问罪”,不仅面子上尴尬,而且还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遇到有的家长性子急躁,很容易当着老师的面训斥或打骂孩子,这样的家访根本起不到剖析学生错误成因,促进其改正转化的真正功效。优秀班主任家访的成功经验有一条:“多报喜,巧报忧”。什么是“巧报忧”呢?就是在家访时尽量发现和彰显孩子的优点,然后在探讨问题时提出努力的方向,从而引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 第三:红包式家访 近几年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影响到正常的师生关系。老师的家访被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老师被家长过于热情地接待和赠送礼物等举动“吓”退了。另外,有个别教师,利用其班主任的职责之便,只重视对对家长有权有势的学生进行家访,“醉翁之意不在酒”。殊不知,在这种看似密切的关系中,班主任也逐渐变成了学生的“哥们”,失去了威望和尊严。而家庭越贫穷的学生家长越是很少有机会和班主任交流,其学生在班级中经常感到冷漠和孤独,这就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第四:挖隐私家访 部分学生不希望老师了解一些个人隐私,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寒、个人特殊经历等不希望老师家访,也有的是家访时父母把握不住分寸,把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抖出来,让学生很尴尬。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分寸,不该问的不要多问,不宜问的不要当面问,并通过转移话题或暗示的方式引导家长,避免孩子难堪。 现在涌现出很多新的家校联系方式,如博客互动、QQ”班主任、Email家访、家长“校访”、短信家访、联系卡家访等,这些方式既能和家长及时沟通,又不占用双方的过多时间,甚至孩子可以共同参与进来,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提醒的是,这些家校联系方式仅仅是家访的有益补充,而不能代替家访的功能,因为家访的情境性、真实性、亲和性是无法代替的。 注:本文发表于《四川教育》2012年2-3月刊(总第481、48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