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不受补”的三种情况!

 stccp 2016-05-13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人的体质分为虚实两大类。所谓虚证,即气血阴阳不足;所谓实证,即水饮痰湿瘀等体内垃圾未及时清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但有些人,明明是虚证,用补法却无效,甚至加重症状,这种情况,人们将其俗称为“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大致有三种情况:

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谷气竭,命乃绝;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因此,良医治病,当时时重视保养胃气。重病或久病之人,常常胃口不佳,厌于饮食,此时,患者胃气已衰,运化能力近乎停滞,稍稍补之,尚能缓缓吸收;若骤然大补,将不堪重负,因此,对于久病食少之人,切不可急功近利,蛮进大补之品。此外,胃气虚弱之人,闻药气则欲呕,此时,药补不如食补。若需用药,宜选甘淡柔和之品,切忌气味浓烈之剂。曾有患者,胃气已衰,诸药不进,稍服即呕,医者用浓米汤加少许西洋参粉,予之小量频服而渐渐恢复,此法诚可借鉴。

2、虚中挟实:体质虚弱之人,气血运行无力,容易产生瘀滞。经脉瘀滞不通,犹如道路壅堵,物资难以送达。因此,对于虚证,如果补之无效,当审视病情是否虚中挟实?若实邪内滞,当先使其条畅而后再补之。

3、药量失当:药有气血阴阳之别、升降出入之机、君臣佐使之分。组方用药,当分清主次,药物之间份量比例十分重要。犹其是药物的寒热比例、升降比例、表里比例,影响着药力的主攻方向。

某患者腰痛,服补肾之品效果不显,改服桂枝新加汤而愈,何故?患者腰肌痛,病在表,桂枝新加汤药力能达于体表,而补肾之品药力走里,故效果有别。

某患者胃病,医者开半夏泻心汤,服之无效。患者另找湖北中医学院熊魁梧教授诊治。熊魁梧教授所开之方亦为半夏泻心汤,患者甚是疑惑,免强服之,却大见功效。患者百思不得其解,熊教授解释说:处方虽然一样,药物的份量却不相同。你的舌苔黄白相兼,以白为主,寒重于热,所以,干姜的用量要大于黄连、黄芩才能取效。患者诚服。

朱进忠先生曾治一患者,女性,40岁。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反复咳血,在某院行二尖瓣分离术。术后虽然咯血已经停止,但却出现心房纤颤,全心衰竭。症见气短心悸,水肿尿少等。先开处方:附子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人参15克,杏仁9克。服药之后气短心悸更甚,且滴尿皆无。请教李翰卿后,减量用之,处方:附子0.3克,白芍O.6克,茯苓0.6克,白术O.6克,人参0.3克,杏仁O.3克。次日往诊,患者云:昨夜服下本药第一煎一个小时以后,自感气短心悸开始好转,至夜间2时左右,感到气短心悸明显好转,并连续排尿数次,浮肿、腹胀减轻。服第二煎后,精神大见改善,并有饥饿感。其后,又以本方治疗30天,浮肿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明显改善。

如今,世人皆注重保养,喜服滋补之品。滋补之品,用之得当,能强身健体;若服之效果不显、甚至产生不适之感,则很可能是因为用之不当,当立即停止服用,或向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