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白银盘里一青螺” “朝如青丝暮成雪”
2、拟人
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
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借代
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8、对比
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表强调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0、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1、设问
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山,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2、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13、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戴叔伦《转应曲》“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边草的反复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写出老兵的空虚彷徨。明月的反复,写出了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之情。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描写技巧:
●细节
●烘托/渲染
●衬托/对比/烘托
●白描/工笔
●虚实/动静
●点染
1、细节:
判断细节的价值:
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
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
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风雪逢芙蓉山主人》),诗人抓住山区之夜—个具有特征性的细节——狗叫,很生动真实地表观了夜雪归人的情景。深夜狗叫,突然打破寂静的氛围会给人异样的感觉。
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这个细节,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又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是渔夫利用月光去捕鱼,这个细节,表现了渔民们淳厚、朴实的风尚。
如杜牧的《秋夕》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失意宫女的苦闷心情。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少女荡完秋千,怕人看见,急忙中金钗也滑脱了,也来不及穿鞋,只好让袜子贴着地,含羞逃跑。又以门遮掩自己的娇羞之状,用青梅掩住自己的脸,只露出那双含情脉脉的眼,回头偷偷看。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勾勒艺术形象,生动而形象地勾出了少女含情脉脉的情态。
如杜牧的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2、烘托/渲染:
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烘托人。
(2)以物托物。
(3)以物托人。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在文学创作中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自然,有趣。把水上采莲的画画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前三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头两个“深”字的连用,渲染了庭院的深广,是极深极深的意思。到底“深几许(多少)”?二三句具体描写,杨柳多得数不清,所以有烟雾笼罩的感觉,像帘幕重重数不清。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
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再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衬托/对比/烘托:
如姜夔kuí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qīn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即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之猛。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又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句写秋景,有悲凉意。后两句写悲秋多病,以哀景写哀情,是陪衬的名句。又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种以美衬美的手法,是陪衬。
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写山势的峭拔,衬托出了水势的汹涌奔腾咆哮;二句借水势汹涌衬托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两句起到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作用。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出征时的愁苦);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回家反衬出心情的愉快)。”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如若耶溪》),—噪一鸣,反显得“林逾静”、“山更幽” (以响衬静),这是反衬。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枯藤老树陪衬昏鸦,给人以苍凉感:二句小桥流水陪衬人家,宁静舒适让人思念家园;三句古道西风陪衬瘦马,历尽艰辛疲惫不堪。前两句又是对第三句的陪衬。
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是“孤城”远大的背景,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在这远川高山背景强烈的对比反衬之下的孤城,显得这座城堡更小,更低,更险要,更孤危,透视着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
4、白描/工笔: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写自己家的田园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景境氛围中住着一位从尘网中逃归的贫士,真可以说是情景相宜,神象相同。
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淋铃》),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情人分别时的情状——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万般无奈,只能手拉着手相对流泪。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
5、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化实为虚: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
以虚寓实: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后两句,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
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
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6、动、静: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