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冬青|古代诗词鉴赏常识(讲义)

 文乡枞阳 2022-05-16 发布于安徽

(作者自注: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由此而形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论文于2002年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收集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论文选集中。)


01






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
(一)既可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可指抒情主人公。
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王维的《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矢志报国,慨慷愤世。
示儿:
死时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恋友分别,思念故乡
柳永的《雨霖铃》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怀才不遇,怀古咏史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7、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
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白居易的《卖炭翁》
宋·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二、意象
(一)概念
1、景象:
A 季节、时令、地域
B 场面:家事、战争、狩猎、离别
C 色彩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再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2、物象
明·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方法: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感情、寓意、品格精神)
2、拟人化
3、契合点
三、意境(画面+情感)
唐·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指出蕴含的思想感情。

02






赏诗歌语言



一、推敲字词,即炼字题。
最典型的莫过于“推”与“敲”,以及王安石的“绿”。考试中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是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以下是炼字经典举隅。
(一)炼数量词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二)炼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二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妙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描写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三)炼动词
[例1]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说法好很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例2]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风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四)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二、语言风格。
主要有:
(一)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语言是用来表现思想内容的,不同的诗人,他们的语言风格各有不同,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利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例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⑵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⑶绮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例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用浓墨重彩点出了湖山的秀美,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灵秀形神和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⑷隽永。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例如:杜牧的《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⑸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例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⑹清幽。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⑺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⑻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⑼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情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的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⑽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俭、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五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以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⑾沉郁。用一种苍老劲道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例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⑿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例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上下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⒀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⒁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委婉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一首诗,有时兼有几种语言风格,需要细心体味。
(二)结合诗歌语言的特殊结构形式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诗词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注意这些特殊形式的词,有利于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⑴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⑵倒装:一般表示对意思的强调。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正常表述应“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⑶省略:一词一个意象,意象叠加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03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这里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
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效《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比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比如:
(1)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四字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2)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1)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东府《西洲曲》,“莲子”谐意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在古诗词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3)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例如:
(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浓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怜悯。例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2)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7、衬托
为了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具特色,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例如: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的意境突出第二句中的“静”字,前两句以“桂花落”“春山空”来正面烘托,而后一句则以月出惊动山鸟之鸣叫来反衬春涧的空寂)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前四句。“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
(3)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欧阳修《踏莎行》。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种哀情)
8、用典
用典包括引句、用事。例如: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杨州慢》引用杜牧《赠别》诗句)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历史故事)
9、倒装
诗歌的倒装与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不同,它无规律可循。倒装有时是为了照顾平仄或押韵,有时是为了照顾对仗,有时是为了强调突出某一意思。诵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讲不通时,就应考虑是否运用了倒装,再理出正常语序加以理解。比如课文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再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西风卷帘”,即阵阵西风翻卷着帘子)
10、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11、反复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强调突出某一种意义或情感。如人教版高二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的《秦风·无衣》一课中,每段开头都用“岂曰无衣?”,意在强调不管物质条件多么恶劣,也不能丧失杀敌报国的勇气和决心。
另外,古诗词中还常用反问、设问、反语、委婉、化用、叠词等修辞方式,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二、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描写了一定的景物,然后即景抒情,其特点是写景后再抒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借江心之月抒发作者的愁苦之情。又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景物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说明: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都属间接抒情,即烘托(或衬托)的手法。如果物的特点与人物的心境契合,即为正衬,如借暮霭、乌云抒发压抑的愁情;如果物的特点与人物的心境相反,即反衬,常见的是乐景衬哀情。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愈热烈,其悲情愈强烈。
4、借叙述抒情
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此诗借叙事表现宫女的凄凉怨情。
5、借议论抒情
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其中“无情最是台城柳”一句属议论,作者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抒发自己的亡国之忧。
6、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7、用典抒情
秦观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用了南朝陆机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情思。
8、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三、表现手法
1、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彩莲》:“江南可彩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2、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的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4、动和静
诗词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烘托手法。后者动静结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
5、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眼前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搭配之景,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6、欲扬先抑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顶风踏雪顾及梅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于抑后赞扬梅花,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7、用典
用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其特点是使作品言简意丰,语意凝重,意境开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中的用典。
8、以小显大
诗人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而写眼前景物又往往注重细节的描写。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其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人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除上述手法以外,还有:
9、推己及人
10、想象
11、悬念
12、点面结合
13、正侧结合
14、细节描写

04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主要有五类:
一、忧国忧民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2、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3、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二、人生志向
1、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
2、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清高。
3、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趣。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四、寄情惜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声的告白。
五、其他
1、伤春悲秋之情。
2、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3、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4、告慰平生的喜悦。
5、官场险恶,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同学们,你能针对上述分类各举一个例子吗?

05






常见的诗词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一、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以杨柳暗寓离别,以柳絮的飘忽不定,当作遣愁的凭借。燕子被视作爱情的象征,又由于它有眷恋旧巢的习性,又成为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流水常用作比愁绪。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同时月之圆缺又可喻比人世之悲欢离合。梅花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象征。菊花被视为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竹子,被视作高雅、坚贞、气节的象征。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也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有时也用来比喻坚贞。鹧鸪,其叫声为“行不得也哥哥”,它极易勾起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雁常常被寄寓诗人的浓浓乡愁。

二、其它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以“折梅”写离情,如“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机《赠范晔》);以“长(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以“春雨”喻愁绪,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以“丝麻”喻愁绪,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以“大海”喻愁绪,如“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朱弁《春阴》);以“大山”喻愁绪,如“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以“西风”写愁绪,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猿啼”写愁绪,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以“鸳鸯”喻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以“比翼鸟”喻指相爱而不分离的男女,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以“精卫鸟”喻指报仇的人或努力奋斗的人,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而“乌鸦”因其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常用以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清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等等。

06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一、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晴、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渲染。

三、侧面描写类

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比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语言特色类

清新、平淡(质朴)、明丽、绚丽、简洁、明快、含蓄。

五、意境特点类

雄健、雄浑、旷达、豪放、凄凉伤感、闲适、恬静、悲慨、哀怨、愉悦。

六、诗歌结构类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

七、诗歌的思想内容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07






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


一、先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1、搞清词语的含义。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些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就不能把握全诗的意思。这些特定词语一是指诗词曲中的典故,如《从军行》中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本是乐府旧题,该诗歌咏戌边的战士之苦及思乡之愁,此处就是用“关月山”来表达这种愁苦的。二是指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即不是一般的意义,它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杜鹃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等,这里的“闹”字有充盈、盎然的意思。

2、理解句子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炼,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时,要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整成正常语序。如“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时应将语序调成“凤凰老栖碧梧枝”,句中语序调整主要根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对诗词语句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意思,不是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的。这需要深味诗句的深层含义。

1、把握诗句的语境意义。对诗句的语境意义要与诗句的上下文的有关词语联系起来理解,同时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可以知道他虽年事已高,但仍思报国,收复故地,但却不得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只好空发叹惜。

2、把握诗句的意境意义。这里所说的意义是指在诗人描绘的图景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指向与格调的色彩。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此诗句的“一枝开”就不只是交待一种客观信息(有一枝梅花开了),它更向我们传达了昂然怒放、挑战风雪的斗争精神与孤傲风格。这便是其意境意义。

三、理解诗歌手法的步骤

一般步骤是先逐步看修辞手法,再找抒情手法,最后再找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手法是:(1)一、二句对仗、比喻;(2)情景交融,以物衬情;(3)虚实结合。主要手法是虚实结合。

(高考不考古诗词的平仄和韵律,本文不作论述。)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