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现在的律诗【对 仗】

 江山携手 2016-05-15

何谓“对仗”?

    对仗就是对对子。“山对水,雨对风,古柏对苍松”,众所周知的。游山玩水,参观古旧建筑,总会看到许多对联(如西湖岳庙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做律诗就要求有这种对子,叫“对仗”(“仗”是“仪仗”的“仗”,古时仪仗队总是排成相对相同的两行)。每首律诗一般在第二、第三两联要用对仗。第一联是点出意境,有如新闻导语,要新奇,要能吸引眼球,叫人一看见就眼睛一亮。尾联是作者点出主题思想的地方,常在此处写诗人的哲理感悟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目的。二、三联是承继一联后展开描写的地方,是诗人展现才艺的去处,要精巧细腻。

    有如你到了一个地方,看到风景很好,使你产生了写诗的冲动,第一联里你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接下来在第三、四联里就该具体描述一下:东边怎幺样,西边怎幺样,上面怎幺样,下面怎幺样了。对仗可促使你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凡事总有两个方面,这是对仗产生的客观需要;汉语以单音词和双音词为主,容易做到整齐相对,这是对仗产生的可能性。所以写律诗不仅要求平仄相对,有时还要词义相对。调平仄只约束字音,作对仗约束字义,后者对思想的束缚更大,也就是说难度更大。不过这不会难倒诗人,写律诗就是冲着这个“难”字来的。最狭窄的道路是钢丝,这种地方你也能行走自如,甚至还能翻腾跳跃,走出花样来,那才叫本领嘛。

怎样作好对仗?

    首先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都要相同相对。这是拿现代的语法观念来分析古人的观念。唐人当然不懂得什幺词性,但是对仗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有这种类别,而且区分得更加详细。例如:名词里面还要分天文、地理、时令、政治、音乐、人伦、闺阁、文事、武备、器用、服饰、饮食、草木、飞禽、走兽、麟甲等等。颜色词、方位词、数词都自成一类。专名要对专名,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迭字要对迭字(苍苍、茫茫等),连绵字(如“逶迤”“磅礴”)要对连绵字。凡是严格按小类作对仗的叫“工对”,否则为“宽对”。一首律诗里如有工对,常常是放在第三联上,其它联可用宽对。

下举几例:
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天文类)
原诗:
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
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
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杜甫《春日忆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地名、时令)
原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叅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王维《观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草枯、雪尽,名词加形容词,鹰、马,禽兽类,疾、轻,形容词;新丰市、细柳营,专名对)。

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第一、二、三联都对。第一联注意数字对,第三联用了“借对”。

什么叫“借对”?
 
   “借对”有两种。一种是借音,一种是借义。借音就是借用同音字相对。如上例“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这个“清”是“清静”的“清”,不是颜色词,和“白”本不相对,但“清”与“青”同音,“青白”就可相对了。

    汉字本是汉语在书面上的代表,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清”与“青”本来就是一个词原诗句:(深水无杂质就发青色),这种借对正是用了它的本义。

杜甫还有一首《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二》
也用了这种借对:“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以“珠”谐“朱”与“白”相对。原诗:(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刘长卿的《江州重别薛六》:“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以“沧”谐“苍”与“白”相对,也很巧妙。

借义是借该字的另一种意义相对,
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副词“寻常”与数字“七十”本难相对,但“寻常”有另一义是长度,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这就可与数字相对了。
原诗:
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欵欵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可有点象相声《歪批三国》。

一首律诗需要几个对仗?

至少要一联。如用一联,必定放在第三联上。
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可作一例: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两联是常例,前面举过的例子很多。两联必定是用在2、3联上。也有用三联的,这多出来的一联一般是用在第一联上,也有少数用在第四联上的。

如:
杜甫《咏怀古迹》第一联就用对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用在第四联上的也有:
此举杜诗一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也可以四联都对上。
如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
忽闻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第四联(尾联)已是结尾,要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诗人须直抒胸臆,束缚就要越少越好。所以四联都用对仗的律诗是很少的。

有没有超过四联对仗或一联也不用的?
 
   律诗里还有一种“排律”,也叫“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当中可插入许多联(三联或更多),都要对仗。由于篇幅长(有长到百联以上的),尤其是文人轮流联句时来不及推敲,就难免有对仗不工或个别不对或平仄上失黏失对的。
这里也举一首为例:
杜甫《上白帝城》: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遗事业,衰迈久风尘。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圣,深惭畏损神。
   当中四联都用了对仗。唐朝(中唐以后)以诗取士,规定要写五言排律,文人应酬也常用五言排律,所以五言排律的作品有不少,相对地七言的排律就少得多。

下举白居易的一首七言排律为例: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
烟渚雪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
玉杯浅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终。
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
避旗飞鹭翩翻白,惊鼓跳鱼拨喇红。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书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诗寄浙东。
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那就是“绝句”了[古体]。

绝句是什么?
 
   一般认为,绝句就是“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律诗有四联八句,绝句只有两联四句。它可以截取律诗的前两联(第一联无对仗,第二联对仗),也可以截取律诗的后两联(第一联对,第二联不对);还可取律诗的首尾两联(都不对仗)或当中两联(都对仗)。虽然有这幺四种,但以第三种即全无对仗的为最多,其次是第二种(第一联对)。这是因为绝句只有四句,必须选取最有表现力的句子,无暇作铺张描写。而对仗确实是束缚思想的,对诗人直抒胸臆不利。

下面举五言七言各两首为例: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两首全不用对仗。

毛泽东的两首绝句(女民兵、仙人洞)也是不用对仗的,大家都会背诵,这里就不抄录了。

第一联用对仗的,这种绝句较少,
也举两例: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居易《旧房》:
远壁秋声虫络丝,入檐新影月低眉。
床帷半故帘旌断,仍是初寒欲夜时。”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