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首发 !

 哈瓦那1 2016-05-15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朮(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1. 《外台》中的来源是说这是张仲景的方,所以在整理《金匮》的时候就把他弄过来了。
  2.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治的部位是心胸中,这个心中是哪里?应该指的胸部和胃的上口那个部分,剑突下那个部分都算心。有时候叫心下,心中,心中疼热有时候就是指的心下。正中心那叫心,在《内经》中看心脏大小的时候就是看剑突那个部位的高低,高的,剑突突出的叫心大。望五脏形体大小就看那里,所以那就是心的部位。
  3.有停痰宿水,——就是心下,剑突这一块胸部粘粘乎乎堵闷的感觉,一走路咣当咣当响,一低头能吐出水来,这叫“有停痰宿水”。这个病程可以很长时间,慢性病,这个常常见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包括胃的幽门发炎。胃往下运动不行的时候,他喝上水运动得慢,能出现这个表现。
  4.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不是说用吐药治疗以后的吐,他是自吐出,有时候一低头吐一口水,吐一口粘沫上来。吐了水以后,里面还是满,但这满是气满,满到什么程度,他不想吃饭。所以这个《外台》茯苓饮的方证表现一个可能是慢性病程,再一个有时候有呕吐和恶心,吐出粘沫和水的表现来。再一个有气满、食欲不振。和《伤寒论》中的太阴证类似带着满,但是这个不痛,太阴病是“腹满时痛”。还有这个能吐出水来,所以这个方子叫茯苓饮,重用的是茯苓。因为有吐还重用了生姜,有水用的茯苓,气虚用的人参、白术,气满用的枳实、橘皮。很规整的一个小方,六味药,每一味药都有对证,这个方子在后来的《千金》方中和后世的其它方书中都引用,消风痰,消气痰的。消痰气百疾的。这个方本身也说“消痰气,令能食。”一个是消痰,再一个是消气。“令能食”能够治疗食欲不振。人参和白术是后来说的补气的药,有的说气满忌甘,但这个方子没有大枣和甘草,是没有甘的,加上甘草那就是四君子汤了(参、苓、术、草)。所以这里茯苓去水,以它来命名方子,还是很明显的。有水的表现,除了这些说的表现以外,常常见到的舌胖大和水滑。所以说假如没有这个舌胖大和水滑,而这个证表现比较典型,有肠鸣了、吐水了,不能饮食了,一样可以用。后来治中焦脾胃的,痰、气、水结聚的,你象二陈丸、六君子、香砂六君子了,都类似。这些成药丸剂,轻的时候用,重的时候都没这方好用。今天上午复诊的那位,每次来拿三副五副能管一段时间的,他最早的时候是因为生了气以后,晚上在大棚里浇水,脚上沾了水受了凉,然后突然晚上脸肿说不出话来,舌头进不到嘴里去,舌头胖大的在嘴唇外面,加上打嗝吃不下饭去,你看得见舌头水肿胖成这样,舌头到胃都可能这么肿,这是10多年前给他治了一次,当时就用的这类方子。所以这个方子现在常用,自己点明什么时候用的那个方子,很好用。自己劳累了,一不吃饭了,生气了,就拿三副五副吃,管一两个月,有时候管三五天,一次拿一副,拿两副。一吃就管用。一吃这个药就能吃下饭去,叫“消痰气,令能食。”
  5.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照一小时行十里路的话,那不到一小时,半个多小时就接着进。这方喝起来发辣、发甜一些,不是很难喝。橘皮、枳实、生姜这三味药发辛,偏辣一些,茯苓、人参、白朮基本没什么味道,现代说这个人参是补气的药,但是服了以后能增进胃肠的蠕动。服人参不会导致气滞,反而是胃肠蠕动增快。这是一个反复运用,屡用屡效的方子。
  ————《金谷子讲金匮要略》
  口语讲的,有些啰嗦。
  依我个人行文习惯,惯简而厌繁。会简之又简,力求不多一句废话,不多一个废字,最后可能觉得一句都是多余,就直接什么也不用说,只看原文算了。
  所以不喜欢写东西,尤其对中医,没得可写,经典都写得太好了。
  不能写得更好,不如不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