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角度思维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树林日日日 2016-05-15
 

【摘要】语文学科的教学因其没有固定的、细化的标准答案而显得丰富生动,因此也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面对思维尚未成型的小学生,教师大多采用形象化、多样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引导,通过强化概念打牢语文知识基础,加强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多角度的灵感激发以及在课堂讨论中提倡换位思考的教学形式,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可有效的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关键词】多角度思维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案例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我们在日常解决问题时基本上都是多种思维模式并进。而在倡导教育形式多元化的今天,多角度的思维教学更是当今课堂的一个趋势。

 

语文是诸多学科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是否能巧妙的运用多角度思维进行教学关系到语文课程的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它不仅承载着学生基础知识认知和积累的功用,同时也对学生日后语文思维的形成,以及综合的运用语文知识和更好的学习其他科目都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尚未成型,可塑性很强,那么小学语文课堂的多角度思维教学就格外必要。如何打牢语文基础知识,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调动灵感,在习题中如何培养抽象思维并正确拿分,以及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如何传达,使学生理解并感知,这都是话语在课本内,功夫在课本外的教学过程,巧妙的将各种思维模式与多样语文知识融合,在学牢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培养多样化的思维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所应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双向思维夯实语文知识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增长,需要识记的语文基础知识越来越少,这却从另一个方面考验学生从小打下的语文基本功。从细微来看,需要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题。从长远来说,这些概念是语文大厦的地基,将影响到未来综合语文知识的建构。

 

在带领六年级的学生复习基础的语音知识──“整体认读音节”这一板块时,很多学生都碰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整体认读音节”作为语音的一个专有概念,在日常的交流中并无太多实际意义,但是却是语音知识考察的一项重要构成。有些学生是能在做题时找出题中的整体认读音节,但是他却不知道什么叫做“整体认读音节”,而有些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但是对其概念和定义模糊不清,导致做题出错。

 

其实针对即将升入中学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些本属于四年级之前的语音基础知识应该已经驾轻就熟才对,但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并非如此。这也反映出有些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授课时并没有在其脑海中进行很好的概念强化。例如很多学生知道zhichishizicisi为整体认读音节,于是依此类推,会把zai也列为整体认读音节,觉得zhchshzcs这六个声母后加任何韵母都属于整体认读音节。

 

这衍伸出来的问题就有些复杂,若要讲则要从头开讲,包括声母、韵母的知识也要一并讲起。而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讲授时必须要让学生们做大量的笔记,就是灌输概念。一些人可能会质疑这种方式,认为小学生听不懂概念,所以要先放过生涩的概念进行具体的练习,从练习中再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思维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效果显著的,在稍高年级的教学中则需商榷,因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且具有了一定习题积累,学生所缺乏的就是明确的概念定义,正是对概念的模棱两可才导致做题正确率不高,把定义阐述给他们并且要求书写,再根据定义反复研习多种类型的“整体认读音节”方面的习题,且在后面综合知识的训练中,对这一板块进行题前思维发散复习,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整体认读音节”掌握得更为牢靠。

 

在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关于汉字的笔顺、病句的病因、标点符号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容易糊涂的地方,做题的正确率基本靠运气,因为学生可能根本不清楚汉字的笔顺是应该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同样也搞不明白病句病因中的“搭配不当”与“前后矛盾”的差别,也分不清破折号什么时候是表示转折,什么时候是表示递进。由于概念的混淆不清而导致做题稀里糊涂,若能把这些题都做得百分之百对,那真是侥幸。

 

小学阶段的语文正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选择先做题后定义的这一教学思维,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对概念的准确定义和理解则更为重要,不可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只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推理,基础的知识就需要硬性的掌握,这样才可有效的提高日后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多种形象思维应对抽象课题训练

 

由点及线,由线及面,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十分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掌握之后,就需要运用语文的思维逻辑去解决一些问题。

 

在与五年级的同学做课堂练习时,碰到了这样一道题,题中列举了七种动物,分别是“鸡、兔、猪、狗、牛、马、蛇”,让学生在每个词后面分别填上一个表示“家”的字来为这些动物诠释它们的“处所”,且用词不可重复。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融合了多种要求,首先就是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其次就是学生对于这些动物处所形态的理解。

 

很多学生看到“鸡”时都脱口而出“鸡窝”,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后一想,与“狗窝”似乎是冲突了,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是把“窝”给“狗”还是给“鸡”呢?这时下面就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坚持“鸡窝”,有人坚持“狗窝”,于是我让两派同学分别为他们所否定的那一个动物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坚持“狗窝”的同学为“鸡”选择了“鸡棚”,而坚持“鸡窝”的同学在思索再三之后也没有为“狗”选择出更合适的词汇。于是同学们自动“庭外和解”,将“狗窝”确定了下来。

 

用了对比法和排除法之后,继续下来却遇到了新问题,“鸡棚”和“牛棚”,此时的同学们一致认为“牛棚”更合适,没有再出现刚才相争的一幕,但是问题就在于“鸡窝”“鸡棚”接连被否定,那么到底要给“鸡”安排一个什么样的词汇呢?看着大家抓耳挠腮的样子,我并没有再继续进行形象引导,而是先公布了正确答案:“鸡栅”,同学们得到这一答案后有的恍然大悟,有的仍然迷惑不解,此时我进行讲解:圈养鸡的笼子一般为木质,少量也有铁质,一般是纵横交错。由于现在同学们都生活在城市中,很少接触到我刚才所描述的“鸡栅”,看到有些学生仍然疑惑,我让他们联想公园周边的栅栏,告诉他们这二者的构造基本相似,这样一来,同学们就明白了。

 

在遇到这种有关形象思维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抉择,有时需要帮助学生确定答案之后再进行形象联想,教师的教育思维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实时的课堂情况进行微小的调整。

 

在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时遇到了这样一则例题:1,蜈蚣:不管你有多少只脚,都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2,弹簧:你硬时它软,你软时它硬。然后给出了一个仿写对象:风扇。那么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对两个例子进行分析,看看究竟让你仿写的类型是什么,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模仿,抑或是其他?

 

同学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对弹簧的例子很快就可以理解,对蜈蚣的理解稍有些困难,此处稍加引导则可明白,两则例子都是一种对比的描写,一要与事物本身相关,二又要蕴含一定的哲理,那么风扇有什么对比之处呢,此处我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同学们很快将风扇的对比之处定在了冷与热这两点,但是如何将其归纳,又如何将其与所谓的生活哲理联系起来就犯了难。那此时不妨一步步进行推理。

 

“风扇一般用在夏日,夏天人们最需要的是凉爽,风扇给人们带来了凉爽,这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凉所在,那么热表现在哪呢?”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有同学说,热表现在天气上。“那么热在天气上,与风扇的关系呢?风扇上有没有热的地方?”经过了短时间的思考,有同学举手说,热在发动机上。此时,这就触碰到了问题的中心点了,风扇在给人带去清凉的同时,自己却在发热工作,这种先人后己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其蕴含的哲理之处。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主要运用了形象思维,一个主要运用了推理的思维,不管是运用了什么思维,语文基础知识都功不可没,因此在整体的语文教育上还是需要循序渐进,积极整合。

 

三、作文教学中多角度的灵感激发

 

很多学生也会认为,作文写的好,与老师的教授往往并无关系,更多的来自于自己平时的文学积累,这点固然不错。但是作文作为考试的一部分,自然就有技巧和对策可循。老师如何将这些技巧传授于无形,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作文的情绪,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起来。

 

小学主要训练的为记叙文,其中“如何描写人物外貌,突出人物特点”是训练重点之一。

 

一说今天是作文课,同学们都是怨声载道,我则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说了作文专题训练的主题后,我先给大家举了一个经典例子:在一个寺庙的五百罗汉堂里,让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个,一个是弥勒佛,一个是观世音菩萨,一个是济公,然后让同学分别列举其特点,大家顿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什么弥勒佛是个大肚子,还总是一张笑眯眯的脸,观世音菩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表情,总是慈爱悲悯的,济公就更好笑了,破帽破扇破衣破鞋,还疯疯癫癫,课堂气氛一改刚上课时的沉闷。待到同学们讨论完毕,我则引导,为什么你们能记住这些人的相貌呢?因为他们有特点,刚才有的同学从外貌上进行举例,有的是从性格上进行举例,还有的同学挑选了其最著名的事迹,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形象,且这些极为有特点,所以大家就能记住。那我们自己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不可以做到呢?要怎么做呢?

 

到此课前发散结束,进入模板教学,对于人物的描写要先写其外貌,然后外貌包括什么,这些需要学生来记,记下之后及时的跟进例子补充,先是分类别的小例子,最终又用猪八戒这一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进行综合示例,加深了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这时思维也发散了,概念方法也掌握了,需要做的是趁热打铁,不能说让同学们下去再练习,因为这个热情一旦冷却,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预留15分钟,让同学当堂练习,选择你读过的名著当中一个有特色的人物进行百字之内的描述,不要透露姓名,写完之后分别读一下自己所写的,让大家共同来猜测这个人物是谁。78分钟后,开始进行阅读,男同学们把眼光都集中在了三国、水浒之中,女同学们则更多的选择是西游记里或现当代名著中的人物。

 

其中一位男同学这样写道:“他是一个书生模样的军师,留着一个小胡子,拿着一把扇子,总是神机妙算”,同学们刚听到这,就争先恐后说出答案,有人说是诸葛孔明,有人讲是军师吴用,总之争得面红耳赤。就在此时,这位同学继续读下去:“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叫做‘智多星’。”这时不用多解释,答案揭晓,意见一致。而另一位女同学则这样描述:“她是大观园中的小姐,样貌清瘦,才华横溢却多灾多难,还时不时会葬花,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叹息。”这出自《红楼梦》中的人物可让大家犯了难,毕竟年龄较小,读红楼的可能不多,读书也是看热闹的多,所以就开始瞎猜起来,有说是薛宝钗的,有说的林黛玉的,甚至还有人猜测是王熙凤。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开始给大家分析,这位同学写的还是不错,抓住了要点,首先是住在大观园里,这肯定就把王熙凤给排除了,其次是样貌清瘦,若大家细读文本,会知道钗肥黛瘦,而最关键的葬花,这是林黛玉所特用的行为。解释分析后再不忘倡导大家多读书,细读书,那时自然会对书中的著名人物一目了然。

 

在这样的联系中,老师除了引导着给出正确答案外,还要及时的纠正同学们描写中的用词,以及给出一些更好的建议。如果你这样写,特点会更明显,也更生动对不对?这样的鼓励评价往往是奏效的。

 

这种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快速片段练习对同学们的思维调动和手脑结合很有益处,同时又带有一些游戏的性质,不至于感到过于枯燥,且及时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鼓励性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接着,由线及面,布置下去一篇习作,要求选择班级里面的一个人物进行描写,按照课堂上所讲的方法,结合实际来进行特色描写,到时候我们参照描写的对象来评判写的是否传神,是否成功。就这样,一堂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到此结束,根据学生的课下反馈和作业情况来看,都是较有成效的。最起码在下一个作文专题的训练模块中,他们不再那么排斥了,有些同学甚至都跃跃欲试了。

 

作文既然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它不应该是有时间则写或固定的两周一次的命题作文。有些老师觉得作文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多练,其实不然。若是不注重方法和正确评价引导,练上十次,还是一样的效果。不妨将一个学期的作文课分成几个专题版块进行教授,从故事性的课前发散到概念定义的讲述以及随堂的片段训练,这些针对性强的作文授课往往会给学生们打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小基础,同时也将轻松、有趣的作文课堂氛围植入学生的内心。这些砖块日渐累积,自然就会成就一座高楼大厦。

 

作文到底有多难?难的是改变作文教学的思维和方法,而不是学生写起来有多难。

 

四、在课堂讨论中提倡换位思考

 

在面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辩证的思维,再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四年级的一道综合练习题中,让同学们就“过生日究竟该不该请同学们吃饭”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于是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这时,我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一个小小的辩论,一组是应该请同学们吃饭,一组则正好相反,可有的同学抱怨说她的意见与她所在那一组正好相反,我说所以正好要换位思考,先放下你自己的想法,做个小小辩手怎么样?虽然还是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同意了。

 

经过简短的小组讨论,每人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理由或反驳对方的理由,通过“辩论”,大家似乎都倾向于“过生日请同学们吃饭”,因为处于这一观点对立面的小组站起来总是无话可说,结结巴巴,或者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句:过生日应该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而不是应该和同学一起过。

 

我示意辩论结束,立马有人抱怨自己的观点并不好说,“请同学吃饭”显然更容易。对于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很多道德观念都还没有形成,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和斥责,只能是尽量的往一些正确的方向上引导。我听完他们的抱怨后说,其实有很多理由可说的恰恰是“反方”,也就是“过生日不应该请同学们吃饭。”你们想想,请吃饭若是在家里,父母买菜做饭张罗是不是很辛苦呢?若是在饭店里,你们也知道饭店是很贵的,很浪费钱啊,想想你们平时一个人去吃个肯德基麦当劳都要二三十块,那么几个同学去吃饭是不是更贵呢?现在你们又这么小,还不会挣钱,正是应该给体谅爸爸妈妈的时候,而不是过度的挥霍,不是吗?

 

同学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很多同学都觉得不应该乱花父母的钱,还有同学提出说若想和同学一起欢乐一下,可以大家相约到公园里去游玩、做做游戏等等一些省钱却好玩的方法来过生日,充满童真又有意义。

 

这样再让同学们书写答案,他们只需略作思考和语言组织,就已经漂亮的完成了。分成小组进行辩论,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可以辩证的看待问题,同时在这样的题目中又加进了人文知素养方面的引导,一个小小的题目衍伸出了多种训练方法和效果,看似有些浪费时间,实际上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不论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还是抽象思维的训练,都有多种形式值得探讨,多样的趣味等待分享。教育者的思维模式往往决定着他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对刚刚接受系统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教学思维的方式决定着其将来的走向,只要教育者们多用心多用力,将多角度、多样化的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那么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地方,寓教于乐也不再仅是一句标榜的口号。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2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肖川.大师谈教育激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汪阳,女,西华师范大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教学与研究;陈树生,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