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安门的新地标

 wodedoc910 2016-05-17

或许是弥补地安门被拆除的遗憾,1954年在地安门路口南,两座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它就是今日的地安门(军委宿舍)大楼。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如今,站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向北眺望,马路东西两边的地安门大楼(以下简称:大楼)格外耀眼。灰色的楼体,绿色琉璃瓦屋顶,考究的门窗,令人过目不忘。贯穿南北的中轴路,将这两座大楼不仅分至东西两边,而且成为北京东西城区的分界线。两栋大楼的北部尽头,恰好在路东的黄化门街和路西的米粮库胡同东口戛然而止。不难看出设计者的“精打细算”;考虑到周边景观和民居原貌的保护,尽量减少因拆迁所带来的影响,足可见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此前,该建筑师主持设计的项目还包括,北海东官房国防部大楼,军委北京三座门礼堂、军委北京西郊军训部大楼,以及刚刚接受的新任务,北京地安门(军委宿舍)大楼,他就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陈登鳌。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位建筑师能够承接军方多个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不要说现在,就是在当年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此次地安门大楼的设计工作摆在案头时,军地领导和专家,全票通过建筑师陈占鳌负责担当,足见人们对建筑师陈登鳌的认知度。当时,年仅35周岁陈登鳌就能担此大任,放在今天有可能吗?


    由于宿舍位于中轴线上、景山脚下,所以在接受这一设计任务后,陈登鳌就把大楼的立面形式放在第一位。他想,大楼所在的地方是首都最幽美的风景区,西有北海公园,南有景山和故宫,北边是中轴线的终点——鼓楼,且都是金壁辉煌的古代建筑,如果不把大楼的立面形式处理的美一点,这和周围的风景很不相称。陈登鳌提出,特别要加强“民族形式”,不然,大楼和那些生动、富丽、辉煌的古代建筑群比起来,情调太不协调。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不是普通的居民宿舍楼。既要体现出军队的神韵,又要与城市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同时,该大楼在当时还是北京军事城整体构想的一部分。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当时,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担任了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在审阅“军事城”格局构想报告时,彭德怀迟迟没有在报告上签字。由于此方案既要包括北海公园,又要动迁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而且当时的地安门和雁翅楼都还没有被拆除,涉及到这么多京城百姓生活及重要文物,彭德怀犹豫了……另外,总后勤部和各军兵种机关怎么办?为此,“军事城”的报告迟迟未批。然而,处于“军事城”边缘生活区的地安门大楼,却已率先破土动工了。于是,“军事城”先放在了一边,无论如何部队营房总是要有的。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那时中国老百姓谁也没住过单元楼,也没有什么“单元”的概念。我们的建筑师还不知民居工程为何物,索性就把宿舍当办公室盖。此举的好处是施工标准超高,钢筋混凝土不说,墙有半米厚。楼道里有公用厨房和多家共享的卫生间;阳台栏杆都是汉白玉的,好看不实用。工程质量绝对一流,但相对来说造价也高。1976年唐山大地震,周围平房倒了不少,这几栋大楼却纹丝不动。(下图:大楼里的同学们)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居住在地安门大楼的刘云回忆说:“ 1966年我家搬到了地安门东大楼。在那里,邻居们都是军人和家属。这里的军人有个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参加过战争的人,见过大世面,可以算是一些勇敢的人;其次,他们都是对共产党、毛主席无比热爱的人,是一批忠于党的事业的人;还有这批人都进过当时共产党办的各种院校,像抗大,南京政治学院等高等院校,是从全军抽调上来的优秀精英分子。所以人员素质都很高,不是一般的大老粗干部。”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同在大楼居住的贾明辉回忆说:“大灰楼,在我的记忆中,高大,但光线不足,有些华而不实。又长又宽的楼道,从北头直通南头,为小孩儿招猫递狗,走家串户地玩耍,提供了种种便利。昏暗的楼道里总是弥漫着炒菜的味道,邻里之间关系和睦。父亲每周回家,都将在田间劳动采集的野菊花带回家,分送给邻居们共同分享。令人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1954年,随着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批判复古主义,中国掀起了针对“大屋顶”的反浪费运动,矛头直指梁思成。而地安门大楼,则是典型的“大屋顶”式建筑,自然为陈登鳌惹来不小的麻烦,。

在1955年3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两幢豪华的宿舍大楼》的文章写道:“北京地安门大街新建了两幢充满着古代建筑风格的机关干部宿舍大楼。这两幢大楼还没有全部竣工,特别是外部装修大部分都没有完工,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它那完全没有必要的豪华的外形。”在详细描述了大楼的建筑装饰之后,作者发出了质问:“这些装饰,有哪些是对改善干部居住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呢?”,“总之,这两座楼房是太豪华了!当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的时候,建筑单位为什么把过多的金钱用在一座干部宿舍上呢?”最后,给这个建筑下了定义:“这两幢大楼是否美呢?其实,它好像不是一座新的建筑,而是从古老朝代遗留下来的刚刚经过粉刷过的建筑一样。建设单位对这种浪费现象是要负责的。”(下图:今日北京站)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然而,在今天看来,宿舍大楼上的大屋顶格局并无不妥,至少与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十分和谐。在后来的岁月里,陈登鳌先生一直工作在建筑设计岗位,设计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中让他名望大增的项目就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兴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火车站”。其建筑风格依旧是民族化的,且还能看见大屋顶。(下图:著名建筑大师陈登鳌)

地安门的新地标——地安门大楼
    1990年,陈登鳌成为国家建设部首批评定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之一,虽然陈老先生已经于1999年离世(时年83岁),但他主持设计的建筑作品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人民永远怀念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