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金詞譜》自序、凡例及總目  [清] 謝元淮

 江山携手 2016-05-19

《碎金詞譜》自序、凡例及總目  [清] 謝元淮

录入:秘长青

 

《碎金詞譜》自序
  《詩》三百篇皆入弦歌,審音知政,治道備焉。漢立《樂府》,聲律最盛。自魏晉以來,雅、鄭淆雜,隋始分雅、俗二部,雅為郊廟詩歌,俗為燕樂之曲。至唐更曰部當,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即今正宮諸調是也。
  夫韶護之音歷千數百年,至季札觀樂時,猶能使人感嘆興起。當其時桑濮已作而古樂猶存,可知鄭、衛之音雖異而樂律不異也。觀《詩譜》,“鹿鳴”六篇皆用黃鐘清宮,注云“俗呼正宮”;“關睢”六篇皆用無射清商,注云“俗呼越調”。朱子謂以一聲協一字,則古詩篇篇可歌,旨哉言乎!明嘉靖間祭酒呂柟率監生衛良相等,取《詩·周南·關睢》至於《商頌·元鳥》八十篇,被之八音,以為圖譜,教習既成,乃慨然而嘆,謂古樂不難於復。嗚呼,今樂猶古樂,孟氏固已言之矣,古今豈真難及哉?且六義者,詩之本也,六律者,樂之源也。自三百篇一變而為古詩《樂府》,又遞變而為近體詞曲,今之詞曲即古之《樂府》,若誦其辭而不能歌其聲,可乎?歌之而不能協於絲竹,則必考究宮商,展轉以求其協,非有一定之譜,何所適從耶!嘗讀《南北九宮曲譜》,見有唐宋元人詩餘一百七十餘闋,雜隸各宮調下,知詞可入曲,其來已尚。於是復遵《御定詞譜》、《御定歷代詩餘》詳加叅訂,又得舊注宮調可按者如千首,補成一十四卷。仍各分宮調,每一字之旁,左列四聲,右具工尺,俾覽者一目了然,雖平時不嫻音律,依譜填字,便可被之管弦,撾植適途,未可與捫籥謂日者辨也。
  蓋唐人之詩以入唱為佳,自宋以詞鳴而歌詩之法廢,金元以北曲鳴而歌詞之法廢,明以南曲鳴而北曲之法又廢。其廢也,世風迭變,舍舊翻新,势有不得不然。至於清濁相宣,諧會歌管,雖去古人於千百世之下,必將無有不同者。茲譜之作即以歌曲之法歌詞,亦冀由今之聲以通於古樂之意焉耳。按宋人歌詞一音協一字,故姜夔、張炎輩所傳詞譜,四聲陰陽不容稍紊。今之歌曲則一字可協數音,曼衍抑揚,縈紆赴節,即使分刌節度,不能如宋詞之謹嚴,亦足以協諧竹肉矣。夫樂之為義樂也,其道雖微渺難知,至於奏之而使人悅豫和平,則不待知音而後能也。然則以歌曲之法歌詞既能協律和聲,由此進而歌唐詩歌樂府歌三百篇,當亦鮮不協和者。雖謂《咸池》、《英》、《莖》,不難復古可也,神而明之,俟後之君子。
  道光二十七年仲冬月朔謝元淮默卿甫撰。


《碎金詞譜》凡例
一、宋蔡元定為《燕樂》一書,證俗失以存古義,以夾鐘收四聲,曰宮曰商曰羽曰閏,閏為角,其正角聲變徵聲,徵聲皆不收,獨用夾鍾為律。本宮聲七調曰正宮、高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皆生於黃鐘,商聲七調曰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商調、越調皆生於太簇,羽聲七調曰般涉調、高波涉調、中呂調、平調、南呂調、仙呂調、黃鐘調皆生於南呂,角聲七調曰大石角、高大石角、雙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皆生於應鐘,此四聲二十八調之略。今《九宮譜》北曲十六調、南曲十三調皆本諸此。

一、古聖本陰陽、別風聲、審清濁,制為律呂十二以主十二月。我聖祖仁皇帝考定元聲,審度制器,黃鐘正而十二律皆正。合南北曲所存二十三宮調以配十有二月,正月用仙呂宮、仙呂調,二月用中呂宮、中呂調,三月用大石調、大石角,四月用越調、越角,五月用正宮、高宮,六月用小石調、小石角,七月用高大石調、高大石角,八月用南呂宮、南呂調,九月用商調、商角,十月用雙調、雙角,十一月用黃鐘宮、黃鐘調,十二月用羽調、平調,五音皆中聲,八風皆元氣矣。羽調即黃鐘調,蓋調闕其一,故兩用之。而子當夜半,介乎兩日之間,於義亦宜也。閏月則用仙呂入雙角,仙呂即正月所用,雙角即十月所用,合而一之,履端於始、歸餘於終之義。至於舊譜所傳六宮十一調,自元以來又止其四,自十七宮調而外又變為十三調,則道宮、歇指久已失傳,般涉調雖隸於羽聲七調內,考各譜多附於正宮,般涉本係黃鐘為宮,自當仍歸黃鐘,以存其實。

一、北曲六宮十三調共十七宮調,內缺道宮、高平調、歇指調、角調、商調,僅存十二宮調。南曲九宮十三調,蓋以仙呂為一宮而羽調附之,正宮為一宮而大石調附之,中呂為一宮而般涉調附之,南呂為一宮,黃鐘為一宮,越調為一宮,商調為一宮小石調附之,雙調為一宮,仙呂入雙調為一宮,共為九宮十三調也。

一、宮調雖分,互有出入,或各宮互犯,或本宮合犯,諸譜不無異同,且其句讀間有參差,難於定準。今每調各取一詞為正體,餘則列為又一體,學者欲從何體,只宜照譜填詞,不得因圖譜有可平可仄之說自為牽就。蓋詞有一定之句讀,一定之平仄,稍加增損,便是換調移宮。故填詞之家不曰賦曰詠而曰填者,正謂必須照依譜式按格填字耳。學者勿以立法太嚴自甘草率也。

一、工尺字譜見《遼史·樂志》,度曲協音,其聲有十,曰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近十二雅律,於律呂各闕其一,猶雅音之不及商也,調絲則絲有其字,吹竹則竹有其音,《楚辭·大招》云:“四上競氣,極聲變只”,四上者,笛聲宮與商也,蓋其來遠矣。古制十二律呂,陰陽各六,其生聲之理,陽律六音而繼以半律,陰呂六音而繼以半呂,各得七聲,至八而原聲復起。是律呂雖有十二,而用之止於七聲也。五聲二變合而為七音,近代皆用工尺等字以名聲調,工字調為正,又從而翻出六調,共為七調,曰乙字調、正宮調、六字調、凡字調、小工調、尺字調、上字調,而乙調最高、上調最低、工調適中。今之度曲者皆用工字調,以其便於高下也。惟遇曲音過抗則用尺字調或上字調,曲音過衰則用凡字調或六字調。今譜以仙呂為首調,工尺調法七調具備,下不過上,上不過乙,旋宮轉調,自可相通,以下各調俱從工字調出也。

一、《白石道人歌曲》載有工尺譜,張叔夏《詞源》亦錄之,其法以合為黃鐘,下四為大呂,四為太簇,下一為夾鍾,一為姑洗,上為仲呂,勾為蕤賓,尺為林鐘,下工為夷則,工為南呂,下凡為無射,凡為應鐘,六為黃鐘清,下五為大呂清,五為太簇清,一五為夾鍾清,仍是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等十字,惟增下四、下一、下工、下凡、下五、一五等六聲,以配協十二律及黃、大、太、夾四清聲,共為十六聲耳。其歌曲皆係一字一聲,與今之唱引子者略同。蓋崑腔創於前明,魏良輔始極悠揚頓挫之妙,有一字填寫六七工尺者,固不得泥古以非今,亦不可執今而疑古也。

一、曲之分別宮調全在板腔,先依宮調以定板腔,再因板腔以正宮調,腔之高下以按工尺,而腔之疾徐限以板眼,今悉照葉廣明《納書楹曲譜》點定,按板循腔,絲絲入扣矣。

一、曲之高下疾徐俱從板眼而出,板眼既定,斯節奏有成,板有三如“丶”者曰正板,又曰頭板即紅板;“ㄨ”者曰贈板即黑板,乃方出音即下板,拍於音之始發者是也;如“し”者曰紅掣板,又曰腰板;“兦”者曰黑掣板,乃字出已半,拍於音之中者是也;如“一”者曰底板,又曰截板,乃音字已完方下板,拍於音乍畢者是也。板之細節曰眼,一板原有七眼,連板為八,數太覺繁瑣,今於正眼則用“○”,徹眼則用“△”,至贈板者亦曰虛眼,乃可用可不用者也。

一、腔從板而生,從字而變,即貴清圓,尤妙閃賺。腔裹字則肉多,字矯腔則骨勝,務期停勻適聽為妙。

一、詞韻異於詩,曲韻又異於詞。填詞宜準沈去矜《詞譜》,北曲宜準《中原音韻》,南曲宜準《洪武正韻》。《九宮譜》於用中原音韻處則書“韻”,如中原韻所無而平水韻所通者則書“叶”,中原韻所無平水韻亦無者則書“押”。“叶”者古本有此音而“叶”也,“押”者強“押”之辭。言但取其格不可法其用韻夾雜也。填詞有平上去三聲通用之體,叶韻已寬,不必更用強押。

一、沈約《四聲譜》,當時只是一家創立,並未舉世遵用。及唐興,牽率百家文字總歸四聲,遂合沈韻之二百六部為一百七部,名曰《唐韻》,至今守之如金科玉律。此無他,今之詩學唐人,唐人皆用沈韻,故相襲而不能變也。新安張潮曰凡字不能皆有四聲。今之調平仄者,於入聲之無其字者,亦以不相合之音隸於其下,如東、冬韻無入聲者也,今以東、董、凍、督調之。夫督之為音,當附於都、賭、妒下。若屬之,於東、董、凍又何以處?夫都、賭、妒乎?三江無入聲者也,今以江、講、降、覺調之,殊不知覺之為音,當附於交、絞、教之下。諸如此類,不勝其舉。愚按平上去入四聲,純乎自然,非可人力矯強。凡字皆有三聲,而不皆備四韻,如東、董、凍係一氣串下,只有平上去而無入聲者,今強以督字湊入,已係轉聲。聲即可轉,則不獨督字可作東字之入聲,即別換一入聲字亦何不可?又如月、厥、闕、謁、屑、叶、撮、闊、合等字皆無平上去三聲者,有之則係有其聲而無其字者。故等韻以○代之,聽人隨口念去,自為默會。故凡字只應各就本字本音所有而論,不必皆為強湊,總要一氣串下毫無阻隔方為妥協。其無入聲、上、去聲之平聲字,及並無平、上、去之入聲字,任其闕如,無須強為配合也。

一、元人以填詞制科取士,科設十二命題,惟有韻腳及平仄譜式,又隱其牌名,俾舉子以意揣和,敷平配仄,填滿詞章如試牘然,合式則標甲榜。詞章既夥,演唱尤工,凡偷吹、待拍諸節奏,頂疊、躲換以及縈紆、牽繞諸調格,推敲備至。而優伶有戾家把戲,子弟有一家風月,歌風之勝極矣。明嘉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流寓婁東(鹿城之間),生而審音,惜南曲之訛陋,乃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名曰崑腔。二百年來聲場遵奉南詞音理始歸於正矣。

一、凡歌,去聲字當高唱,上聲字當低唱,平、入二聲字又當酌其高低,不可令混。然去聲高唱如翠字、再字、世字等屬陰聲者則可。若去聲陽字如被字、淚字、動字等初出不嫌稍平,轉腔乃始高唱,則平出去,收字方圓穩。不然出口便高,揭將“被”涉“貝”音,“動”涉“凍”音,陽去幾訛陰去矣。上聲固宜低出,第前文遇揭字高腔及緊板,曲情促急時,勢難過低,則初出稍高,轉腔低唱,而平出上收,亦有上聲字面,古人謂“去有送音,上有頓音”者是也。

一、凡敷衍一字,各有字頭、字腹、字尾,謂之聲音、韻聲者。出聲也,是字之頭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韻者,收韻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韻居其殿而最為要。計算磨腔時刻,尾音十居五六,腹音十有二三,若字頭之音則十且不能及一。蓋腔之悠揚,全用尾音,故為候較多。顯出字面,僅用腹音,故為時少促。至於字頭,一點鋒芒,為時曾不容瞬。歌者字音始出,各有幾微之端,似有如無,俄呈忽隱,於“蕭”字則似“西”音,於“江”字則似“幾”音,於“尤”字則似“移”音,此一點鋒鋩,乃字頭也。由字頭輕輕吐出,漸轉字腹,徐歸字尾,其間從微達著,鶴膝蜂腰,顛落擺宕,真如明珠走盤,絕無頹濁偏歪之疵矣。且如蕭字之頭為“西”音,腹為“鏖”音,“鏖”本收“烏”,試以西、鏖、烏三字連誦口中,則聽者但聞徐吟一“蕭”字耳。此又與儒家翻切釋家等韻相通,不可不知也。

一、按譜填詞,上、去不宜相替,而北曲入聲可代平聲間代上、去者,以上、去高低迥異。入聲長吟便肖平聲,如“一”字、“六”字,唱之稍長,“一”即為“衣”,“六”即為“羅”矣。善審音者必使入不肖平而還歸入。唱者凡遇入聲字面毋長吟毋連腔(連腔者,所出之字與所接之腔口中一氣唱下連而不斷也),出口即唱斷,至唱緊板之曲更如丟腔之一吐便放,略無絲毫粘帶,則婉肖入聲字眼而愈顯過度顛落之妙。否者唱長則似平,唱高則似去,唱低則似上矣。惟平出可以不犯上、去,短出可以不犯平聲。搜剔四聲,務要字清腔純,交付明白,方為能事。

一、填詞只管得上半字面,下半字面全要唱家收拾乾淨。蓋詞人從嫻律呂不過譜釐平仄,調析宮商,俾徴歌者抑揚諧節,不至粘唇拗嗓,此上半字面詞家所得糾正者也。至於下半字面功夫全在收音,收音稍訛,便成別字。如“魚”字當收“于”音,倘以“噫”音收遂訛“夷”字。又如“庚”字,當收鼻音,若舐腭遂訛“巾”字矣。餘者類推。

一、毛先舒《聲音統論》六條,一曰穿鼻者,口中得字之後,其音必更穿鼻而出作收韻也,東、冬、江、陽、庚、青、蒸七韻是也;二曰展輔者,口之兩傍角為輔,凡字出口後必展開兩輔如笑狀作收韻也,支、微、齊、佳、灰五韻是也;三曰斂唇者,口半啟半閉聚斂其唇作收韻也,魚、虞、蕭、肴、豪、尤六韻是也;四曰抵齶者,其字將終,以舌抵著上齶作收韻也,真、文、元、寒、刪、先六韻是也;五曰直喉者,收韻直如本音也,歌、麻二韻是也;六曰閉口者,卻閉其口收韻也,侵、覃、鹽、咸四韻是也。凡三十韻平聲已盡於此,上、去即可緣是推之。唯入聲有異別,有唐人四聲表以鉤稽之,斯理盡矣。

一、毛先舒《七聲略例》曰,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凡七聲,其音易曉而鮮成譜。周德清但分平聲陰陽。范善溱《中州全韻》兼分去、入,而作者不甚承用。今略舉其例,每部以四字為準,諧聲尋理,連類可通,初涉之士庶無迷謬。計七部,惟上聲無陰陽。云:
陰平聲—种該箋腰;陽平聲—篷陪全潮;陰去聲—貢玠霰釣;陽去聲—鳳賣電廟;陰入聲—糓七妾鴨;陽入聲—孰亦爇臘

一、一詞數體者,只可专從一人之詞為定體,逐字逐句照譜填入,縱不能四聲具講,而平仄斷不容舛,句讀、句法均宜遵守。至圖譜可平可仄之說,係以他詞互相參考而言。因一調十餘詞平仄各異,以見格非一體耳。然亦每詞各有一定之平仄,並非彼此逐句皆可通融互易。若一調十餘詞,此句平仄從甲,彼句平仄從乙,是通首無不可活動之字,必致通篇無一合格之句矣。烏容不審。

一、詞中四聲字有不能盡遵守字典說文讀本音者,蓋曲被管弦,必須聲韻和諧,歌者不至滯侯,聽者方能傾耳。如四紙之是、視、市、士、仕、恃、雉,三講之項,六語之序,七虞之戶、柱、部、妒,十賄之在、待、怠、殆、倍,十一軫之盡、隕,十四旱之但、悍,十五澘之限,十六铣之辯、辩、伴,十七篠之紹,十九皓之道、抱、燥、鮑,二十二養之像、象、橡、丈、仗,二十三梗之靜、靖、幸、倖、杏,二十五有之舅、臼,二十六寢之甚、恁,二十八琰之簟、玷,二十九豏之犯、范,皆上聲字,而歌者多唱作去聲,所打工尺亦照去聲點定,是以詞中平仄亦間照歌聲填注,勿以不識字譏之。

一、各詞編隸本宮調下,各有先後。南詞先列引子,後列正曲,北詞亦楔子列前,隻曲列後,仍各按字數多寡以次編定。惟又一體詞則不拘字數,俱附於本調之後,以免凌雜。

一、《九宮譜》所載諸詞皆未載明題目,致令讀者茫然,不能醒暢心目。今皆檢查各集,一一注出,其無題可注者仍闕之。又遇有故實可徴,俱附見詞後,其止於評贊詞句者亦闕之。

一、引子只有底板工尺,歌之不能如正曲之悠揚緜邈。凡遇引子長調,均照正曲加板,以暢歌喉,兼盡詞意。

一、前刻詞譜,每詞後各列方圈為譜,照本詞字句,每一字左注四聲,右填工尺,原為初學程式,細思之,尚欠精當。蓋四聲隨字,平上去入,本有一定之聲,而工尺隨音,宮商角羽,初無一定之字。假如一調連填二詞,其調名同、字數同、句韻同,四聲、陰陽俱同,而以笛板配合工尺則迥不相同,蓋平仄一字一注,而工尺則須接連上下數字音聲而統按之也。僅此工、尺、上、四、合等十字參互交錯以譜南曲之九宮十三調、北曲之六宮十一調,無一不合無一而同者,人籟本乎天籟,聲無形而律有準也。今譜工尺皆注本詞字右,乃此一詞之工尺,非此一調之工尺。學者於照依四聲陰陽字面填成一闋之後,必須招集知音另譜工尺,方能協諧,勿鼓膠柱之瑟也。

一、古譜曲之法,一均七聲,均之為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其五正聲(除去半宮、半徵而言)皆可為調,如叶之《樂章》則止以起調一聲為首,尾其七聲(兼半宮、半徵而言),則考其篇中上下之和而以七律參錯用之,初無定位,非曰某句必用某律,某字必用某聲,但所用止於本均,而他宮不與焉耳。然古樂先有詩而後有律,而今樂則先有律而後有詞,故各曲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仄,又各準《中原音韻》所謂仙呂宮則清新綿邈,越調則陶寫冷笑者,以分叶之,各宮各調部署甚嚴,所謂聲止一均,他宮不與者也。錄其宮調於左:

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歎傷悲。
中呂宮高下閃賺。黃鐘宮富貴纏綿。
正宮惆悵雄壯。道宮飄逸清幽。
以上六宮。

大石調風流蘊藉。小石調旖旎嫵媚。
高平調條拗滉漾。般涉調拾掇坑塹。
歇指調急並虛歇。商角調悲傷宛轉。
雙調健捷激裊。商調悽愴怨慕。
角調嗚咽悠揚。宮調典雅沉重。
越調陶寫冷笑。
以上十一調。

一、唐宋樂譜如《鹿鳴》三章,皆以黃鐘清宮起音畢曲,而總謂之正宮;《關睢》三章,皆以無射清商起音畢曲,而總謂之越調。今譜曲者於北黃鐘【醉花陰】首一字亦以黃鐘清六譜之下卻每字隨調以叶而即為黃鐘宮曲。沈括所謂“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下,如縈縷然”,正此意也。北曲和以弦索,曲不入律則與弦索相戾,故作北曲者,恪遵宮調不敢廢;南曲只於按拍,故作南曲者不問宮調,孟浪混填,幾於無可措手。此余《碎金詞譜》南北宮調之不容不分別清犁也。至於一詞而分屬數宮調,則又所謂一均七聲皆可為調,第易其首一字之律而不必限之一隅者也。故南仙呂宮、北仙呂調皆有《聲聲慢》,南仙呂宮、北仙呂調皆有《望遠行》,南大石調、南正宮皆有《鶴沖天》,北仙呂調、南正宮皆有《洞仙歌》,而《引駕行》一調,北屬仙呂、中呂,南屬南呂,且三收焉。柳耆卿《樂章》一調數詞分屬數宮調者皆自為註出,總以首字工尺所屬宮調為準。今譜南曲雙調多於仙呂出入,亦其變也。此宮調之大概也。

一、此譜共南北二十四宮調,計四百四十九調,五百五十八闋。凡《九宮譜》原錄詞調俱有者,則於調首以[原]字識之;《九宮譜》有調無詞而各詞自注及有宮調可按者,以[增]字別之;其《九宮譜》所未載及並無宮調可查,現為補度工尺者,以[補]字記之。

一、是譜之刊專為率爾操觚不諳宮調不遵律呂者導以軌則,若一一過於拘泥,誠恐學者視倚聲為畏途,果有清詞丽句妙和天然,亦不妨略事通融。惟每調必從一人之詞為定體,四聲縱難並講,而平仄不容游移,此為不易之格。

一、笛只六孔,要吹出工、尺、上、一、四、合、凡、六、五、乙等十字,分為乙字、正宮、六字、凡字、小工、尺字、上字等七調,乙字最高,正宮次之,六字、凡字又次之,上字最低,尺字次之,惟小工調為高低適中。今之詞曲皆以小工調為準,而於工字所起之字即為調名,如乙字調係在小工調乙字上起工即名乙字調,正宮調係在小工調五字上起工即名正宮調,六、凡、尺、上各調皆於小工調六、凡、尺、上各字上起工。北曲有乙、凡、一三字,南曲不用,以此分別。按《宋史·樂志》有勾字,最高為蕤賓之聲。今譜無勾而有乙,亦最高。疑乙即勾字之訛也。附笛圖於後。

 《碎金詞譜》自序、凡例及總目  [清] 謝元淮


《碎金詞譜》總目

卷一
南仙呂宮:
搗練子  卜算子(二體)
謁金門  海棠春
探春令  河傳(五體)
望遠行(又卷四北中呂調)  鵲橋仙(三體)
踏莎行  唐多令
聲聲慢(二體,又卷二北仙呂調)  八聲甘州
真珠簾  桂枝香(又卷二北仙呂調)
杜韋孃  醉公子(三體)
撼庭秋  品令
天下樂  風入松
暗香  晝錦堂(二體)
春從天上來  玉連環
傾杯樂  疏影
笛家  玉抱肚


卷二
北仙呂調:
歸字謠  憶王孫(二體)
後庭花破子  一半兒
女冠子(二體)  杏園芳
好女兒(二體)  鬲梅溪令
紅窗聽  一斛珠
臨江仙(三體)  鞓紅
惜黃花  西施
小鎮西犯(二體)  郭郎兒近拍
千年調  甘州令
促拍滿路花(二體)  戀香衾
法曲獻仙音  臨江仙慢
滿江紅(二體)  六么令
如魚水  鳳凰台上憶吹簫(二體)
聲聲慢(又卷一南仙呂宮)  採明珠
慶清朝  玉蝴蝶(又卷六南越調)
桂枝香(又卷一南仙呂宮)  鳳歸雲
竹馬兒  望海潮
玉山枕  洞仙歌(又卷七南正宮)
引駕行(又卷四北中呂調、卷十南南呂宮)  勝州令


卷三
南中呂宮:
江城子(二體)  怨回紇
好事近  賀聖朝(二體)
西江月  菊花新
定風波(二體)  漁家傲(二體;又卷九北高大石調)
醉春風  行香子
青玉案  剔銀燈
尾犯  滿庭芳(二體)
金菊對芙蓉  沁園春(二體;又卷十三北黃鐘調)
醉吟商  喜春來
平湖樂  太平年
山花子  醉高歌
上林春令  千秋歲
祭天神(又卷八北小石角)  五福降中天
紅芍藥  駐馬聽
倦尋芳  黃鸝繞碧樹
長亭怨慢  晝夜樂
揚州慢  上林春慢
丹鳳吟  送征衣


卷四
北中呂調:
粉蝶兒  燕歸粱
碧牡丹  過澗歇
水調歌頭  迷神引
萬年歡(三體)  引駕行(又卷二北仙呂調、卷十南南呂宮)
彩雲歸  望遠行(又卷一南仙呂宮)
擊梧桐  離別難
輪臺子  摸魚兒
夜半樂  戚氏(二體)


卷五
南大石調:
漁父引  采桑子
東坡引(二體)  少年遊(三體)
玉樓春(二體)  陽關引
柳初新  燭影搖紅
夜合花  帝臺春
東風第一枝  鳳銜杯(二體)
金蕉葉  攤破南鄉子
看花回(二體)  荔枝香(二體)
夢還京  鶴沖天(又卷七南正宮)
受恩深  寰海清
遙天奉翠華引  瑞鶴仙(又卷七南正宮)
塞翁吟  玲瓏四犯(又卷十二南雙調)
琵琶仙  長壽仙
還京樂  春雲怨
昇平樂  迎新春
曲玉管  秋霽
西河  期夜月
歌頭


北大石調:
紅羅襖  鷓鴣天
驀山溪(二體)


卷六
南越調:
凭欄人  漁歌子(二體)
霜天曉角(二體)  滿宮花
杏花天  祝英台近(二體)
愛月夜眠遲慢  章臺柳(二體)
南鄉子(四體)  天淨沙
玉蝴蝶(又卷二北仙呂調)  清商怨(二體)
清平樂  廳前柳
梅花引(又北越角)  金人捧露盤
石湖仙  繡停鍼
秋宵吟  喜朝天
石州慢  一寸金(二體)
五彩結同心(二體)  翠羽吟


北越角:
水龍吟  梅花引(又南越調)


卷七
南正宮:
朝中措  導引(二體)
粱州令  端正好
七孃子  破陣子(二體)
緱山月  新荷葉
瑞鶴仙(三體;又卷五南大石調)  醉太平
雙鸂鶒  錦纏道
安公子  鬭百花
洞仙歌(又卷二北仙呂調) 鶴沖天(又卷五南大石調)
醉翁操  雪梅香
黃鶯兒  鳳池吟
曲江秋  齊天樂
白苧  蘭陵王
破陣樂  玉女搖仙佩


北高宮:
菩薩蠻(二體)  甘草子
玉樓人  鸚鵡曲


卷八
南小石調:
訴衷情(二體)  如夢令(二體)
贊浦子  華清引
相思引(二體)  江亭怨
落梅風  相思兒令
歸去來  西平樂(二體)
添聲楊柳枝(二體)  上杯行
望仙門  惜分飛
歸天樂  城頭月
蝶戀花(三體)  握金釵
河滿子  隔簾聽
拂霓裳  柳腰輕
惜紅衣(二體)  雙瑞蓮
二色蓮  小聖樂
天香  孤鸞(二體)
芰荷香(二體)  夏日燕黌堂
雙雙燕  燕山亭(二體)
三姝媚  探春慢
花心動  拜月星慢
一萼紅  江南春慢
哨遍


北小石角:
甘州曲(二體)  遍地錦
荷葉鋪水面  少年心
祭天神(又卷三南中呂宮)  魚遊春水
紫玉簫  霓裳中序第一


卷九
南高大石調:
中興樂(二體)  水仙子
憶悶令  一落索
珠簾卷  畫堂春
眼兒媚(二體)  太常引
江城梅花引(三體)  瑤臺月
欸乃曲  更漏子(三體)
武陵春  戀繡衾
秋蕊香引  玉女迎春慢
漢宮春(二體)  春草碧
三部樂  御帶花
渡江雲  垂楊
滿朝歡  秋色橫空
八音諧


北高大石角:
漁家傲(又卷三南中呂宮)  念奴嬌(三體)
陽關曲  兩同心(三體)
瑤華


卷十
南南呂宮:
生查子(二體)  阮郎歸
虞美人  步蟾宮
一剪梅  三登樂
意難忘  薄倖
憶江南(三體)  幹荷葉
浣溪紗  茅山逢故人
烏夜啼  引駕行(又卷二北仙呂調;卷四北中呂調)
尋芳草  秋夜月
瑣寒窗  大聖樂(二體)
賀新郎


北南呂調:
金字經  感皇恩
憶帝京  臨江仙引
瑞鷓鴣(又卷十四南羽調)  透碧霄


卷十一
南商調:
長相思(三體)  憶少年
伊州三臺  秋夜雨
接賢賓(二體)  鳳凰閣
望梅花  遶池遊
逍遙樂  二郎神
永遇樂(二體)  解連環
回波樂  梧葉兒
古調笑  迎春樂
雙雁兒  婆羅門引
夢玉人引(二體)  雨中花慢(二體)
丁香結  國香
高陽臺  長相思慢
龍山會  綺羅香
西湖月  高山流水
鶯啼序


北商角:
憶秦娥(三體)  垂絲釣
保壽樂  定風波慢(又卷十二南雙調)
八寶妝


卷十二
南雙調:
桃源憶故人  秋蕊香(二體)
小重山  梅子黃時雨
寶鼎現(二體)  字字雙
醉花間  巫山一段雲(二體)
柳梢青(二體)  夜行船
柳搖金  月上海棠(二體)
佳人醉  惜奴矯
御街行  迷仙引(二體)
婆羅門令  採蓮令
雲仙引  玲瓏四犯(又卷五南大石調)
翠樓吟  雨霖鈴
歸朝歡  宴瓊林
定風波慢(又卷十一北商角)  尉遲杯(二體)
征部樂  慢卷綢
八歸(二體)


北雙角:
慶宣和  壽陽曲
殿前歡  減字木蘭花(二體)
折桂令  浪淘沙令
紅林檎近  金盞子(二體)


卷十三
南黃鐘宮:
天仙子(四體)  長命女
點绛唇  滴滴金
傳言玉女  瑞雲濃
玉漏遲  絳都春(二體)
喜遷鶯(二體)  西地錦
麥秀兩歧  黃鐘樂
連理枝  快活年近拍
早梅芳  玉人歌
一枝春  徵招
黃河清慢  玲瓏玉
雙聲子  暗香疏影
南浦  飛雪滿群山


北黃鐘調:
醉花陰  解紅
蘇幕遮  侍香金童
沁園春(又卷三南中呂宮)


卷十四
南羽調:
三臺(又本調正曲)  風光好
悮桃源  感恩多
戀情深  三字令
憶餘杭  慶金枝
洞天春  慶春時
喜團圓  惜春令(二體)
于飛樂  月宮春
惜春郎  雙韻子
醉鄉春  應天長(二體)
瑞鷓鴣(又卷十南南呂宮)  夜遊宮
淡黃柳  謝池春
惜秋華  解語花
賞南枝  長壽樂
春風嬝娜  三臺(又本調引子)


北平調:
雪花飛  人月圓(三體)
憶漢月  玉梅令
白雪  慶千秋
瑞龍吟


    六宮十八調,共四百四十九調,詞五百五十八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