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六经病中的每一经病都有一个治疗的大法,掌握这个大法,对该经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在严格的法度指导下才不会治逆而使疾病恶化。并且在这些法度的指导下可以清楚地指导来诊的病人选择正确的适合的养生方法。具体每一经病的详细治法请看下文。 《脉经》收录的张仲景条文中,大法都是放在章节的第一条,可见大法的重要性。“大法:春夏宜发汗”“大法:春宜吐”“大法:秋宜下”“大法:冬宜服温热药及灸”。每一种状态都必须以大法为指导选方治疗,春夏即太阳病、少阳病,治疗大法为发汗法;秋即太阴病,治疗大法为下法;冬即少阴病,治疗大法为温法。关于春宜吐,似乎不合常理,笔者考虑可能是衍文,古字“吐”与“和”很相似,有可能是春宜和,即少阳病的治疗大法当是和法。 太阳病为阴阳俱盛,以阳盛为主,因此治疗太阳病的思路应该是泻阳泻阴,以泻阳为主,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治法就是汗法或利小便。对于脉象比较躁动,寸脉强度大于尺脉(寸脉大小不一定大于尺脉,但脉搏的力度寸脉必须大于尺脉),表现也比较亢盛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发汗的方法,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大青龙等方加减;对于脉象比较迟缓,寸脉与尺脉力度差不多,表现也比较沉静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利小便的方法,选方如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具体选方要根据病人的脉象和表现,详细观察病人的气是拘紧还是疏泄,是滑利还是黏涩,病位的浮、中、沉,气是否有瘀滞,胃气强弱,是否有被误治等等,要综合分析,精确选方。只要选方的大法正确,就可以引领病人的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大法的指导下更进一步地精确选方是达到精准疗效的关键。 阳明病“两阳合明”,阴阳俱盛,以阴盛为主,阳亦很盛。因此治疗阳明病的思路为泻阴泻阳,以泻阴为主,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治疗大法就是下法。拉肚子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下法使亢盛的阴阳气匀平,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三承气汤、芍药甘草汤、黄芩汤、麻子仁丸等。无论是汗法还是下法,治疗都需要中病即止,达到目的后必须停药,过用会使人体变虚而发生传变。用药亦不可过于杂乱,拖泥带水使下不彻底或下起来没完,反倒不利于恢复。用药亦不可过量,以微下为度,过汗、过下都会引起疾病传变。 少阳病阴阳俱少,阴少于阳,阳相对盛,病以阴虚为主。阴阳都少任何一个也不能泻,因此治疗少阳病的思路为益阴。益与补不同,补的原意为衣服上打补丁,收住气使气不外散则为补;益的原意为水满之后外溢,让气慢慢多起来向外满溢是为益,达到这个效果的治法就是和法,通过和法,祛除气的瘀滞,使气慢慢满溢,最后达到阴气慢慢满溢出来而表现蒸蒸汗出而愈。也可以说少阳病的大法为不汗而汗。代表方剂便是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需要说明的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极其微妙,必须仔细体会每种加减法所反映的细节差异。从文献上看大柴胡汤没有大黄,因为有了大黄则成了地地道道的下法,大柴胡汤只是下气,使瘀滞的气快速疏通,而非下实。 太阴病阴阳俱盛,以阴盛为主。太阴病与阳明病相似,只是太阴病阳已不是很盛,内里亦开始变虚,此时如果用下法,则会使内里更虚,反会加重病情,因此太阴病的治法为泻阴而护阳,具体的治疗大法是使气向内运行而不致泻下,亦属于下法的一种。阳明病的下法为直接苦下,而太阴病的下法则要辛苦合用,以苦为主,最后人体达到由阴道虚的状态变为阳道实的状态便可痊愈。在治疗过程中即使病人表现出暴烦下利,日十余行的症状,只要是用调整“气”方向的方法,而非下法达到的,必然会自己止住,因为这是我们用不下而下让气向内行的方法使脾家实的结果。根据脉象虚实等细节选方,代表方剂为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少阴病阴阳俱虚,阴多于阳,以阳虚为主,此时的治疗目的是使阴阳气尽快长起来,此时人体气已经很少,手足亦寒,如果用收敛的方法已无气可收,因此治疗的方法为温法,通过温法使气快速运转起来,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温法以徐徐温中为要,一定要注意不可过温使脉暴出而亡阳,亦不可过温使出汗,即使有表证也只可微出汗,表解后继续温里。汗法是少阴病的大逆之法,因为少阴病气本就少,用汗法很容易亡阴伤阳使病情极度恶化而危及生命,切不可强责少阴汗。我在临床经常看到医生对少阴病人处大剂量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久服的后果很容易使病人极虚,一定要谨慎用之。根据具体情况,少阴病常用方为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如果病人处于少阴,非常烦躁,气大量外出,少阴本虚,而气又大量外出,必须以收住外散之气为第一,然后方可用温法。这种情况下脉象往往是少阴脉同时脉躁实不安,此时必须急下,且需用峻药只下一次,待气静后再观其脉证治疗。下之用大承气汤,温里用四逆汤、理中汤等。 厥阴病阴阳俱虚,阳相对开始多于阴,以阴虚为主,为外寒内热,因为气血很少,所以内热不可以再有损伤,治疗的目的是使这点内热散开去温养外寒,因此治疗的方法为通法,就是用具有走窜性质的药使体内之气流通,以通达四肢。需要注意的是在用通法时一定要护住这一点内热之气,不可只为通四肢而损伤内里的气,如果气较虚可以用酸敛的药敛住气再温通。根据具体情况,厥阴病常用方为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等。 总之太阳病的治疗大法为发汗、利小便;阳明病的治疗大法为下;少阳病的治疗大法为不汗而汗,为和法;太阴病的治疗大法为不下而下;少阴病的治疗大法为温;厥阴病的治疗大法为通。无论哪一经病的治疗方法,都有两个应用前提,一是病人能吃饭以产生谷气,二是病人要静心宁神以复神气。有了充足的谷气才能更好地调整状态,充足的粮草是调动兵马的前提;神不外骋,恬淡其心,则邪无从深入,治疗可事半功倍。除极个别情况外一定要时时护住胃气,同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嘱咐病人别生气或别过劳等。治人为本,治病为辅。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