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经方传薪

 福至心灵的麦兰 2018-04-01

《伤寒论》理法方药解读

  中医有两大学派 : 阴阳学派和五行学派。五行学派的内容以前已经整理过了,这次整理一下阴阳学派的内容。

阴阳学派典型代表著作《伤寒论》,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张仲景。后人尊称为医圣。

  《伤寒论》辩证方法 : 六经辩证。


以六经为提纲,每一经病辨出病、脉、证、治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注重经与经之间疾病的传变,纵横交错,深入明辩,指导临床。故以脉和证为主要诊断依据来辨别六经病。


理:

《伤寒论》六经病分别为:


 三阳病:

太阳病

少阳病

阳明病


三阴病:

少阴病

太阴病

厥阴病

辨别六经病 : (分六步骤)


首先要知道正常的脉 : 正常人阴阳平衡,左右手六部脉大小齐等,人迎和气口脉大小齐等,每部脉轻柔和缓。

第一步 : 辩阴阳


用人迎气口脉法辨别阴阳,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脉力比较)左为阳,右为阴。


脉:

人迎 > 气口 为阳病

人迎 <>气口 为阴病


证 : 一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態)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证 : 二


望诊 : 观察病人呼吸(保持沉默)

吸气快而呼气慢,甚至不自主的深吸气,内虚而外实,处于阳明、太阴、少阴之一;

吸气慢而呼气快,甚至不自主的叹气,内实而外虚,处于厥阴、少阳、太阳之一。


第二步 : 辩阳病中的一种

或阴病中的一种


以关脉为标准,并将关脉定为二盛,小于二盛的为一盛,大于二盛的为三盛。

脉 :  

人迎气口脉法:


左手三阳病 :

少阳 : 人迎一盛 ;

太阳 : 人迎二盛 ;

阳明 : 人迎三盛。


右手三阴病 :

太阴 : 气口三盛 ;

少阴 : 气口二盛 ;

厥阴 : 气口一盛。

《伤寒论》中的脉法:


少阳病: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阳病: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太阴病: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证 :

 六经病提纲证:


少阳病 :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利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阴病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少阴病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厥阴病 :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具体表现 :

少阳病为内热;

太阳病为外热;

太阴病为内寒;

少阴病为外寒;

厥阴病为外寒内热;

阳明病为外热内寒。


如果用于针灸,则需要辨别四时脉 :

春脉弦;
  夏脉钩;
  秋脉毛;
  冬脉石。

第三步 : 判断中风与中寒


 六经皆有表证,经皆有中风与中寒。


风为疏泄象,寒为拘紧象。


通过举按判断 :

中风 : 按之无力,浮之有力;

中寒 : 按之有力,浮之无力。

第四步 : 判断病位表里


通过脉位的浮、中、沉判断 :

(不是轻取、中取、重取)


表 : 脉管的上侧最有力

里 : 脉管的底部最有力

(如果双寸脉浮大属表证)

第五步 : 判断是否有郁滞


动脉 --滑利,气血流通顺利,无郁滞 : 如同一个珠子从手指下滑过去,从指下的一端滑到另一端,也称为滑脉。

弦脉 --气血运行有郁滞,郁滞物为痰、气、水、血之一 : 如循长杆或如按琴弦的感觉,是一条线上下搏动的感觉。


尺肤诊法 :

主要用于诊络脉,通过中指或无名指轻轻划过尺部皮肤表面,感觉皮肤的滑、涩、缓、急,和脉搏的滑、涩、缓、急基本上同步。

通过病人在没有情绪波动时说话语速的快慢也可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第六步 : 判断气血的多少

脉过大或过小都反映人体内气血少。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金匮要略》

法:


六经时间状态:


少阳:立春——立夏
太阳:立夏——夏至
阳明:夏至——立秋
太阴:立秋——立冬
少阴:立冬——冬至
厥阴:冬至——立春


六经病正治大法:


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温。



太阳病---发汗(辛苦等量)、利小便;


阳明病---下法(苦咸大下);


少阳病---不汗而汗,为和法(苦辛甘配,苦为君,甘必备);


太阴病---不下而下(气缓。苦缓下,辛收气);


少阴病---温法(辛甘化阳配);


厥阴病---通法(辛苦通。气很冲)。


必须有两个前提 :

一,能吃饭以产生胃气;

二,静心宁神以复神气。

要时时护住胃气!

六经病的误治


治疗误治的大法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表证是否还在:

脉紧表未解,脉促表未解,各种各样,就是脉只要浮,在某个地方有浮脉,就说明这个表没解,需解表。


二,上焦,结于心下:结胸、痞

两部脉,不管是两寸脉,还是两关脉,或者两尺脉,特别结实。如果表现出两寸脉,一般在在寸脉的下边,比较结实,一般是结胸或者痞,用五泻心汤对应的不同的情况,还有大陷胸汤、小陷胸汤等方法。  


三,结于中焦:厥

两关脉特别结实,寸和尺几乎摸不着 。方如:干姜黄芩黄连泻心汤,白头翁汤,小柴胡,白虎汤,乌梅丸,当归四逆,吴茱萸等。根据病人的病情来分析。


四,结于下焦:蓄血或蓄水

蓄血用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蓄水用猪苓汤,猪苓散,五苓散等。

方:

太阳病 :

脉象比较躁动,寸脉强度大于尺脉(寸脉大小不一定大于尺脉,但力度必须大于尺脉),表现比较亢盛,选择发汗的方法,方如 : 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大青龙等;

脉象比较迟缓,寸脉与尺脉力度差不多,表现比较沉静,选择利小便的方法,方如 :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等。

汗法,中病即止!

阳明病:

治疗大法是下法,方如 : 三承气汤(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芍药甘草汤、黄芩汤、麻子仁丸等。

下法,中病即止!

少阳病 :

治疗大法为和法,就是不下而下。方如 :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没有大黄,有了大黄则成了下法,大柴胡汤只是下气,使淤滞的气快速疏通,而非下实。

太阴病 :

治疗大法为不下而下,阳明病的下法为直接苦下,太阴病的下法为辛苦合用,以苦为主。方如 : 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少阴病 :

治疗大法为温法,以徐徐温中为要,不可过温,即使有表证也只可微出汗,表解后继续温里。方如 : 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

如果处于少阴,非常烦躁,气大量外出,少阴本虚,而气又大量外出,必须以收住外散之气为第一,然后方可用温法。这时脉象是少阴脉,同时脉躁实不安,此时必须急下,且需用峻药只下一次,待气静后,再观其脉证治疗。下之用大承气汤,温里用四逆汤、理中汤等。

少阴病谨慎用大剂量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久服很容易使病人极虚。

厥阴病 :

治疗大法为通法,就是用具有走窜性质的药使体内之气流通,以通达四肢。需要注意一定要护住这一点内热之气,不可只为通四肢而损伤内里的气,如果气较虚,用酸敛的药敛住气,再温通。方如 :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等。

六经病治疗总结:


表证:六经表证方;

经脉:六经中风伤寒方;

三焦:结胸,痞,蓄血 ;
腑病:六经加刺募穴 ;

脏病:丸剂。

药:持续更新中……期待有时间再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