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 学习的本质,附肯·罗宾逊: 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_顺应自然_ 2016-05-19


Learning How to Learn(如何学习) 是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在Coursera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学习。



1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


思考的两种模式


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时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我们学习、解题、考试时往往处于专注模式,我们的思维集中在很小的领域内,深度理解这个领域中我们所知的一切。而发散模式则是人脑处于放松状态时的模式,这时思维得以在多个领域自由穿梭,就像我们可能在洗澡时突然解出曾经久攻不破的问题。在发散模式下,我们放弃了知识的细节来换取在宏观上把握问题的脉络,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

我们可以把大脑比喻为弹球桌,针板理解为知识点,弹珠运动的轨迹就是思维的过程。在专注模式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很少的领域,只有局部的知识或者说神经连接被充分激活,这时我们适合求解数学难题,或者专心思考某个特定方案。而在发散模式中人脑放松,注意力较为分散,思维可以在多种知识和领域中自由穿梭,这时适合我们发挥创造力,将多领域的知识结合寻找新的答案。在下面的弹球桌中,左侧专注模式中针板非常密集,球会在一个区域内剧烈碰撞,但碰撞的范围会非常受限;而在右侧发散模式中,针板相对稀疏,弹珠得以在较广的范围里活动。



“学习”时我们更适合处于?专注模式,通过短时高效的学习,将学到的新的知识在脑中固化为神经之间固定的连接。在学习开始前,脑中的思维已经存在了一些模式,学习开始后,我们尝试在新的区域建立新的模式。如果能够在学习中将新的模式与已有的模式结合,新知识就能更深刻地被理解,也就达到了所谓的“融会贯通”。


交叉使用两种模式


当我们面对熟悉的事物时,一般处于专注模式,而当我们需要新想法和思路时,或者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某件事时就切换到发散模式,这两个模式可以互相切换,但却不能同时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交叉使用两种模式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萨尔瓦多·达利,20世纪著名画家之一,以超现实主义作品见长。超现实主义画作需要在极宽的领域里想象、组合并将这些想象具象化,达利希望自己能在半睡半醒的边缘寻找这种灵感。达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平坐在房间里,手里握着一把钥匙或者勺子,同时全身尽可能的放松,思维在发散模式下跨领域跨常识的游走,达利可能会睡着,这时手里的钥匙会掉在地上把他叫醒,达利会迅速的进入专注模式将刚刚的想象记录下来。



不光是达利这样的画家会交叉使用专注与发散模式帮助自己进行创作,这两种模式在科学家手中也是很好的工具。托马斯·爱迪生,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也使用了非常类似的方法。在爱迪生遇到久攻不下的问题时,他选择放松的坐在椅子上,手里握着钢球,思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无限制的游走,当他昏昏欲睡时钢球会掉在地上把他吵醒,这时他会集中精力使用刚刚发现的新思路解决问题。

在学习较难的科目或者求解复杂的问题时,一直处于专注模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低效的。神经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变得强大,知识和运动一样可以通过练习变得熟练。锻炼肌肉的原理是在举起杠铃时轻微拉伤肌纤维,这些肌纤维在后续的休息中会变得更加粗壮;学习时我们通过专注模式习得新的知识,并在后续的休息中进入发散模式将这些新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因此,交叉使用专注与发散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学习。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大脑是人类人体最“昂贵”的器官,大约1.5kg的大脑只占到人类体重的1/50,却需要消耗同等体重躯干部分10倍的能量。人们曾经认为大脑在睡眠时处于休息状态,但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在睡眠时,大脑的部分区域反而更加活跃。下图中左侧是大脑的侧面图,右侧是大脑的截面图,其中蓝色的区域在人类与外界产生交互时更加活跃,红色和橙色的区域在睡眠时更加活跃。



大脑中有 1,000,000,000,000,000 数量级的突触,这些突触连接是动态的。通过学习、训练,并且经过充分的休息之后,可以观察到这些突触物理形态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我们睡了一觉之后,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已经不是睡前的那个我。



… the innocent sleep, sleep that knits up the ravell’d sleeve of care …
… 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 …
—— 莎士比亚《麦克白》


大脑中突触已有的形态和组合模式代表着我们已经习得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改变着这些突触的形态和组合的模式,学习后休息的过程让突触得以继续生长,这些形成了“学习”的过程的生理基础。

2
拖延、记忆与睡眠

拖延的原理


我们的大脑很神奇,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为了趋利避害,能够让人自动躲避“不开心”的事务。我们的祖先缺衣少食,所以看到脂肪和热量极高的食物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兴奋,当我们遇到困难例如数学上的难题,大脑就会自动“痛苦”使我们暂时避开这些困难,去做让人暂时开心的事,也就是“拖延”。这是真真切切的生化反应,并非我们的毅力很差,而是因为在大脑看来,他刚刚完成了一次“拯救”,把我们从不愉快中拯救了出来!这种情况很常见,明明我们手头有大把的工作要做,我们却请愿先去刷微博。中国的谚语“虱子多了不咬人”也是类似的场景。




很神奇对么?但是我们的大脑还进化了一个更神奇的功能,一旦我们真的开始做这些“痛苦”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就会逐渐接受并尝试乐在其中。这在进化中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不得不做这些事,那通过大脑调节使我们更高效的完成是最佳的策略。

从上面的两个特点中,我们总结出训练自己不再拖延的方法,那就是不要想,立刻开始做。正常人可以在大约半个小时里集中精力进入专注模式,所以我们选用“番茄工作法”作为我们的工具,在25分钟的时间里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短暂休息后再开始下一个25分钟。


熟能生巧


我们并非生来就具备快速学习所有学科的天赋,但是通过不断的练习,也可以牢固掌握那些本来晦涩、抽象的知识——比如数学。数学这样的抽象学科和其他的知识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相对容易的找到“COW”这个单词在现实中对应的奶牛,即使是“LOVE”这样的抽象词汇,也可以通过自身感受加强理解,但是我们很难找到高等数学在现实中的对应。因此抽象的知识更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强化概念在脑中的模式,使其“具体化”。



在人的脑中,神经之间的连接可以被组合成某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最初学习时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当我们不断重复练习这些知识的时候,神经之间的模式得以一遍又一遍的加深、固化,直到我们不再需要刻意练习就可以使用他们。当我们不再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神经之间的模式又会逐渐淡化、模糊,直到我们再次使用它,这也是为什么艾宾浩斯记忆法会要求我们定期复习。




熟能生巧的另一个应用是,少量多次的重复学习成果更加牢固。在集中精力学习时大脑处于专注模式,当我们休息时发散模式有助于把学到的知识固化为模式。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中,神经之间已有的模式被加强、扩充为新的模式,坚实的基础是构建上层知识所必需的,如果一下学得太多,大脑来不及吸收固化,就会出现混乱迷惑的状况。中国有句谚语:学而不思则罔,换一个角度解读,也是在说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无法把学到的知识与已有的模式很好的结合固化,就会陷入迷惘。


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


接着我们再来简单看看两种记忆模式:短期记忆(Working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短期记忆主要调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例如记住电话号码。过去普遍认为人类的短期记忆可以记住7组左右的信息,但最新的研究标明事实上只能记住4组左右。短期记忆的特点是很容易记住,但是也很容易遗忘。这是很科学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信息都过目不忘,那我们的大脑会为了处理这些本不再重要的信息耗掉过多的能量。




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不同,他调用的神经分布在大脑各处,特点是很难记住,但记住之后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不会遗忘。长期记忆构成了我们知识的基石,在实践中我们将基本理论长期记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将问题读入短期记忆,而后在长期记忆中按需取出所需的部分来解决具体问题。

如何将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入长期记忆呢?答案是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在短期内多次重复,而需要在每重复一次之后间隔一段时间,最好间隔数次休息之后,再进行下一次重复。间隔性重复(Spaced Repetition)法由此产生,我们周一背第一遍单词、周二复习、周四和周日再进行复习。在间隔多次的重复之后,知识进入了长期记忆,之后只需要偶尔温习就可以继续保持长期记忆。


睡眠对学习的重要性


睡觉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但事实上睡眠对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疲劳使得大脑中积累有害的物质,而睡眠使得这些有害物质得以代谢干净,长期的睡眠不足有可能导致很多神经相关的疾病。在睡眠中,大脑自动将不重要的知识遗忘,腾出更多的精力给那些重要的内容。

很多人都有过在梦中记起白天所学课程的经历,大脑正是在睡眠时在重复加深这些知识带来的影响,同时睡眠充分的学生也表现出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能力。



3

学霸谈学习的本质


刘达 Leo: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培训师

学习的本质,是把一个未知的东西与你脑中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

比如说,你今天听到了一个NLP的术语,叫“Anchor(心锚)”,你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告诉你:“心锚就像你家里的电灯开关。开关一开,灯就亮;心锚一启动,你的大脑、身体就会有某种特定反应。”  如此一来,你就稍微了解了一点。


如果我继续和你说:“比如你在演讲时没什么精神,你想让自己上讲台之前的一瞬间就充满热情,你就可以提前设置好一个心锚,当你走上舞台的时候,就偷偷打开它。”   这时候,你也许会更深入地明白了心锚。

当然,更多关于心锚的东西,你需要继续深入地学习。一个NLP的经典技术,你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段话,就完全掌握。


说这个例子的目标,是想让你体会“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刚刚讲“心锚”的过程,就是在你的大脑里建立以下的联系:

心锚(未知)——电灯开关(已知)
心锚(未知)——舞台热情(已知)

所以,在我的心中,所谓“学习能力强”的人,就是“找联系”的能力强的人。



韩东燃,哈佛大学,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学习的本质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同化,然后再反过来习得同化这个世界的能力。

首先学会按照前人总结的经验去感受世界的面貌,然后再超越前人睁开双眼亲自把世界的样子装进自己脑中,当你与这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你就明白你来到这世界应该做些什么了——你要把这世界变成它应当成为的样子。


傅渥成,南京大学,博士在读


个人不敢谈“本质”,只是说说我所知道的一部分的理论研究和建立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我对“学习”过程的一些看法。

概括起来,我觉得学习的过程有几个很关键的东西:
其一,记忆。学习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与记忆有关的脑区的基础上,但仍然有可能有的条件反射的学习不依赖于这些脑区(例如植物人也可能学习到某些条件反射)。


其二,连接。学习很多时候是建立事物(或者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有的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涉及到神经连接的形成(这部分的研究是很早就有的实验结果),因此我们可能会把某些事物与另外的一些东西联系起来。


其三,选择。即“学习”与“接受新事物”这是两码事,“拒绝新事物”也可能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结束之后,有可能会遇到某些新事物需要再次用到之前学过的东西,或者需要重新以另外的面貌学习之前见过的有关内容,这一过程也会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影响,也应该看成是学习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当现实的结果和原来持有的概念一致时,学习过程发生了,现实的实验结果和原有的观念不一致时,脑中会发生抑制这些信息被接受的过程。”(韦钰:《有关科学概念学习,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什么》[1])因为存在有这样一种机制,新概念的学习会变得很困难,而如果拒绝接受新的现象和新的概念,选择性地去忽视某些事实以加强某些原有的联系,这也可以认为是学习。


Scalers ,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而我想说的是学习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心理的问题。而很多人死在学习的途中,就是因为在心理上,过不去那道坎。当然即使你过去了第一道坎,马上会来第二道,然后还有第三道。在这样学海无涯的预期中,很多人早已崩溃掉,蜷缩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关于学习有太多的理论和书籍,而我自己的理解是,学习就是一个逆势爬坡的过程,爬坡过程中,我们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可能会焦虑,可能会想逃避和放弃。不同的人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共同的是,每个人都会面临逆势登高的处境,这是成长必经之路径。而成长登高正好和英文scaler的含义接近,加上s表示复数,就是一群人的意思。


4
自我诞生,才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也就是自觉。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省。老子说,自知者明,自克者强。《中庸》说,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梁任公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全视其自觉心。那么,我们引导学生自觉什么呢?自觉责任、危机、感恩这三点最为重要,这其实是教育的全部秘诀。


法国前教育部长阿尔贝·雅卡尔先生说:“不应该向学生说:我要教你π=3.14,这会让人嘲笑并且从来也不是事实。我要告诉你л是一个人们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数。我们发明了数字,用来书写、表示数,这就是一个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数。”


任何学习都不能只学表面,要学精髓,才是真正的学习。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自我”的诞生,但这是要学习的。


他说:“所有的共同体的目的本身都在于向一个小孩子说:‘我将教会你是什么,你能从外界观察你自己,你将构筑起一个了不起的事物――你自己。但你不能自己做到这一点,你必须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往而做到这一点。’”(其实这是我们中国所缺少的教育精神,因为我们的教育意在培养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因为我们崇善“大我”,贬斥“小我”。但是,这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民主,没有创造力,也没有中国的腾飞。)  


因此,他说:“教育系统最后只有一个目标,教每个孩子如何与他者交往以便自我建构。与他者交往并不意味着向他者摧毁,进入一种竞争,它意味着向他者开放。这个他者不管是谁,是我在自我建构中所需要的一种资源财富。”他总结说:“学校的目的在于教会每个人与他人相遇交流。一旦这个相遇交流产生,我们就成功了。”


他还举了一个实例进行说明:“昨天我给一家大汽车生产企业的经理们做了一个报告。我对他们说,每天早上当你们的总裁和你们的清扫工离家去工作的时候,什么是他们的希望?生产汽车?不是,是与他人相遇交往。汽车只是一个借口,最后的目的是每个人能与他人相遇并有丰富自我的机会。”  


十分赞同阿尔贝·雅卡尔先生的说法,因为发现自己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通过观察、交流或者思考,学到了新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愉悦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觉得心要飞起来,胸中的愉悦不断地溢出来,充满所有的空间,周围全都是明媚阳光,全都是鸟语花香。


可是,曾几何时,父母和教师成了执鞭者,而可爱的孩子成了囚徒。为什么?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是为了生存而接受教育。所以,学习的热情冻结了,学习停滞了,成人的学习速度永远赶不上孩子了。而且,当教育并不令人生活得更好时,它就自然而然遭到普遍的置疑了!所以当下教育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对教育本质的偏离。教育或者说学习,应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教育应该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享受学习的乐趣,才是成功的。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那些课堂上老师灌输给我们的东西,若不经我们的思考整合,则永远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没有相遇交流。


人类学习的方式有三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向自然学习,向书本学习。不管向什么学习,学习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罗宾逊: 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如果要问我们的教育危机什么时候达到临界点, 那很可能是罗宾逊爵士2006年的TED演讲被上传到Youtube的那一刻。”《名利场》杂志评价道。


肯·罗宾逊在TED做过三次演讲:《学校正在扼杀创造力》、《展开学习革命》和《逃出教育的死亡谷》。他在演讲中讲故事,喂鸡汤,使尽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告诉大家 “好的教育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这段演讲中不难看到,面对教育,也许我们的疑问和反思是相同的。



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肯·罗宾逊

12年前,我刚来到美国的时候,当地人给我讲了许多东西 ,像“美国人不懂讽刺。”你们也有这种想法吗 ?这很荒谬,我踏遍了美国的山山水水,却从未找到任何证据来证明美国人不懂讽刺,这属于一种文化迷思,就如同说“英国人很矜持”一样。我真不知道人们为何 会这样想,英国曾侵略过每一个与其不期而遇的国度啊,但是说美国人不懂讽刺确实与事实不符。其实,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别人在背后是怎样谈论你的。在欧洲,你离开客厅时,人们会说。幸好,没人当着你的面讽刺。


在我偶然听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条立法时,我就知道了美国人是懂得讽刺的。想出这条立法标题的人,就很懂得讽刺,难道不是吗?因为数百万的儿童被撇在后面了,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并不招人待见的名号:“数百万的孩子掉队了”。显而易见 ,具体有什么计划呢?我们把数百万儿童撇到后面。这就是它如何运作的,而且效果不错。


在美国的部分地区,60%的孩子从高中退学,在土著美国人社区,达到80% 。有一种看法是,如果这个数字较少一半。那么在未来的十年里,可以为美国的经济创造近万亿美元的净利润。从经济角度看,这是一笔好买卖,对吧?但我们应该 这样做吗?实际上,要大量的投入才能肃清辍学危机所造成的损害。


但辍学危机仅仅是冰山一角。没算在内的,是那些人在上学心却辍了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学习,无法真正从中获益。


其原因,不是我们没有投入足够的钱。在教育领域,美国比大多数国家,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班级人数也更少,每年都有上千条立法提案尝试改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走错了方向。


有三条法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繁荣,而现行的教育文化却与之相抵触,多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第一条法则是,人类天生彼此千差万别


请问一下,在座各位多少人有孩子,孙儿辈也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呢?剩下的即使没有孩子也见过别人的孩子。(笑声)到处都有小孩子,我要跟你们打个赌,我肯定能赌赢。如果你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我打赌, 他们一定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是吗?难道不是吗?(鼓掌) 你绝对不会错认,对不对?你可不会说“你是哪一个,提醒我一下,我和你妈妈要采用些手段,像彩色编码系统,这样我们就不会搞错了。”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所提出的教育政策,是基于一致性而非多样性。这种政策是在鼓励校方以成绩的高低,这种狭隘 的方式,来为儿童的能力定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条立法的一个影响,便是将公众的视线限制在被称作STEM学科的焦点上(STEM:科学、技术、工程、 数学)。


它们是很重要。我不是驳斥科学和数学的重要性,正相反,它们是必需的。但不是全部,真正的教育应当给予艺术、人文和体育与STEM同等重要的地位。


据估计,如今的美国有大约10%的儿童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乏症的一些症状,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我不否定有这样的病症存在,只是我不认为这种病会如此盛行,如果你叫孩子坐上几个小时,做低级的文书工作,他们会不安分,这并不奇怪 。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心理问题,他们只是在忍受童年的煎熬而已。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也有过早期的童年生涯, 并经历了整个历程。广泛的课程可以使孩子们取得最出色的成就,可以展示出他们多方面的天分,不局限于小范围 。顺便提一下,艺术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能够提高数学成绩;艺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表述着孩子们的天性与本质。


第二条法则是,拥有好奇心


如果你能燃起孩子心性的好奇之火,绝大多数都可以主动学习,无需外援。孩子们天生就会学习。是激发或是扼杀这种天赋,对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好奇心是取得成就的能动力。我这么说是因为,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当前的教育文化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无论是世界范围的教育体系,还是国家内部的教育机构,都不如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师是学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命脉,教学是需要创造力的职业教学,要有适当的创作,因为它不是单纯的输出。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去传递所接收到的信息,优秀的教师的确要这样做,但同时他们还会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挑起学生的热情,赢得学生的关注。看吧,总而言之,教育讲的就是学习,如果没有学习就谈不上教育。人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谈教育问题,却从来不讲学习。教育的主旨就是引导人们去学习。


我的一个朋友,是老朋友了——他本身也很老了, 已经去世了,恐怕最老也不过如此了。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是位出色的哲学家。他过去常谈到做事与从中获得成就感两者之间的不同。有些事你会去做, 但不一定有所成就,就好比节食,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你看他,他最近在节食。他有瘦一些吗?没有啊。教学和节食很像,你可以说“那就是黛博拉,她在34 号教室授课。”


但如果学生没从她那学到任何知识,她就可能只是从事教学这项工作,但并没有真正的完成它。


教师的职责是令学生学习得更容易,就是这样。我想,部分原因是,因为当下的教育文化主要关注的是考试,而非教学。


如今,考试很重要,标准化考试很有影响力,但它不应该作为教育文化的主导方向。相反,考试应该用于诊断问题,并 且,用于帮助改进。 (掌声)如果我去做个医学检查 ,我当然要做些常规检查,我想知道,同大众标准值范围相比,我的胆固醇含量在什么水平,我不想参考那些医生随便编出来的数值。


但这些考试应当对学习有利,不应该像常表现出的,是阻挠学习的热情。当前教育的文化核心,不是激发好奇心,而是要求服从。


我们的孩子和教师都被鼓励,遵循常规算法,而不是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


第三条法则是,人的生命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不同的人生履历,我们创造不同的生活,我们一边经历着一边享受着,这是作为人类通用的生 活模式,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文化如此有趣、丰富 充满活力。其他动物也可能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明显又没那么多。不是吗,难道跟人类一样?你可能养了条狗,你的狗也有可能情绪低落,但它不会去听收音机 乐队的音乐,不是吗?它不会拿着酒瓶坐在窗前凝视远方,你问“要不要出去散散步啊?”它回答“不用了,我没事。你去吧,我在这等你。记得拍照。”


我们的生活就建立在这种无休止的经历上,设想着其他的选择,其他的可能。而教育的一个作用就是唤醒并开发人们的创造力。


相反,我们的教育文化是标准定型的。其实,不是非得这样做,不是的。在芬兰,传统优势教学科目有数学、科学以及阅读,我们只知道他们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因为这些科目通常都是要考试的。这就是考试引发的一个问题。人们会忽视同等重要的其他科目。


在芬兰,教育工作是这样的:人们并不执著于这些学科,他们的教育很全面,包括人文、体育和艺术领域。其次,在芬 兰没有标准化考试。我是说,几乎没有。即使有,也不会是那种叫人要一大早起床守在桌旁学习才能通过的考试。第三,最近我出席了一个会议,对方来自芬兰,是 的的确确的芬兰人,一些美国人像芬兰人问道:“在芬兰,你们怎么应对辍学率?”他们当下看起来很困惑,然后说,“我们那没人辍学。为什么要辍学呢?如果有 人遇到困难,我们会很快地联系他们,帮助他们,甚至支持他们。”


有人会说“要知道你不能拿芬兰同美国比。”的确不能,芬兰人口大约只有五百万,但可以拿它同美国的一个州来比 较,在美国许多州的人口比芬兰的要少。我去过美国的一些州,那里就我一个人(笑声)。这是真的,还有人告诉我走之前要锁门。但是世界上所有的高效体系用在美国身上,很遗憾,通常作用都不明显。


作为整体而言,做法之一是,(芬兰)他们将教学个性化,他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体系要做到吸引他们,引 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的个性以及创造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第二种做法是,他们为教育行业造就了崇高的地位,他们意识到要改善教育水平,就要选择优 秀的教员,并给予他们不断的支持以及专业化的发展。


投资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是单纯的花费,他是有收益的。所有在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都深知这一点,无论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香港还是上海,他们知道事实就是这样。


第三种做法是,他们帮助校方知道他们的责任所在,并且要求校方负起他们应有的责任。


大家可以看出这与我们教育体系中的指挥和控制模式差异巨大,但这的确是某些教育体系的真实情况。中央政府或州政 府认为他们是最好的决策者,他们会告诉你做什么。问题是人们不会在立法机构的会议室里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室和校园里,讲授者是教师,受教者是学生,若要夺 走他们的决定权,教育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行。政府必须把决定权交还给人们。


美国的教育工作还是很出色的,我得承认这一点。尽管在这种教育文化下却不受其干扰,就像有人总是逆风航行。我认为原因就是当前的许多政策都是基于对教育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教育就像一种工业流程,只要有了更好的数据便有更好的发展。我想决策者会有这种想法,源于这样一种观点,如果我们将数据调整得足够精准,整个体系在将来都会运转得很好。


其实不会的,永远都不会。因为教育不是机械化的系统,它是人性化的,它的主体是人。想学习的人,不想学习的人, 每一个辍学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由,源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许是觉得学习很无聊,或许认为学的的东西无关紧要,也或者是他们发现这些与校园以外的生活相矛盾。大潮流始终存在,但每个人独特的故事,同样存在。


最近我在洛杉矶参与了一个会议,被称为可选择的教育方案,策划这些方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重新接受教育。他们有些 共同特征,个性化程度高,对教员支持力度大,与社区联系紧密,课程广泛多样化,这些课程方案往往将校内和校外的学生都包含了进来,而且都很奏效。有趣的 是,这些被称作“可选择性教育”。想想看,环顾世界所有的证据都显示,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就不存在选不选择的问题了。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采用一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是个人性化的体现,在一些环境下人们可以取得成功,有些却不能,毕竟我们都是有机的生命体。而校园文化绝对是我们最根本的成长要素。文化也是个有机的术语,不是吗?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死亡谷,死亡谷是全美最热最干旱的地带,在那里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存活,因为那里从不下 雨,所以,它叫做死亡谷。2004年冬天,死亡谷却下起了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七英寸。2005年春天,那里出现这样一种景色,整个死亡谷铺满了鲜花,持 续了一段时间。这证明了一点,死亡谷并非没有生命,它只是在休眠,地表下潜伏的种子待条件成熟便伺机而发。有机系统内,只要有适当的环境,生命的出现不可避免,这是自然规律。


你选择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个市区,你改变环境,让人们对可能性有了不同的感受,对希望有了不同的期许,机遇 也更广泛,你珍稀并重视师生间的情谊,你给予人们自主权来发挥创造力,革新他们的成果,学校里曾一度缺失这种盎然生机,卓越的领导者清楚这一点,在教育体 系中领导者的真正作用,无论在国家级、州级还是校级上,其真正作用不是也不应该是指挥和控制,领导者的真正作用是控制教育的风气,制造一种充满可能性的倾 向。如果你这样做了,人们便会追随实现你预料不到、也不曾期待过的成果。


在此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格言“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雷打不动,得不到是因为他们不想要,他们力求不变;第二种人,伺机而动,他们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准备去做,;第三种人,先发制人,他们主动让事情发生。”如果我们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做,那将成为一场运动。如果这场运动有足够的执行力度,从最好的角度来看,那将会是一场革命,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学习的本质中部分转自初创,编辑无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