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天性》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 1、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 2、亚马逊年度...

 墨子语 2020-02-03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

1、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

2、亚马逊年度畅销书,至今仍高居认知心理学榜单第一名。

3、125年科研史上,正式系统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导学习的方法。

可以说,我们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

有一名学生问教授,我上课全勤,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反复阅读了课本,还划出了关键段落,考试前又复习了笔记,把笔记里和课本里的重点背的滚瓜烂熟,为什么我的考试成绩还是差呢?教授问了他几个问题:你有没有用每一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你有没有尝试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有没有试着在写作里运用这个概念?你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你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

关于学习,普遍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1、轻松学习。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快,学习效果就越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误区2、集中学习。过去我们认为,要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这项技能上,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记住为止,这种集中练习的方法的确看起来效果显著。但研究发现,这种成效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遗忘。

误区3、重复学习。人们盲目迷信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是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有一所大学让教职员工去找离自己办公室最近的灭火器,多数人无法通过测验,一名在该校任教25年的教授找了很久才发现,灭火器就在办公室门口的右边,与自己每天要扭动多次的门把手相隔只有几英寸,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万一这位教授的废纸篓着火了,他其实是很难找到灭火器的,尽管这么多年里,他一直在与这个灭火器做重复性的接触。

日常生活里,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天天爬的楼梯究竟有多少级。

研究证明,仅靠重复无法增进学习效果。

研究还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有三大不足,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三是会让我们产生流利的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为什么我们对于学习会有这么多误区呢?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有些事情是已知的已知(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情是已知的未知(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是不知道的),有些事情是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容易错误评估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从这个角度说,我们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我们花很多时间从事低效的学习,很少反思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得一个名人说过,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后,才是在真正的学习。否则,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学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学到手了?

先来看一个女孩学习跳伞的故事。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跳伞学习是所有学习要求最严格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他的学习如果没有学好,大不了重新再来,跳伞如果学不好,连命都保不住。

米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中尉,身高1.7米,典型的金发美女。曾经两次取得全国举重比赛的资格,是一个强悍的女人。在跳伞训练中,学员不允许带笔记本记录,只能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及执行。随时准备测试。规矩是:干不好就离开。练习翻滚式着陆的时候,你可以朝六个方向翻滚,具体选择那个方向,取决于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的身体状态,这些都是瞬时条件,你要练习从不同的方向触底,教练给你纠正式反馈。在这之后的一周,难度会逐渐加大,你需要从两英尺高的平台往下跳,然后是从数英尺高的滑索上往下跳,接下来你要从12英尺高的模拟机舱中往下跳,再往后是从34英尺高的跳伞塔上往下跳,随着难度的逐渐加大,你慢慢地熟悉了各种动作,就像滚雪球一样,一点一点取得进步。最后,你会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记,练习在不同的天气和方向条件下跳伞。第一次跳伞的时候米娅发现自己跳在了别人的降落伞上面,被包裹了起来,她马上运用平时练习的技巧,挥动手臂“从包裹她的降落伞中游了出来,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她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多次演练过这种情形,信心和熟练度帮了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形成条件反射,要想形成条件反射,你必须把知识形成一个个的记忆组块并内化于心,然后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把这些记忆组块形成心理表征,也就是本书提出的心智模型,最后你的技能和知识融为一体,你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完全凭借直觉就可以了,各种反应就是一瞬间完成了,无须思考,无须计算,连这么完成的你都不知道,就像开车时候的一些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到了这个时候,才能说你真正学到手了。

四大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 检索学习法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长期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所以你需要的是一种关键的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调取已知的信息。你的长期记忆是一个幽深的仓库,检索能力是关键。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没有记住,而是你找不到已经记住的东西了。比如你的一生可能在很多地址居住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地址你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如果把这些地址和其他的地址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你面前,你基本上不会选错。这说明,你的记忆仓库里有这些地址,由于长期缺乏检索,你找不到了。

背景可以激发记忆,想打开一把旧锁,就需要正确的钥匙。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慨叹自己记不起青春年少时在法国乡村里与叔叔、婶婶度过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一块散发着酸柠檬花茶味道的蛋糕,让过去的时光一一映入脑海,那些忘却的人和事全都浮现出来了。

检索是个烧脑的过程,为什么还要经常检索?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因为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固。

什么是检索?考试、回想、反思都是检索。

为什么要检索呢?

先来了解一个概念:遗忘曲线。什么是遗忘曲线?我们刚才还读到和听到的东西,有70%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会被忘却,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也会缓慢地遗忘。所以,学习的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的过程。检索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让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

人的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什么是工作记忆?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和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就是工作记忆。可以看做是计算机的内存,研究表明,工作记忆最多只能容纳四个组块,比如记数字,普通人通常只能短时记忆7位左右的数字,如果不写在纸上,过一会儿就忘了,如果你参加了一次活动,参加人都做了自我介绍,但你最终恐怕只能记住几个人的名字而已。

什么是长期记忆?你可以把长期记忆看做硬盘或者仓库,记忆一旦存放进去,它们通常就在那儿了。长期记忆的容量几乎不受限制,但由于长期记忆这间仓库幽深广阔,如果你存放的包裹埋的太深,你有可能很难找到它。研究表明,当你的大脑首次把一个信息存入长期记忆时,你最好时常去看看,以保证需要的时候能够找的到它。检索就是让你去记忆的仓库提取记忆的过程,不但可以强化记忆,还能保证你随时找的到它。

1、 考试

尽管每个人都不喜欢考试,但考试和测验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很多人应该有体会,当你要通过某一项职称资格考试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一遍又一遍地看书,而是反复地做模拟习题,然后对照书本看看哪些做错了,为什么错了。

考试这种检索方式相当于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个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牢固。有一项实验证明,学生只要参加过一次测验,就几乎不再遗忘了,而且后续测验的分数几乎不会下降。而集中学习的遗忘速度很快,对于集中学习者来说,第一次考试后隔两天再考一次,会遗忘50%,而同期进行了检索练习的人,遗忘的信息量只占前次考试的13%。

2010年,《纽约时报》报道过一项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人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以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内容。现在很多人都在抨击应试教育,看来应试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测验后给出反馈能够增强记忆,但研究表明,延迟反馈比立即反馈更好,立即反馈就像自行车两侧的辅助轮,学骑车的人很快就会对这种纠正产生依赖,如果立即反馈成了学习中的一部分,那么等到真实环境下没有了这种反馈,学习者建立的模式就会出现缺失,进而影响表现。这一项研究结果对于刻意练习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修正。

2、 回想

有一个著名的教授介绍了他的教学方法:他说,有些学生来找我,给我看他们的课本,上面用4种颜色标出了重点。这种事情我都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也想学好这门课,从你这五颜六色的课本上就能看出来。”然后我不得不试着告诉他们,在看过一遍课本后,多花一分钟都是浪费。他们很不解地说:“怎么可能?”我说:“你该做的是读一点儿内容就考一下自己。”但他们并不太知道如何具体操作。

于是,我在课上做了示范。差不多每隔5分钟,我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考查学生们之前刚刚探讨过的材料,接着他们开始翻查笔记。我说:“停!谁也不许看笔记,就自已想1分钟。”我告诉他们,大脑就像森林你的记忆就在林中某处。你在这边,而记忆在那边。从你的位置到记忆的位置之间本来没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在下次需要这段记忆的时候,你就能更轻松地找到它。但是,你一拿出笔记,就切断了这条路。你不会再去探索这条路了,因为別人已经告诉了你该怎么走。

打坐就是一种回想的过程。很多人认为的打坐,就是什么都不想,其实这是根本做不到的,除非是个死人。你要做的是不受这些纷至沓来的想法所动,保持正念的状态,而绝非拒绝这些想法。我个人就有打坐的习惯(详见视频)。

3、 反思

花几分钟,复习一下学到了什么,再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这种活动被称作“反思”。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只有才能有用?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二、 穿插混合学习法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有一个相关的实验,在练习中,按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也就是解完一个类型再解下一个类型)的平均正确率是89%,而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测试上,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降到了20%,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63%,反而提高了3个百分点。正确率比前一种方法高215%!这说明,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虽然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会带来阻碍,但最终的效果是最好的。

混合练习,也就是多样化练习,能够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能让我们把一种情景下学到的东西,成功运动到其他情景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地主家的小孩学习故事:地主家有个傻儿子,读书先生好不容易教会了他认“一”字,地主非常高兴,决定大宴宾客,借此让儿子露一手。正当宾朋满座,觥筹交错之时,地主让人用抹布在地上写了个”一”字让傻儿子认,结果傻儿子一脸懵逼,完全认不出来,地主急了,这不是前两天你学会的“一”吗?怎么就不认识了呢?傻儿子说,我不明白,才过去两天,这个“一”字就长这么大了。看来,地主的儿子没有掌握知识迁移的技巧。

体育课上,一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的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的地方投,另一半的孩子从2英尺和4英尺的地方练习投篮。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放在3英尺的地方,结果是,那些练习从2英尺和4英尺的孩子的成绩最好,而他们从来没有练习过在3英尺的地方投篮。这个案例再一次证明了混合练习有利于不同情境下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 间隔练习法

为什么要进行间隔练习?

1、 间隔练习有利于巩固知识。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就像砌墙一样,你必须等到一层的水泥干一点了,再砌下一层。

将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的最有效方法是间隔重复:一晚上重复20遍不如每天重复几遍,多坚持几次,多坚持几天。

2、间隔练习有利于发挥创造力。

我们拥有两种思维方式: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什么是专注模式?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自从你曾经练习或经历过的老路上。有意识的思考,消耗能量较多。用于学习和解决约定俗成的问题。

什么是发散模式?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思维模式就启动。发散思维模式尽管会让你无法专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但它却可以让你离这个问题更进一步。无意识的思考,后台运作,消耗能量较少。

日常生活中,大脑会在两种模式中频繁的转换,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以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不断的涌现。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创造力发端于专注模式,突破于发散模式,二者都不可或缺。

我们通常认为,思考的时候越专注越好,实际上,如果太过于专注,也容易出现一种思维定式效应:你脑中已有的,或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你产生更好的想法(一叶障目),因为你经常会被直觉误导,这个时候你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越是味同嚼蜡。

由于专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任何人都有一个专注力的极限。据认为,成年人的专注力在一小时以内,大部分人的专注力能够保持十八分钟,这个时候如果稍微休息一下在工作,效率会更高。一个清晰的大脑工作一个小时,远远胜过疲惫的大脑工作3个小时,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提倡“头悬梁,锥刺股”,如果累了困了,直接去休息,去睡觉。

努力工作时的放松是令工作左右成效的关键,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创新思维来自于发散思维而非专注思维。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最好关闭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

亨利·庞加莱是19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为了攻克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花费数周,绞尽脑汁,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他给自己放了个假。某天在法国南部乘公交车时,答案竟不期而至地闪现在了他的脑海里。虽然在度假,但他大脑中的一部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在回到巴黎后才开始整理细节,但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正解。

你也可以像庞加菜一样获得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即使在毫无意识的睡眠中,大脑也能思考间题。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在入睡前要一直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法。等到第二天早晨,不出所料,你的心中定会突然萌生新的领悟。其实,放假和入睡前的全神贯注都是为大脑做足准备,否则在假期里和梦中,你的大脑可能就跑去思考别的事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是你最近关注的问题,大脑就会一视同仁地纳入其中。

创造力是怎么产生的?

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出过一种3B方法:睡觉、洗澡、坐公交。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独自散步对工作进展的帮助,抵得上在实验室苦战一星期。许多著名作家,例如狄更斯、奥斯仃等,都在经常性的长时间的散步中遇见了女神缪斯。一句话,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趁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

爱迪生是世界上最多产的发明家之一,名下拥有1000多项专利,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创造的步伐。爱迪生的创造力为何如此出色?答案是,他拥有转换思维的独特技巧。爱迪生惊人的创造力背后的秘密部分归因于那种沉入睡眠中时那种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神游物外的感觉。据说,爱迪生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他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儿,他手中拿着一个小球坐在躺椅上,身旁的地上放着一个盘子,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任由大脑进入发散模式,而一旦爱迪生睡着,他手中的小球就会滑落,掉进盘子里的响声会将他惊醒。在这一瞬间,伟大的发明家就会抓住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许多人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法,其实各种解法俯拾皆是,前提是你要带着创意去看。著名的勾股定理,已知就有超过300种方法可以证明。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错误和失败时你的良师益友,爱迪生本人就曾经宣称:“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000种行不通的方法”。

两种思维模式切换的技巧:先难后易,后台运作。

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做完最重要最厌烦的任务,并且养成这个习惯。

我们在学生时代面对考试的时候,是先做简单题目,还是先做难题?

我来解释一下。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考试中冥思苦想而不得解的题目,考完以后前脚走出考场,后脚就马上就想到了答案,这说明他并不是不会解这道题,而是解题的策略不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答案是先从难题入手,但是马上跳回简单题目。试卷一发下来,先快速浏览一遍,对试卷内容有个大致印象,而不是埋头开始做,或者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做。相反,你要放眼去找看起来最难的题目。那么,开始做题时,就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道。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你发现自己已经一两分钟没有进展,或者感觉可能想偏了,就要立刻抽身出来。这个做法不是一般的好用“由难入简”法会把首个最难题目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模式开始运转了。

一句话,我们不可能一直专注,我们应当在两个专注模时间发散一下,这样既有利于找出新的方案,也有利于巩固学习的成果。这就像砌墙一样,你得留出时间让泥浆干燥,不然,你砌的墙就会歪歪扭扭,就学习而言,妄图通过几次突击就真正掌握知识是错误的做法。

科学的间隔练习时间

两次专注模式间留出多长时间来发散呢?通常几个小时就可以了,时间长了灵感有可能消失掉,所以,对于学习而言,别把知识扔上一天才开始复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是学习的关键。

四、 学以致用

真正属于你的知识是什么?学过、教过、用过的知识。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学过的阶段,久而久之都还给老师和书本了。

人们普遍有一种误区,认为需要先理解才能给出解释,我都不理解,解释什么呢?胡说八道?而实际上,当你在努力向别人做出解释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理解常常是解释的产物,而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释。这就是为什么老是常说,他们第一次真正理解教学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学生的时候。

有一个学习方法是这样的,当你学完一个章节或者一本书以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个十岁的小朋友走进了你的书房,请求你把学过的内容讲给他听。如果你能用十岁小孩都能听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说明你真的吃透了。

“以写促学”:实验证明,那些用自己的话撰写文章的学生,得分要远高于那些只抄录的学生。

还有个管用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那个你苦心钻研的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非源自于它的数学才能,而是源自他“假装“的能力。他想象自己是一个以光速移动的光子,然后想象第二个光子会怎样看他,第二个光子看到他以后会感受到什么。

冯唐读“二十四史”采用的也是代入法,他会“假装”自己是书中各个朝代的皇帝,当大臣上奏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他会想,我就是皇帝,我该怎么应对呢?想完了再继续看,和书里皇帝的对策进行对照,评估得失。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法效果非常显著。

物理学家普伦蒂斯在一篇经典论文中指出了物理学新手和成熟的物理学家在看待方程时的差异。新手看方程,不过就是在记忆中互不相干的海量方程中添加了一个记忆内容,而在物理学家看来,能在心中看见方程背后的意义,能看见它是怎样被置于宏观背景之下的,甚至会对方程的一部分感同身受。

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

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情况进行培训有助于学习者和培训者评估熟练程度,但要记住一个基本原则:把训练当成比赛。有一个关于培训警员近距离夺枪的故事。在训练中,他们与队友配对练习夺枪动作,夺枪讲究的是速度和敏捷:一只手猛击攻击者的手腕,让他无法握住枪支,同时用另一只手扭下他手中的枪。整个动作要考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夺枪,把枪还到队友手中,再夺枪。结果有一次,一位警员接到电话出勤,当他夺下攻击者手中的枪以后,又立刻把枪递了回去。就在两人都大吃一惊的时候,警员又把枪多了过来,这次他把枪拿住了。

如何战胜学习拖延症?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制定了学习计划却无法施行?兴致勃勃地买回来很多本书,到最后很多书甚至都没有开封?打开一本书看了十几页就放到一边,一放就是几个月?你会为自己的拖延编故事、找借口,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侥幸心。拖延症患者起初也只是拖延了一点点,可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最终让他们泥足深陷。

拖延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它不只是影响到你的学习,还会影响到你人生的各个方面。

我们拖延的,往往是我们感到不安和痛苦的事情。拖延会增加你的压力,因为你清楚自己必须完成一个很讨厌的任务。陷入拖延很容易,获得意志力很难,不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拖延症,不可能取胜。

实际上,令人痛苦的是拖延带来的压力本身。当学习恐惧症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能量和时间。现在拖着不去学,结果后来连想起它都会觉得痛苦。

好消息是,人们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

对付拖延症的方法一、清单法

迈克是巴菲特私人飞机的驾驶员,在一次和巴菲特探讨职业生涯规划时,巴菲特让迈克写下25个目标,迈克照做了。

之后巴菲特又让他挑选出其中最重要的5件事,这样迈克就有了两份清单。

一份是生涯当中最重要的5件事,另一份是比较重要的20件事。

巴菲特说:“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迈克说:“我知道了,我应该先完成这5个目标,其他20个目标在空闲的时候慢慢完成。”

巴菲特说:“错了,另外20件事不是让你慢慢完成的,而是让你尽量避免去做的。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去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这个故事再次印证了人最宝贵的是注意力的论点,我们需要把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同时也要学会砍掉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研究证明,有时候,仅仅是为如何行动作出计划,就能大大增加任务达成的可能性。当然,有了待办清单,重要的是说做就做。

对付拖延症的方法二、番茄工作法

关掉手机和一切干扰源,设定25分钟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什么任务都行。不用担心能不能做好,专心去做就好。不许偷偷上网,不许手机聊天,不许给朋友发信息,完成一个番茄工作时间后,舒服地往椅背上一仰,享受这种成就感,或者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奖励自己,比如看看网页,翻翻手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注意,奖励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你一定会惊讶于这25分钟的成效。总结下,番茄工作法的三个要点:1、排除一切干扰,2、专注于25分钟的过程而非结果,3、奖励自己,劳逸结合。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很多人成年人认为,学习时学生的事,是学校的事,一旦进入所谓的“社会大学”,就不再需要从书本上吸取营养了。还有一些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了,大脑不中用了。这些都是自己为自己找的不学习的借口而已。

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可变的,能够凭借每一次新任务重新组织自己,所以,就算是一对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人在出生时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也就是神经元,联接神经元的是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到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这些连接,决定了一个人运用智力的潜能和极限。

研究证明,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决定的,这种强弱在初期阶段是由基因决定的,差异并不大,但神经回路是持续变化发展的,即便到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时候,神经回路仍在发展。

人们发现,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即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联想学习可以刺激海马体生成更多新的神经元。

研究证明,人类看东西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脑。眼睛负责感觉,大脑负责解读。有一位35岁的男子,13岁的时候就失明了。科学家为他装上了一套带有小型摄像机的头盔,摄像机接收到信息后,向他的舌头发出脉冲信号,于是,他的大脑学会了从舌头上解读信号,就和视力一样。《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一防范成果:病人找到了房门,接住了滚向他的皮球,20年来第一次和自己的小女儿玩石头剪刀布。而且这种替代的感觉器官越来越灵敏了,就像大脑又重新恢复了功能一样。由此可见,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强,就算失去某一部分身体机能,大脑也能够创造性地提供替代方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一句话,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终身学习者,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知识的复利效应

巴菲特的合伙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先生有句名言: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的,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步。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先来看看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财富积累的神话:不过是平均每年19.2%的收益率而已!真正的魔力不是高收益率,而是长达四五十年的复利。我们再来算一笔账,如果你每天进步0.1%,每年的进步就是36%,以这个速度再算上复利,你的智慧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巴菲特财富增长的速度。复利需要两个东西,稳定的增长率和足够的时间,和时间做朋友吧,你将无所不能!

想,一切都是问题,做,一切都是答案。如果你有学习计划,并且有了本书提供的学习方法,马上就开始吧,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