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经辨证“六经法,有真传”:大家学中医,如果是想深入学习的话,就一定要掌握六经辨证,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本书里面也是分成六经三阴三阳来编的。 ① 太阳寒水主表,所以太阳篇就把发汗的、发表的方法都包括了。 ② 阳明燥金主里,所以阳明篇攻里的方法都很多。 ③ 少阳相火居于表里之界,半表半里,是阳枢。什么叫阳枢呢?枢就是门轴,我们这个门之所以能开,是因为有个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户枢就是这个门的轴,门轴它老在动,所以不会被虫子蛀。所以阳枢就是阳气的枢机。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当中开合的这个门轴就是少阳经,所以叫阳枢。所以在少阳篇里面和解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小柴胡汤证。 ④ 太阴湿土,太阴湿土盛的这一年,一定是湿重。比如2004年,2004年就是太阴湿土主令,那一年就是水湿比较重。那一年我去济南,正好那一年趵突泉喷出来了。因为大家知道趵突泉干枯了很多年,就是2004年突然喷出来了,这就验证了中医的理论。太阴湿土,湿气水湿盛了之后,干枯多年的泉水也喷出来了。《黄帝内经》中有原话,就是这么写的,这是非常准确的。2003年非典也验证了中医的运气学说,04年更是验证了。 当然有人就说水湿重应该是太阳寒水,为什么是太阴湿土呢?这就是对中医理论不明白,太阳寒水的气候特点就是冷,比如一年最冷的时候六之气,应该是太阳寒水,但是今年(讲于2014年元旦)客之气是少阳相火,所以是暖冬,所以运气学说是很准的。 太阴湿土主令的时候水湿盛,所以趵突泉泉水会喷出来,而且从那之后趵突泉一直在喷,还是很壮观的。所以说太阴湿土是属阴的,阴到最盛的时候就是太阴。 温补的方法在太阴篇里头都包括了,所以张仲景给大家很多治病的方法,都是中医的大法。温补的方法你就去看《伤寒论》的太阴篇。 ⑤ 少阴君火,少阴经为君火,它标本寒热不同,少阴经为阴枢,就是阴经的枢,它既有寒,又有热,这两种大法都具备,本身太阴经就是标本寒热不同。 ⑥ 厥阴风木,这个更复杂了,木中有火能生热,而且风一刮,这个火更旺了,所以清火的方法都在厥阴篇里面。 大家不要以为张仲景这么写就只有这些,实际上太阳病也有里证,阳明病也有表证,太阴也有热证,厥阴也有寒证,但是它的提纲不是这样的。这个理论今天跟大家提示一下,并不是说今天一讲大家就全明白了,六经辨证理论是一个很深刻的中医理论,需要大家将来真正学习《伤寒论》之后才能真正明白,这里只是引导大家将来继续进一步去学习《伤寒论》。 (一)太阳经“头项病,太阳编”:大家知道足太阳膀胱经是从后背上来的,从后面的脖子到头,然后再一直下来,所以后脖子这一块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头痛、项强(jiànɡ)、发热、恶(wù)寒,这个是太阳病的一个提纲。所以感冒初起的时候,很多人都有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因为麻黄汤是发汗的。 (二)阳明经“胃家实,阳明编”: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证。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的症状是鼻子干、目疼、睡不了觉,因为足阳明胃经,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果病人有恶(wù)寒、头痛,说明病邪还没有离开太阳经。如果已经没有头痛、恶寒,病人不但不怕冷,反而壮热,反而身上发热,怕热,自汗,口渴,说明病邪已经进入阳明经了,用白虎汤,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热证,当病人没有阳明府实,没有大便燥结,可以用白虎汤。 如果病人一旦出现“胃家实”这种阳明燥结,也就是说病人有燥屎,那么你得攻下,如果燥屎攻不下来的话,这个热就退不下来,就得用“三承气”,承气汤是很厉害的,这是讲阳明病的。 张仲景为什么要这样编写提纲?他就是想让你把中医的大法归一下类,是这个意思。 所以解表法求之太阳,攻里法求之阳明,这是对中医大法的分类。 (三)少阳经“眩苦呕,少阳编”:头晕目眩、口苦、恶心呕吐,这是少阳经的提纲。 少阳经居于太阳、阳明的中间,它是枢机,是阳枢,是三阳经的枢机。少阳经寒热相杂,所以少阳病最容易出现寒热往来,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感冒的病人就是这种症状,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出现胸胁满闷、胸胁满烦,这个位置就是半表半里,张仲景用大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都是治疗少阳病的。但是阳明病、太阳病也可以用,因为少阳是枢机,是门轴,如果你是太阳病,我转一下门轴也能把它治好,所以不是少阳病才能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应用非常广泛,内伤杂病用的也很多。 ① 如果寒热互搏于中,病人出现呕吐、腹痛,可以用黄连汤。 ② 如果出现痞满呕逆,痞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下,也就是心口窝剑突下,胃的那个位置有东西堵着,尤其吃完饭以后堵着,病人满、胀、堵、下不去的感觉,吃东西老下不去,这种叫痞满。这种情况,张仲景大多都用泻心汤,泻心汤泻的就是心下,它不是泻心脏,泻心汤泻的是心下痞。泻的是剑突下、心下那个位置。 ③ 如果病人是拒格食不入,根本吃不下东西了,那就要用干姜黄连人参汤。 ④ 如果邪气入了胆府,入了少阳胆经,邪气下攻于脾,病人就会出现自利(就是拉肚子),就应该用黄芩汤。 ⑤ 如果邪气上逆于胃,病人出现又拉肚子又兼呕吐,用黄芩半夏生姜汤。 少阳经里头的法非常多,张仲景的法非常严密,临床遇到的病,他已经都涵盖了,那么你会不会治,就是你有没有学会的问题了,张仲景都告诉你了,如果你没有学会,当然也就不会治了。 (四)太阴经“吐利痛,太阴编”:太阴湿土,太者大也,为纯阴之脏。太阴经寒化的多,热化的少,所以这一经寒证多。我们好多人说自己脾胃虚寒,这就是太阴病,所以吃点儿水果就拉肚子,吃点稍微不好消化的东西就拉肚子,这就是脾胃虚寒,有这样的人。治疗脾胃虚寒最常用的是理中汤,理中汤出自太阴篇。如果是四肢厥逆这种危重证,急救用四逆汤。 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太阴病的提纲。 (五)少阴经“但欲寐,少阴编”:少阴位于太阴、厥阴之间,是阴枢,有寒有热。少阴经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 如果是寒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 如果是热证,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大承气汤这些方法。 (六)厥阴经“吐蛔渴,厥阴编”:厥阴病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厥阴为阴之尽也,就是阴快没有了的时候,阴尽阳生,这时候这个阶段叫厥阴。太阴是阴最多的时候,少阴是阴最少的时候,厥阴就是阴快尽的时候,阴尽就阳生,物极必反。 厥阴是风木,木中有火,所以厥阴经热证很多,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一个提纲。厥阴经主方为乌梅丸,大家记住乌梅丸,因为厥阴病现在很多,很难治。前些日子我碰到一病人,他病了很多年,他的病复杂至极,说他脾胃虚寒吧,他还老动肝火,所以他找了很多大夫,治了几十年也没有治好。 如果出现自利(就是拉肚子)、口干想喝水,用白头翁汤主之。 病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所有的病都可以分成六类,这就化繁为简了。所以张仲景给大家的六经辨证,一下子就把病简化了,六经里面的这些法都可以用,张仲景给你提供了治疗大法,什么情况用什么法,还有主方,这就是使我们的临证简化了,要不然这么多病,我们怎么能看清楚呢? 六经不是光为伤寒病、外感病来设的,但是涵盖了外感病,所以外感病按照六经来看就比较容易,当然咱们遇到的外感病最多就是太阳病,因为是外来的,真正往里传的机会比较少,外感病一般到太阳病就结束了。 太阳病复杂的时候就会往里传,然后少阳病、阳明病就出来了。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特点: ① 一切发表的方法都放在太阳病里面了。 ② 一切攻里的方法都放在阳明病里面。 ③ 一切和解法都放在少阳篇。 ④ 一切温补法都放在太阴篇。 ⑤ 一切寒凉法都放在厥阴篇。 ⑥ 寒热兼用法放在少阴篇。 这就是《伤寒论》的特点,他为了把中医的这个法进行归类,就编了这六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