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写诗(四十)格律诗词的格律(3)

 江山携手 2016-05-21

               漫谈写诗(四十)格律诗词的格律(3)

                     古今四声的异同

 讲到格律诗词的平仄声问题,必然要谈到古今四声的异与同。古代语音的四声是:平(含阴平、阳平)上(读如赏)、去、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仄是不平的意思。现代标准语音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读如赏)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上、去为仄。很显然,古今语音里,都含有平、上、去三个声调,所不同的是,古语音里有个入声,而且被划在仄声字范围内。入声字虽然还活在两江、两广、两西等地区人们的口语里,但在现代标准语音即普通话里,入声已被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分到上声和去声里去的,问题还不大,因为它们还在仄声字范围内,而分到阴平和阳平里去的,问题就大了,因为它们从仄声范围跳到平声范围里了,彻底变质了,成了“投降派”。例如在我的老家,有几个典型的入声字“及格”“出发”“压缩”(它们的发音都很短促而浊,是典型的浊辅音),都被文字改革委员会归到普通话的平声里去了。张登善先生去年发给大家的那本《中华新韵(十四韵)》小册子的62页,有入声字归到普通话的平声里去的字表,共518个字,不多,大家可要下功夫记一记哦。我经过反复推敲,有一个“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凡在普通话的文字拼音里,韵母里含有an.en.in.un.yun.ang.eng.ing.ong的汉字,都不是入声字。

 搞清楚入声字被分派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的情况,有什么用处呢?第一,对掌握普通话而不掌握古代语音的人来说,记住若干入声字,就不会误解古人和用古语音作诗填词的今人了。比如:“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捷”是入声,属仄声,合律,如以普通话读之,则为 平平平平平仄,大不合律;又如“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如以普通话读之,为平平平仄仄平,不合律。实际上,“及”是入声字,此句合律。再比如我的《捻须集·增订本》第7页《五·石坪》中有“经石峪中瞻石坪,字如斗大刻金经。”如果用普通话来读第一句,则为平平仄平平平平,大不合律;而“石”是入声字,属仄声,则此句合律。倘若有掌握普通话而不掌握古语音的朋友,想用古语音作诗填词,就更要熟记入声字了;第二,掌握古语音而不太熟悉普通话的朋友,记住入声字被分派到普通话的平声里去的情况,就不至于误解以新声韵作诗填词的人了。比如“只要及格就满足”,用新声韵衡量就是一个律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让一位老先生来看,就会说:这是什么呀?全是仄声嘛!他不了解,这里面有三个家伙(及、格、足),作了投降派,从仄跑到平的营垒里去了。倘若掌握古语音而不太熟悉普通话的朋友要用新声韵作诗填词,更须要了解入声字被分派到普通话的平声里去的情况了。以上意见,用两句话概括就是:用新知古,用古明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