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坚持不下去的事,只有不懂坚持方法的人

 帅汤007 2016-05-21

《坚持,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

《坚持,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怎么说呢?看完后我之前关于坚持,关于习惯的培养的一些疑惑算是基本上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说到底,“坚持”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如果我们把坚持做一件事培养成为习惯,那么我们坚持的过程中也就没有那么痛苦了。但是我们往往喊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口号,但实际却不是真的明白坚持是怎么一回事,培养习惯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真正给了我们详尽,科学,系统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对“习惯”做一个真正的认识吧。看看我们是否存在对“习惯”认识有不足或者有误区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需要可以去培养一些习惯呢?

习惯就像是大脑设定的一套程序,把一些固定而重复的行动化为无意识的重复动作。这个时候基本上就不用思考或者努力就可以轻松做出反应,付出较少的劳动就能收获较大的成果。就像我们每天起床,刷牙洗脸,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下面给出了一幅图很能说明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


习惯案例

我们每天就受着这些无意识的习惯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言行,以及对旁人的反应。而那些成功的人都培养了一些好的习惯,但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没有意识到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及益处,所以,我们才会那么平庸无趣。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所产生的效果会通过复利的而产生惊人的结果。一旦重复累积,成果就以“等比级数”倍增。但是最初成效很慢,很多人都等不到这个时候就自行放弃了。只有到了某个时期才会产生“爆发性”的效果。所以,如果我们不刻意,是感受不到一个好习惯的好处的。

那,培养习惯的过程我们会很痛苦,到底是为什么?

研究发现,其实我们培养习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发射火箭的过程。火箭升空的最初几分钟,几公里内所耗费的能量远远多于后来几天、几十公里所耗费的能量。一旦火箭进入太空,脱离了地心引力的影响,就会轻松进行。对于习惯的培养,人体内部本身也有一套“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机制,只要这个“习惯引力”有机可乘,就会让人停止前进。就如体温一样,当你发烧它就会通过出汗方式调节体温,最终不会因为外界环境变化而维持稳定。

而“培养新习惯”的变化,我们的大脑就会认为这跟我们平常的不一样,就会受到习惯引力阻止。但这个机制的好处就是,当我们将某项行为转化为习惯后,大脑就会这项习惯于往常一样而一直维持现状。而不同种类的习惯,所受的习惯引力作用的强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就不同。

可以从哪些维度去认识习惯呢?


习惯分类

这幅图呢,从种类和周期的角度让我们认识了习惯。我们会发现,不同种类的习惯它所耗费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从这幅图上我们就能将我们日常常见的习惯与这些分类对接起来,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没能把一些习惯培养成功,以及会明白我们需要培养一个习惯时需要大概的时间,好有个心理准备,不那么急切的要看到效果。

习惯培养有哪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什么表现和应对策略?


习惯培养4个阶段

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这4个阶段。其中这四个阶段的培养时长和失败率都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个应对策略。

这里主要讲下“设定例外规则”、“设定持续开关”、“行为模式化”以及“添加变化”。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意外打破原计划,这个时候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例外规则,比如我打算每天晚上写一篇文字,但是突然来朋友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不写,但是改天抽时间把这个补上就可以了。这样我就不必因为来同学而自责,也不会影响和朋友玩耍的心情。

当我们有一天毫无动力的时候,当你觉得受到朋友的鼓励会信心大增时,可以找朋友寻求鼓励,或者出去shopping一把回来继续,这些事件就被称为持续开关。分为“糖果型开关”和“处罚型开关”。


糖果型开关

危机型开关

固定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就是行为模式化。当我们开始习惯做一件事感到乏味时,可以在这件事上稍微增加一些变化,或者发现一些好玩的东西,比如写文字写时间长了,玩玩音频也是挺有意思的。

如何规划培养我们的习惯呢

首先要思考你的目标是什么?当你的目标明确,自然就知道自己该培养什么样的习惯。这个时候,你需要先弄清楚自己五年,十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达成什么样的梦想,工作上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成就。包括: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经济,健康等要素。然后可以参考书中提供的“七十项习惯清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年度习惯培养计划”。


习惯清单

我们怎么去搭配培养我们的习惯呢?像农夫搭配农作物一样。

从习惯的种类来看,行为习惯是最好培养的,我们稍微注意就可以下就可以,比如整理家务,打扫卫生,记账。一般做这些动作就十几分钟之类,只要自己每天去持续做,最好形成一个固定模式,比如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去做,就OK了。

对于身体习惯,我们都知道会比较难,因为比如早起,锻炼身体,减肥,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没成功,这是因为需要克服的阻力太大了,那么我们可以开始制定的标准低一些,然后不断增加难度。

对于思考习惯,这个要长久更不容易,可以把培养周期定的稍微长一些,自己也不会因为没有达成而失落。

那么,其实你可以每年花费20%的精力去培养行为上的习惯,50%精力去培养身体上的习惯,30%的精力去培养思考上的习惯。等身体上的习惯已经养成,而且看到了效果,这个时候行为上的习惯已经成熟,而思考上的习惯已经适应。

这种齐头并进的节奏会让你感觉很充实,而且还相互促进。需要注意:行为的习惯可以同时多个一起,但不要超过3个。身体上的和思考上的最多一个。不然,过多会精力分散的,容易都没达成。

其实,今年也算是自己的革新年,因为我认识到了迫切需要改变的原因,所以我也打算去有意识的培养一些习惯。比如写文章,做公众号。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我有几次都差点放弃,但是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是什么原因,后来坚持下去的依据是什么了。看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科学的认识,而且还学到了正确的方法。这对于一个想要改变,想要坚持下去的人来说是一大恩赐。

所以说,在做一件事前,对一件事系统科学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自检问题,定位原因,就可以很好的做到调整。虽然我做到了习惯培养的多样性,但是我没注意到有重点,有计划的去培养,等于说还是没有做好,所以我没坚持下去。

最后,我想要告诉各位我的几点亲身体验:

在坚持的路上,一定不要中断,当你的懒癌出现后,你会逐渐原谅自己,不再因为自己没有坚持而自责。这样就真的放弃了。

不要像我一样,像一只公鸡一样,这啄一口,那啄一口,啄的太多,遇到困难和障碍越多,会因为没有精力去解决而无意识放弃(学PS+写文章+运营公众号+音频+写书评+看书+图片+音频)。一定要盯着一个方向,一个劲的钻下去。

开始的时候,刚开始的困难多:很多都还不熟悉,克服困难的劲头会受到打击。等熟悉了就可以同时开展。这样只能都懂,但都不精通。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有时为什么累了,因为我几乎是同时开展了好多。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者见解,欢迎简信或者公众号留言,我们一起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