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琼峰雪拥图 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成交价964万港元
20世纪50年代末,张大千与毕加索会晤后,坚定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理念,开始大面积运用积墨、破墨、积色、破色等方法,将传统山水中没骨、泼墨和大、小青绿山水的技法综合运用,并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元素,开创了化线为面、墨色相融、工写兼施、没骨写意的泼墨泼彩。这种中西结合的全新画风,使山水作品之画面趋向苍浑渊穆、气势磅礴而宏大雄奇,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和审美格局,成功开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泼墨泼彩方法。张大千是泼墨泼彩画的先驱人物,其巅峰时期的作品《琼峰雪拥》,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画面意境、气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具有重大的美学研究价值。虽然,张大千多次坦言,其泼墨泼彩源于中国古法,对人们臆测其受西方抽象派影响予以否定。但张大千早期留学日本,初步掌握色彩规律及运用,深受日本的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侨居海外30余年,游历欧美,赴罗马观摩西方画作,并与大师毕加索会晤交流,客观上接触了大量的西画。其作品所呈现的抽象、半抽象之美,有来自域外绘画因素的影响。张大千曾说,“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中西绘画理论上是相通的……中画与西画应无太大的距离与分别。”众所周知,中西绘画在造型语言上的不同主要在于中国绘画以水墨线条为主,而西画以色彩块面为主。一个墨,一个色,一个线,一个面,这也是张大千泼墨泼彩前后的最大区别。不管张大千有意或无意,色彩块面这种造型语言不可避免地在他的意识中形成一种印象,而这种印象在张大千构思自己的艺术风貌时,必然产生作用。而20世纪60年代是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最极致的时候,也是西方抽象艺术迈向“最低极限主义”的时候,艺术风气的感染,同样不可能不产生作用。加之大千先生海外侨居时,频繁地在世界各地开办画展,广泛了解现代抽象艺术,亲身接触各国艺术的特色。此外,海外的绘画市场,对他的创作也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促使他形成具时代感的自我风格。尽管张大千民族传统观念深厚,但文学艺术作品本来就有潜移默化的神力。所以,在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里,就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西方的韵味”。
本幅写于「己酉八月」,即公历一九六九年九月,时大千自巴西迁至加州卡密尔城。是时,其泼墨泼彩技法运用纯熟自如,以半抽象至抽象手法写之,正好切合开拓美国市场,如在当地莱克美术馆(Laky Gallery)举行多次个展,此类型作品即为重点。图中见翠岭萧寺,峰峦飘雪,一抹骄阳,映于其上,虽未明示取景所在,若创作灵感触发自置身处,入图者恐为当地自然风光之最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款识:爰翁造。己酉八月。 |
|
来自: 雨林修养馆 > 《张大千 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