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我国氯碱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昵称20019457 2016-05-23
1.氯碱行业发展现状
    1.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放缓

    “十二五”期间,国内氯碱行业发展迅速。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产量继续稳居世界首位,主要氯产品产能产量增长较快,部分产品产能也已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氯碱生产大国。
    2015年底,我国在产烧碱生产企业163家,总产能达到3873万吨/年,其中离子膜法产能3818万吨,约占98.6%,相比2010年,总产能增幅在28.2%。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内蒙古、新疆、河南和浙江六省份,产能合计占总产能的61.5%。
    2015年底,我国在产聚氯乙烯生产企业81家,总产能达到2348万吨/年,其中电石法产能1918万吨,约占81.7%。产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山东、天津、陕西和河南六省份,产能合计占总产能的62.2%。
    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增长放缓,退出产能日益增多。“十二五”期间,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15.5%和16.0%分别下降到6.7%和4.0%。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我国氯碱行业改变了以往只增不减的发展态势,并且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不断被强化。我国氯碱行业在快速外延式发展之后也不得不直面市场规律带来的小规模、分地域装置淘汰问题。“十二五”期间,约有835万吨烧碱产能和625万吨聚氯乙烯产能退出市场。
1.2产业集中度提高 产业布局逐步合理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烧碱企业产能规模10万吨/年以下(含10万吨/年)的比例由2010年的15.4%下降到了2015年的9.08%,产能40万吨/年以上(含40万吨/年)规模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17家增加到23家,产能占比由27.1%提高到37.7%;聚氯乙烯企业产能规模10万吨/年以下(含10万吨/年)的比例由2010年的9.4%下降到了2015年的4.8%,产能40万吨/年以上(含40万吨/年)规模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17家增加到22家,产能占比由45.8%提高到55.8%。
    行业分布逐渐清晰。东部省份氯碱产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东南部沿海地区也是我国氯碱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依托下游产业的需求支撑和相对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有利于产品的消化。此外,东部地区氯碱产业也探索出与化工新材料、氟化工、精细化工和农药等行业结合的跨界发展新模式;西部地区氯碱产业发展迅速,在我国氯碱行业整体布局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化、一体化“煤电盐化”项目已成为西部地区氯碱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则在烧碱下游氧化铝行业发展的带动下,烧碱装置能力增长较为明显。东、西和中部地区不同成长路径和发展特点的氯碱产业带已逐渐形成。
1.3市场格局不断变化 交易方式多样化
    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利用海外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氯碱行业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期间烧碱每年出口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出口遍及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聚氯乙烯出口到印度、俄罗斯、东南亚和中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期间PVC出口量同比“十一五”增长约40%,进口量减少约30%。同时工业盐、乙烯基原料等资源进口已成为我国氯碱行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期货和现货电子交易对行业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起到了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聚氯乙烯期货和现货电子交易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电子交易与现货贸易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在贸易、融资、物流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为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打开了新的通道,为行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
1.4生产工艺不断优化 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工艺不断优化,能源和资源消耗有所降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隔膜法装置不断淘汰退出,烧碱离子膜电解槽膜极距改造节电效果明显,氯碱生产过程的余热余压得到进一步利用,相比“十一五”末,行业万元产值耗能源和耗水量分别下降了约23%和47%。“十二五”期间,新扩建项目不仅是规模的简单扩大,更多的采用了大型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促进了能耗、资源消耗和成本的下降,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综合处置,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膜法除硝技术、聚合离心母液废水处理技术、电石渣脱硫技术等末端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三废”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以及低汞触媒、高效气相除汞技术、盐酸解吸技术、含汞废水处理技术等汞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应用,行业环保和汞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此外,通过产业链设计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实现氯、钙和钠资源的多次利用,以及实施资源、能源闭路循环,使得资源整合利用更优化,产品结构更合理,环境更友好,效益更明显。
2.氯碱行业存在的问题
2.1氯碱行业产能过剩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地区项目投资拉动,新建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增幅明显。同时,下游行业的消费虽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增速明显滞后于产能的增长,供需矛盾突出造成的产能过剩有所加剧。此外,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区域性过剩,地区分布不平衡。“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新扩建烧碱产能主要是为了实现氯资源的平衡,配套建设的一些主要耗氯产品,例如甲烷氯化物、环氧氯丙烷、含氯芳烃系列产品、氯乙酸、氯化石蜡、三氯氢硅、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等产品的产能都呈现了过剩迹象。中西部地区已成为烧碱和聚氯乙烯产品的主要供应区域,而主要消费区域则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产能扩张与下游消费区域分布的不匹配造成大量聚氯乙烯和固态烧碱货源需要从中西部地区通过“西货东进”、“北货南下”长途跋涉流向华东、华南等主要消费地区。
2.2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
    氯碱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不只是凭借某单一产品的规模实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碱氯平衡”和产品结构的总体竞争力。我国目前有机氯产品、高档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对氯碱行业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小,开发力度不够。聚氯乙烯产品通用牌号多,专用树脂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产品少,聚氯乙烯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应用领域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很多在国外已经大量应用的领域尚未完全开拓,导致产品在传统应用领域过度竞争,在新兴应用领域竞争不足,不适应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要求。
2.3效益下降,发展形势严峻
    2015年底,我国烧碱和聚氯乙烯开工率分别为78%和68%。“十二五”后期,开工率虽然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是行业盈利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5年期间氯碱行业全行业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面高达50%以上。“十二五”前半期,上下游行业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入氯碱行业的步伐加大,对原有的行业格局产生较大冲击。“十二五”后半期直至进入“十三五”,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品消费增速下降,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主要产品价格仍将维持在低位震荡,氯碱行业盈利状况不会得到太大改善,企业将面对更加严峻形势。
2.4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国内市场仍旧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和压力,特别是北美页岩气技术和中东廉价油气资源带动了相关氯碱产品的出口。随着中国氯碱产能的释放,出口量不断增加,初级产品海外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由于中国是最大的氯碱产品消费市场,国外公司通过技术封锁和在周边国家设厂,争夺新兴国家和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在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方面形成较大压力。
2.5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在自主创新意识的推动下,行业装备技术水平缓步提升。例如,烧碱生产用离子交换膜已经成功实现国产化,已在10多家企业进行评测和推广应用;未来可能带来技术变革的氧阴极技术和催化氧化制氯技术,同样已取得了一定研发进展。行业在产能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对技术进步的要求日益提高,自行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装置不断得到应用。但与此同时,国内氯碱行业技术创新与国外氯碱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我国氯碱产品市场呈现需求层次低、市场空间大、结构不合理的特征,而技术创新又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过程,使得相当部分氯碱企业以旧技术、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尽可能多地获取短期利益,而且同类比拼,无序竞争,客观上限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相比发达国家的氯碱企业,国内氯碱企业大部分仍是生产型企业,对先进技术和工艺存在普遍存在“拿来主义”思想,我国氯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支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还很不足。
2.6氯碱行业与石化和煤化工行业相结合发展力度差
    国外发达国家均走氯碱行业与石化行业相结合发展大型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装置。尽管我国煤化工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乙烯和丙烯来源多元化,我国由于长期缺乏地方之间、行业之间总体的协调性,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项目发展缓慢。有限乙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聚氯乙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难以实现装置规模的大型化、经营集约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