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诸子的由来

 赫一的书馆 2016-05-23

书籍 | 《中国哲学简史》

领读 |  飞鸿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进入诸子百家了。


在讨论诸子百家之前,我们可以看一下“轴心时代”世界文明的发展状况。


希腊在此时奠定了理性认识的文化基础,“哲学”在这里产生,希腊人开始把世界处于自然规律的支配下,推崇一种绝对理性。


希伯来世界在此时以《旧约》和摩西的故事为背景,用“先知运动”突出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这是贯穿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基础。


印度在此时产生了知识阶层间的一种宗教哲学,中心观念是业报和灵魂转世,视经验世界和世纪人生为“虚幻”。


而中国的先哲在此时表现是温和的,逐渐开始有了一种追求“天道”的共同意识。尽管对“天道”在人间的落脚点有不同的主张。


那么,这种共同的根源,是如何分裂成“诸子百家”的呢?冯友兰先生写到,由司马谈和刘歆最早给出了百家源流的考证,他们同出于周代的“王官之学”。在周代“礼崩乐坏”之际,具有知识的官吏社会地位下降,流落民间,逐渐就把他们的知识传授到民间,成为百家的起源。


从“王官之学”到“诸子百家”,这背后经历的是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或者称之为“社会大转型”。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必然会伴随思想的转变。整体的学问也会随着知识承载者的流动逐渐偏于各种方向。


但是,这样的分裂并不等于西方哲学中的分门别类。亚里士多德把知识进行“分科”,这成为西方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追求知识的模式。


但是中国的诸子百家并不是简单的“分科”,他们本质上都是同属于“王官之学”这个整体,不同的主张去尝试社会的实践,每一学派的知识都是综合性的。


如果我们回顾第一章里介绍的“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可以知道,中国哲学是注重“整体”的,并不推崇西方“分析”式的思维方式。



《庄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中央之帝”为混沌,其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本来相处很好,但是“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报混沌之德,于是就想,人既然有七窍,七窍能视听食息,把混沌凿出七窍岂不是更好?于是日凿一窍,刚好凿到第七日,“中央之帝”混沌就死了。


这个寓言隐含着一种极深刻的道理,整体性的思想,是不能被分裂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诸子百家,即他们都同源于“王官之学”,并且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分门别类。他们仍然是整体性的思想,而对于中国文化上最重要的儒家学派,它的内涵比普通意义上的理解更广阔。这一点可以在我们后面的阅读中慢慢体会。


最后讨论的一点,我们对比轴心时代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在此时的突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既不是希腊式的绝对理性,也不是以色列式的崇拜人格神,也不是印度式的视现实世界为“虚幻”,中国哲学在此时的风格是最温和的。她具有明显的“人间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里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信仰的基因的根源。


如果我们再回忆第二章的内容,就可以想到,这与农耕文明有着强烈的关系。在农耕文明环境下,寻求的是与天道自然的和谐,而不是与天道自然的紧张。一种思想如果具有极端的偏执,都不符合农耕文明温和的秉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所以,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的源头就体现出了强烈的和谐性的特征,人间性的特征。对这个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接下来开始具体的深入到诸子百家的各大学派。


欢迎有兴趣一起共读的书友,加入共读微信群,分享和交流。即刻加以下慈怀共读助手微信号:cihuai201206,共读助手将会你加入慈怀共读群。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点击阅读原文,来慈怀书店看看吧^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