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纸怎么选?

 白水清风 2016-05-23
  净皮宣属于宣纸中比较好的一种。可以归纳在生宣类里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白净,比较适合写小字作品,当然,画画也是很适合的。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02年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
宣纸怎么选?怎么才算好?
书画用的宣纸,起初产于安徽的泾县,经县古属宣州,所以就称之为宣纸。宣纸基本分为两大类:生宣和熟宣。生宣。由于造纸原料的配比的不同,可分为:单宣(最薄)、单夹(较厚)、净皮、棉料、夹宣(两张并一张)和三层夹。生宣具有吸水性能强的特点,是书画用纸的主要材料。生宣要久藏为好,刚生产出来的宣纸过于净白,故有火气逼人之感。久藏的生宣色泽柔和,用墨用色更具韵味。为了能使新的生宣能取得陈纸的效果,可以将纸在风口挂放一段时间,经过这样处理的生宣纸称为“风纸”。熟宣。是配染胶矾的生宣,具有着水后不渗化的特点。如果再加以染色、洒金等工艺,便可以产生繁多的品种。熟宣的主要品种有:素宣、煮砭、玉版、蝉羽、冷金、虎皮等。熟宣不宜久藏,藏久要脱矾,会出现局部渗墨的现象。生宣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区别优劣的重要标准是墨韵的显示度,即所谓“润墨性”的程度。优质的生宣具有“泼墨处,豪放淋漓;浓墨处,发亮鲜艳;淡墨处,层次分明;积墨处,浑厚深沉”的特点。测试墨韵显示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是比较法,将几种不同的生宣着墨后进行比较,测试时用墨不宜过浓,太浓了就难以产生墨色的细微变化。由于造纸纤维的纯净度、浆化度以及皮浆与草浆的配比不同,加上制造技术的高低差异,着墨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凡是优质的生宣经着墨后,墨色渗出的晕圈清楚,涨力均匀。质量差的生宣,墨色渗出后不能清楚地显示晕圈,墨色呆板,或墨汁渗透不匀。不能显示墨色的晕圈的生宣就无墨韵可言,就不能作为书画创作的用纸。 
挑选宣纸? 一、选纸:你应该是个初学者,简单说:薄纸宜画、厚纸宜书;单宣宜画、夹宣宜书。但不绝对,还有个人喜好。 二、特征: 1.棉料:稻草为主,檀树皮为辅,纸性绵软、手感柔润、润墨性强、适用一般绘画和书法,但纸薄,不宜用力过重。 2.特种净皮:以檀树皮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稻草精制而成,纸性坚韧,柔软,宜书宜画,安徽产特种净皮单宣在1979年获国家金质奖。它吃墨均匀、托墨色、下笔见痕。画大写意层次分明、着色鲜亮;画小写意容易控制笔墨;用于书法则墨色鲜亮、经久不退。 3.净皮单宣:仅次于特种净皮,其性质和使用效果与特种净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稻草含量稍高,手感较绵软。 三、选纸:挑选宣纸,应该有一定的纸类常识,一般来讲,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眼看--好纸不一定白,太白说明增白剂太多,不利久藏;纸白但不刺眼,反光柔和;不能有草梗、沙粒、裂口、洞眼、其他附着物。 2.手感--光滑、细腻、厚薄均匀、光滑中又有阻力。 3.抖纸--绵软不脆。如有嘻哩哗啦的响声、手感僵挺,决不是好纸。 4.蘸墨试纸--好纸反应:吃墨快、扩散均匀、墨缘无锯齿状、再点第二次,墨干后层次分明、墨迹清晰、两次墨点中间有细细的白印。


关于书法用的毛笔和宣纸
    (齐玉新  文)   
    一、关于毛笔
    到底写字用什么样的毛笔,很多人一直都在迷茫,包括今天还有人在问我应该用什么毛笔写字好?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这么问:看你想写什么书体?写多大的字了?
    比如,现在写二王一路的小行书,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使用兼毫笔。所谓的兼毫,其实就是羊毫+狼毫(软毫+硬毫),有的是软毫+尼龙丝(这种毛笔现在比较常见,成本低。)这种毛笔弹性适中,好掌握好控制。
    写小行草书,有的人喜欢用硬毫,所谓的硬毫最常见的就是狼毫笔,弹性好,硬度大,使用起来有点跟钢笔的感觉是的,比较顺手,笔好,不容易散。可我个人以为,弹性太好、硬度比较高的毛笔,会导致如下问题:
    一个是转折的时候,容易出现圭角,或者出现折笔造成的死角(这个是字的内部空间问题,也叫内白)。转折,是两个概念,圆的弯叫做----转,硬的弯叫做----折。死角太多的字,显得生硬,而不是有劲儿。字太硬了伤韵,这个大家记住就行了,要展开说的话,估计得写一套丛书。
    一个是线条容易单薄。硬毫笔因为弹性大,所以书写的时候不太容易压下笔去铺开笔毫,所以线条很容易单薄。再者就是,线条因为好控制了,书写会容易理性,没有意外效果,于是线条很容易被书写者习惯成为一样粗,就类似放大了的钢笔字一样。
    当然,每个人对工具的偏爱和控制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上述的说法不是绝对的。在高手手里,就是牙刷,人家也可以写出好字来。
    当代比较有名的书法家,其实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手感选择不同的毛笔,因此也容易表现出来自己的什么个性,这是工具和技术的结合。
    比如,陈忠康喜欢用羊毫写小字,我试验过,难度挺大的,不好控制,可人家水平高,技术好,就玩难度大的,所以他的羊毫笔写出来线条比较温润厚实。
    张旭光喜欢用长锋羊毫写大字草书,羊毫不好控制,所以时有意外效果产生,羊毫长锋毛笔蘸墨多,线条饱满、当出现干笔的时候,线条因为用笔的配合,会显得很复杂也很有意外效果,比如笔锋倒下出来的绞转意味。
    广东有个书法家欧广勇,善用茅龙笔(貌似始终草做的毛笔,前几天在广州见李远东拿着一支新的,没好意思要过来研究一下,颇遗憾!)写隶书,因此他的隶书写得比较苍老、破败的笔意,如枯藤一般。
    八届国展获奖作者考试那次(2003年好像),曾见过方建光用人毫(大家别想歪了,就是小孩的头发做的毛笔),当时他也写小行书。
    孙晓云老师用的啥毛笔一直没见过,有机会窥视一下。
    其实,毛笔就是每个人的习惯,选择对路了,比较适应。在没有成为大名家之前,大家别跟毛比较劲儿,那样会事倍功半的。
    据坊间传说,王羲之用中山兔毫,兔毫就是某个季节兔子脊背上的毛毛,这个我曾经在《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连载)中论述过。所谓兔毫,我觉得就跟现在大家用的兼毫毛笔的性能差不多。
    我平时用鼠须笔,这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兼毫笔我买不到。但是鼠须笔现在也买不到了,据悉那个厂家不做了,改种大棚菜了,生计所迫,唉。。。
    对于毛笔,我觉得好用就行,没有必要追求价格。很多人迷信价格,其实那都是忽悠人的。有的人送过我红木笔杆的毛笔,还有犀牛角的笔杆、象牙的笔杆,其实毛笔这玩意我们用的就是笔头,跟什么笔杆没关系。毛笔也就是一次性的用品,用一段时间就扔掉了,类似内裤,穿破了就别补了,买新的吧。当然如果你买的是名牌,那就另说。
    二、宣纸
     写字的人都知道宣纸。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宣纸的,反正古代貌似没有,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那会儿。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每个书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纸,玩的狠的家里会有专门一个屋子放宣纸,据说宣纸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这样的,新的宣纸有火气,不好用。所谓放的时间长了,就是让宣纸松软一些,类似发酵。
    不过用什么样的宣纸写字好,这个对于书法家来说挺重要的,就跟你买了一台法拉利跑车,到底这车是该在山上跑,还是在农村溜达还是在北京的街上飚一下车,这是有点名堂的。
    这么说吧,宣纸基本分成三大类:
    1、生宣(纸),很洇墨。
    2、熟宣(纸),不洇墨。
    3、半生熟(纸),不太洇墨。
    我曾经见过很多人,临摹兰亭序用生宣,费了牛劲儿也弄不好。为啥?因为兰亭序的字也就硬币大小,生宣很洇墨。为了写好笔画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兑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难写,跟油漆似的拉不开笔;或者加快行笔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实,对于小行草书这类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过这种人地球上罕见)。对于这一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传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几乎没有看过古人的真迹(连博物馆都没进过,整天就对着本黑白的破字帖临摹),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搞书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别人略逊一筹,别不服。
    《兰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纸写的,大家可以这么想,东汉蔡伦造纸,东汉完蛋之后就是三国,三国归了晋,王羲之就是晋朝滴,所以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水平,哪能造的出来宣纸啊?对不对?咱用脚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来。再说了,那时候造宣纸有嘛用啊?又没有中国书协,也没有国展。
连苏东坡、米芾他们大宋朝都没有生宣纸,否则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宋徽宗早就干上大写意水墨画了,还整天画那劳什子工笔花鸟,还得眼睛都花了。
      说到生宣纸,我曾经看过一个理论家的学术文章,说明清时候开始使用生宣纸写书法了,理由是明代后期徐渭他们那帮家伙(书法家+画家)花大写意画就用生宣了。2011年夏天我实在闲的没事,就开始用红星生宣临摹徐渭的大写意,感觉很不对。立马我就请教了国画家,人家告诉我----徐渭那种大写意画根本不能用生宣。当我再见到几十张当代大写意画家吴冠南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的时候,我也发觉----老吴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看来,明代后期开始使用生宣纸写字,是扯淡。难怪女人们都说宁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论家那张破嘴!
    曾经在广东,有个学王铎的人让我看他的作品,我说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纸写王铎。他说,别逗了,王铎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时候王铎用过生宣啊?我们之所以认为王铎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条幅被浓缩成手掌那么大。
    为什么我要说王铎没用过(至少很少用!)呢?咱下回书接着说。。。
    我看过很多王铎手卷真迹,那种材料基本类似牛皮纸(起码是熟纸或者类似现在的传真纸),这一点大家找点全彩色高清字帖,就会发现其中的笔画不是生宣的效果。至于个别涨墨线条,那都是在熟纸上墨堆积渗透的结果,绝不是生宣纸迅速渗化的痕迹。
    有人说,字帖上他的大条幅都是生宣写的,不然咋会有涨墨啊?我还是请大家有机会去看原作乃至高清复制品,这样你就会发现,人家王大爷一般都是写在绢或者绫子上面的,那里是什么生宣纸啊?11月份的时候我在故宫看到一件王铎条幅,就是白绫子上面写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编辑再不注明,你又以为是生宣了。我们可以这么想:王铎很多时候那种丈二条幅,就是一笔一行,或者一笔写好多个字,生宣那么吸墨,他能一下子写那么多字?除非他用失传很久的迅雷手法写的。
    曾经有高手说过一句话很经典----远离生宣!(请宣纸厂饶了我,我绝没有砸你们生意的意思!)
    当然,并不是生宣绝对不能用,在当代,生宣作为书法创作最为重要的书写载体,已经不可逆转的成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当代名家也用生宣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当代书法的创举和巨大开拓。但我的意思是,你要玩古人没用生宣写的那些作品,可你非要用生宣写,这可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也无话好说了。
   元熟纸、毛边纸,这基本属于练习纸,成本和售价都很低廉,因为具有特殊的书写效果,往往被书法家所青睐。
    枸树皮纸,这种宣纸近几年才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这是一种采用陕西、甘肃等地特有枸树皮做成的纸张,有传闻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就是写在这种宣纸上的,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我不敢这么说。但是这种宣纸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纸张的制作工艺和纸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用过一些,感觉这种纸近似半生不熟,书写的时候既能有涨墨,又能见笔(笔画的细节),书写感很不错,去年各类国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对于书写纸张,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你都不知道别人用什么宣纸,怎么能写好字呢?不南辕北辙就阿米头发了。那么,怎么才能追踪当代书法创作的宣纸材料呢?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看国展展览,去展厅,别买本作品集缘木求鱼。
    二是跟中国书法超市或者书画市场网的收藏家们多讨教,因为他们手里有很多当代高手的真迹藏品。
对于书法家而言,对古代墨迹本书法中纸张的研究,是一个经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环节,没有对这个进行研究,我敢说,你的字恐怕永远也写不太好,为社么这样说?咱下回书接着说。。。
    随着书法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国展的拉动,几乎带动了造笔、造纸、造墨、装裱行业乃至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这应该称之为国展经济模式。其实国家发改委应该给予中国书协拉动内需特别奖才是。
    那么,但就宣纸而言,因为二王书风的泛滥,导致大量的书法家开始寻求一种适合写精致笔画和小行草的载体。于是,我们就得以见到很多高手经常用的纸张了----
比如:泥金、泥银宣纸,这种纸大概清代有点,好像明国的时候使用稍微多一些。当代很多书法家却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材质,类似熟纸,不洇墨,而且书写有一点摩擦力,比较好写。只是现在的粗制滥造(当代人的特点),导致很多泥金、泥银宣纸质量不佳,时间长了表面涂层会氧化变黑。而且这种宣纸比较,折叠几次容易断裂。
金卡纸,好像是当代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材质,是装裱在硬纸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种颜色、材质、质地的金卡。国产的金卡貌似没有很好的。
    粉笺纸,这个民国的时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过。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清代和民国的老作品,对联啥的,都有皴裂,感觉纸张很厚,墨色浓黑,基本就是这种纸张,是表面有粉状图层的一种宣纸,和传真热敏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书法家在书写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几下,让粉状物更加密实一些,这样才好写,不然很难着墨。那么,当代高手都用什么渲纸写字呢?咱下回书继续说



 写字的人都知道宣纸。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宣纸的,反正古代貌似没有,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那会儿。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每个书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纸,玩的狠的家里会有专门一个屋子放宣纸...
  写字的人都知道宣纸。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宣纸的,反正古代貌似没有,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那会儿。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每个书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纸,玩的狠的家里会有专门一个屋子放宣纸,据说宣纸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这样的,新的宣纸有火气,不好用。所谓放的时间长了,就是让宣纸松软一些,类似发酵。
  
  不过用什么样的宣纸写字好,这个对于书法家来说挺重要的,就跟你买了一台法拉利跑车,到底这车是该在山上跑,还是在农村溜达还是在北京的街上飚一下车,这是有点名堂的。
  
  这么说吧,宣纸基本分成三大类:
  
  1、生宣(纸),很洇墨。
  
  2、熟宣(纸),不洇墨。
  
  3、半生熟(纸),不太洇墨。
  
  我曾经见过很多人,临摹兰亭序用生宣,费了牛劲儿也弄不好。为啥?因为兰亭序的字也就硬币大小,生宣很洇墨。为了写好笔画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兑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难写,跟油漆似的拉不开笔;或者加快行笔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实,对于小行草书这类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过这种人地球上罕见)。对于这一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传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几乎没有看过古人的真迹(连博物馆都没进过,整天就对着本黑白的破字帖临摹),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搞书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别人略逊一筹,别不服。
  
  《兰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纸写的,大家可以这么想,东汉蔡伦造纸,东汉完蛋之后就是三国,三国归了晋,王羲之就是晋朝滴,所以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水平,哪能造的出来宣纸啊?对不对?咱用脚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来。再说了,那时候造宣纸有嘛用啊?又没有中国书协,也没有国展。
  
  连苏东坡、米芾他们大宋朝都没有生宣纸,否则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宋徽宗早就干上大写意水墨画了,还整天画那劳什子工笔花鸟,还得眼睛都花了。
  
  说到生宣纸,我曾经看过一个理论家的学术文章,说明清时候开始使用生宣纸写书法了,理由是明代后期徐渭他们那帮家伙(书法家+画家)花大写意画就用生宣了。2011年夏天我实在闲的没事,就开始用红星生宣临摹徐渭的大写意,感觉很不对。立马我就请教了国画家,人家告诉我----徐渭那种大写意画根本不能用生宣。当我再见到几十张当代大写意画家吴冠南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的时候,我也发觉----老吴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看来,明代后期开始使用生宣纸写字,是扯淡。难怪女人们都说“宁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论家那张破嘴!”
  
  曾经在广东,有个学王铎的人让我看他的作品,我说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纸写王铎。他说,别逗了,王铎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时候王铎用过生宣啊?我们之所以认为王铎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条幅被浓缩成手掌那么大。
  
  为什么我要说王铎没用过(至少很少用!)呢?
  
  我看过很多王铎手卷真迹,那种材料基本类似牛皮纸(起码是熟纸或者类似现在的传真纸),这一点大家找点全彩色高清字帖,就会发现其中的笔画不是生宣的效果。至于个别涨墨线条,那都是在熟纸上墨堆积渗透的结果,绝不是生宣纸迅速渗化的痕迹。
  
  有人说,字帖上他的大条幅都是生宣写的,不然咋会有涨墨啊?我还是请大家有机会去看原作乃至高清复制品,这样你就会发现,人家王大爷一般都是写在绢或者绫子上面的,那里是什么生宣纸啊?11月份的时候我在故宫看到一件王铎条幅,就是白绫子上面写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编辑再不注明,你又以为是生宣了。我们可以这么想:王铎很多时候那种丈二条幅,就是一笔一行,或者一笔写好多个字,生宣那么吸墨,他能一下子写那么多字?除非他用失传很久的“迅雷”手法写的。
  
  曾经有高手说过一句话很经典----远离生宣!(请宣纸厂饶了我,我绝没有砸你们生意的意思!)
  
  当然,并不是生宣绝对不能用,在当代,生宣作为书法创作最为重要的书写载体,已经不可逆转的成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当代名家也用生宣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当代书法的创举和巨大开拓。但我的意思是,你要玩古人没用生宣写的那些作品,可你非要用生宣写,这可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也无话好说了。
  
  那么,当代高手都用什么渲纸写字呢?
  
  随着书法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国展的拉动,几乎带动了造笔、造纸、造墨、装裱行业乃至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这应该称之为国展经济模式。其实国家发改委应该给予中国书协“拉动内需特别奖”才是。
  
  那么,但就宣纸而言,因为二王书风的泛滥,导致大量的书法家开始寻求一种适合写精致笔画和小行草的载体。于是,我们就得以见到很多高手经常用的纸张了----
  
  比如:泥金、泥银宣纸,这种纸大概清代有点,好像明国的时候使用稍微多一些。当代很多书法家却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材质,类似熟纸,不洇墨,而且书写有一点摩擦力,比较好写。只是现在的粗制滥造(当代人的特点),导致很多泥金、泥银宣纸质量不佳,时间长了表面涂层会氧化变黑。而且这种宣纸比较“脆”,折叠几次容易断裂。
  
  金卡纸,好像是当代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材质,是装裱在硬纸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种颜色、材质、质地的金卡。国产的金卡貌似没有很好的。
  
  粉笺纸,这个民国的时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过。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清代和民国的老作品,对联啥的,都有皴裂,感觉纸张很厚,墨色浓黑,基本就是这种纸张,是表面有“粉状”图层的一种宣纸,和传真热敏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书法家在书写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几下,让粉状物更加密实一些,这样才好写,不然很难着墨。
  
  元熟纸、毛边纸,这基本属于练习纸,成本和售价都很低廉,因为具有特殊的书写效果,往往被书法家所青睐。
  
  枸树皮纸,这种宣纸近几年才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这是一种采用陕西、甘肃等地特有枸树皮做成的纸张,有传闻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就是写在这种宣纸上的,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我不敢这么说。但是这种宣纸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纸张的制作工艺和纸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用过一些,感觉这种纸近似半生不熟,书写的时候既能有涨墨,又能“见笔”(笔画的细节),书写感很不错,去年各类国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有兴趣的请在本论坛搜索“枸树皮”。
  
  对于书写纸张,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你都不知道别人用什么宣纸,怎么能写好字呢?不南辕北辙就阿米头发了。那么,怎么才能追踪当代书法创作的宣纸材料呢?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看国展展览,去展厅,别买本作品集缘木求鱼。
  
  二是跟中国书法超市或者书画市场网的收藏家们多讨教,因为他们手里有很多当代高手的真迹藏品。
  
  对于书法家而言,对古代墨迹本书法中纸张的研究,是一个经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环节,没有对这个进行研究,我敢说,你的字恐怕永远也写不太好,为社么这样说?咱下回书接着说。。。
  
  线条,其实都是动作形成的。所谓的笔法,就是写字的动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样的动作,但纸张不一样了,表现出来的线条形状也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就需要你根据纸张的生熟程度来调整速度。那么说,即使你弄明白了笔法,可是你没有弄明白书写载体,你依然很难做到和古人那样精彩的线条。
  
  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注意了线条、结构、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书写材料(毛笔、宣纸或者还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书写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比如,我要问大家一下,《兰亭序》是写在什么纸张上面的?或许我们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本文中所说的《兰亭序》是指的冯摹本,因为真迹都说在李世民那里呢。古代传世的墨迹中,有很多线索值得我们分析、推理、大胆假设,也只有看到了这些蛛丝马迹,你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信息,也就比别人理解的更深刻,比别人写得更好。
  
  那么我们仅以《兰亭序》为例,分析一下它大概的用纸。
  
  第一,我么要知道冯摹本《兰亭序》是唐朝的一种技术“响拓”,(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的另一个连载《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知道这种技术的人,就会明白,他是蒙在真迹上面双钩的。既然如此,就说明这个纸张很“薄”。
  
  第二,《兰亭序》中的字和笔画没有“飞白”。不要以为这是老冯双钩填墨的就不会有飞白。老冯他们当时在宫里充当的都是人体复印机的工作,他们会竭尽全力保证和真迹靠近。所以,没有飞白,只能说明原作就没有,而有一两个字的个别笔画有飞白痕迹(其实是书写的时候,毛笔笔毫开叉造成的)。这个推断证明,《兰亭序》真迹的纸张是比较细腻的,也只有细腻的纸张,写这么小的字,才不会出现飞白。
  
  第三,《兰亭序》没有涨墨、洇墨的效果,那就说明不是生宣纸。
  
  去年11月份故宫曾经举办过“兰亭特展”,我专门去看了冯摹本的《兰亭序》,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写在什么纸张上面了(当时我是这么想的:第一,唐代人见到了王羲之真迹兰亭序,他们会尽可能用类似的纸张描摹。第二,唐代和东晋的纸张有可能没有大的技术突破,材质差不多。)
  
  当我面对冯摹本《兰亭序》的时候,仔细分辨,觉得纸张很像我们现在的牛皮纸(至于颜色,我觉得有可能是年代久远泛黄的原因),那种纸面的质感、细腻感很像牛皮纸。只是,因为科技水平的原因,没有现在的牛皮纸做的精细,好像现在的新牛皮纸用手摩挲的一段时间,有点表面的亮面被蹭没了的感觉。
  
  后来在另一个展厅里面,又见到了王献之的《东山帖》,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和我说的冯摹本《兰亭序》差不多,所以我推断,唐以前有可能写字大多都采用那种纸。
  
  也有材料证明东晋使用“雁皮宣”的,有关这个资料,有形的还可以搜索我的另一个连载《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里面有一段说明。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蜀素帖》,可是大家真的研究过老米写在什么上面的吗?即便你知道是“蜀素”,可蜀素到底是啥玩意你见过吗?你用过吗?老米用的那个蜀素和我们现在的有什么区别吗?比如材料发生变化了吗?细度一样吗?
  
  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现在的蜀素和老米那个蜀素细度、密度不一样?很简单啊----你找一个高清本的《蜀素帖》,通过放大,数一下它的单位面积内,丝织的根数,然后如法数一下你现在见到的蜀素就知道差别了。或许你觉得这么做意义不大,但这就是研究、学习的方法,只有有这种精神,才会把事情做好。不然,整体稀里糊涂的,怎么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呢?如果那样,连烤白薯的都是书法家!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明朝以前的书法墨迹资料,会发现,作品里面都没有涨墨和飞白,这不仅仅是一个材质的问题,而且这也可以延伸为明以前中国古典书法的一个审美特征。为什么很多人总说我们现在的书法满纸燥气,这里面除了心绪的浮躁之外,是否还有笔墨的浮躁?笔墨的浮躁是否就有大量运用飞白、涨墨、宿墨的因素呢?你这样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小时候,经常见到练习书法的人用报纸,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报纸(新闻纸)书写效果还不错。新闻纸不是很洇墨,或许就有点古代某个时期纸张的效果。后来,书法家们经济条件相对好了,都开始用宣纸(哪怕是毛边纸)练字。我觉得,书法家们不要忽略新闻纸。
  
  信纸,其实就是很熟很熟的纸张,很多人以为这不是写毛笔字的纸张,其中包括复印纸。因为这些纸张很难写,没有书写时候毛笔与纸张摩擦的“涩感”。我觉得,书法家还是要用信纸或者复印纸写写。这么光滑的纸张,对训练笔法的精度非常有好处,一旦你的用笔有毛病,在纸面上就显而易见。有的书法家为了训练笔法的精准性和合理性,甚至在挂历(画报)甚至玻璃上练习书写,至于有什么好处,写过就知道了。
  
  我用过一种宣纸,是辽宁李洋兄介绍的,叫做“煮锤”,我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两个字。这种纸是半生不熟的,很适合书写小行草书,涩感、洇墨程度都很好,便于控制。不过后来买的就不是很好了,是安徽的,整张纸会出现局部洇墨、局部不洇墨,这很讨厌,往往让你写到某个段落的时候,措手不及,一张作品就夭折了。
  
  那么名家都用什么宣纸呢?
  
  单就小字行草书或者楷书而言,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所见过的名家高手他们都用什么纸张----
  
  我手里有一些孙晓云老师的小字行书,有些是洒金瓦当宣纸,有些是水纹宣纸,这些纸张基本上都属于半生熟的宣纸。
  
  我手里有张旭光先生四尺对开的《心经》小字行书,也是水纹宣纸写的。
  
  陈忠康早几年用高丽纸,那种纸稍微厚一些,纹理比较明显,,表面比较粗糙,但似乎不是很洇墨,因为厚一些,渗墨的效果会显得线条很厚实。现在他用生宣写小字,但也不是很生的那种宣纸。他还用过日本的金笺纸(就是比较厚,类似泥金,上面有一层很薄的丝绒)。也用过绢。
  
  陈海良的小行草书基本用生宣,因为他的行笔速度比较快、线条比较细,所以是否洇墨对他影响不大。他也用过水纹宣纸写小字。大字有时候用宣纸,有时候用托过的绢。
  
  管俊的小楷基本用托过的绢。不过我见过他用酒店的信纸写的册页。
  
  朱勇方用小楷写过新闻纸。一鸟兄也爱用陈年新闻纸写小楷。
  
  张志庆爱用粉笺写小行草书。
  
  有些书法家这两年开始使用枸树皮纸写小行草书,洇墨有效果,也能控制不洇墨。
  
  还有很多书法家喜欢用绢写小字。
  
  并不是说生宣纸不能写小字,而是相对熟一些的宣纸更适合写小字,好把握也见笔,这是目前书法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书写的纸张,我是这么认为的----不要拘泥于一定是宣纸,或者一定是生宣。这都是当代人的想法!什么纸张好用、好写、好看就用什么,别老想着万一你的毛笔字传世了,纸张会不会影响传世是否久远,这种事儿发生的可能性比蚊子吃大象还渺茫。
  
  书法家也学会分析古人的材料,不断搜寻更好的书写材料,让你的作品写得更好看,争取多卖点钱就行了,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点喜闻乐见的毛笔字作品,这就够了,你对社会和你家人的贡献已经不小了。
  
  传统总是好的,传统也总是经典的。比如民国乃至到建国后六七十年代,曾经在文人之间比较流行的“宣纸信笺”和各种“彩笺”,书写成小品和各种组合的书法作品,相当雅致,文人气十足。比如著名的朵云轩、荣宝斋以及四川等地坊间制作精良的信笺,这些年被名家和有身份的书法家写成小品,非常值得把玩玩味。于是,中国书法超市也陆续有人出售,民间有志之士也纷纷出重金收藏那些有价值的信笺,其中不乏珍品、孤品。在这方面,学问也蛮大,其中涉及版本、故事、典故、制作方法等。我就认识以为此中行家高手----中国书法家论坛和中国书法超市的总版主:止堂夫子。
  
  他还是青年才俊中不可多得的金石爱好者,擅长碑帖拓本鉴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书法的形式的问题深有研究。大家对此有兴趣的,不妨去中国书法超市找止堂请教一二,如没有收获,你骂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