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沙燕今难觅

 interest281 2016-05-24

“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

 

  北京风筝协会副会长冷世祥最喜欢沙燕,他说沙燕跟一般风筝不一样,不写实,而是将燕子拟人化了。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闪回】

风筝节上短暂亮相

在4月举行的北京国际风筝节上,来自全国多个地区和全球多个国家的风筝爱好者欢聚一堂,其中北京代表队展示的风筝中就有沙燕。

风筝节首日,北京队的石师傅拿出一只半人多高的沙燕,画着好几只大红蝙蝠,“你看这嘴其实也是个小蝠,倒着的,上边是小燕儿的眼睛,意思是福到眼前”。最特别的是这只沙燕背着锣鼓,放飞后风吹动风斗带动这套装备,就能发出当啷当啷的声音,这在平时可不常见,要是放飞了一定引人注目。然而沙燕拿到广场上试了几次都没能高高地飞起来,石师傅说是由于风太小了,“它背着锣鼓,重量在这儿呢”。石师傅拨动着锣鼓前的竹条,当啷当啷的声音有点像京剧开场,“光这锣鼓就做了八天,这锣买的时候二两半,削到一两五,都是纯手工的啊”。造型各异的风筝飞在空中,沙燕却只能在室内展览里被欣赏。

【寻访】

四九城里难得一见

北京放风筝的好去处不少,一是护城河沿岸,二是允许放风筝的公园,三就是展览馆、中华世纪坛、永定门城楼这几处广场。记者走了几个地方,大大小小的风筝见了不少,三角风筝最多,也有各种卡通造型风筝,但老北京常见的沙燕却成了稀罕物。

当记者走到二环边上的滨河公园桥头上,终于见到一位老人的三轮车后面挂着一只沙燕,黑色底儿,图案是一只蟾蜍和四只红色蝙蝠,虽然颜色已不再鲜亮,但依旧格外显眼。风筝的主人说他这只“燕儿”有十多年了,当年买了五只,放丢了几个,剩下的这个也不经常放了。见记者对沙燕感兴趣,老人特意摘了下来,绑上线放了起来。只见老人把沙燕从桥上垂下去不断放线,眼看就要碰到水面了,一抬手一收线,沙燕乘着风就起来了。老人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好像很随意,没什么章法,“你得逗它,慢慢就飞上去了”。原来这就是放沙燕的技巧。当天风不大,沙燕飞得并不好,没一会儿老人就把它收了回来,边收边说着,“如今放沙燕的人是少咯”。

曹氏风筝幸有传人

年近95岁高龄的孔祥泽老人,是曹氏风筝的传承人。从抄录《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他的一生都与风筝密不可分。

作为北京风筝的主要代表,曹氏风筝源于一部署名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发现和抄录。上世纪40年代,孔老在北平国立艺专就读,师从日本教师高见嘉十。一天高见的朋友金田先生拿来一本古书请其帮忙鉴定,书名为《废艺斋集稿》,共八卷。“高见老师请来几人一同看书,在序中看到‘曹子雪芹’四个字。一听这书有价值,金田把书收了起来,后来在高见老师的劝说下,他才同意让我们抄录。”

孔老负责抄录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里面就是有关风筝的制作方法。自打抄录后,孔老就潜心研究起曹雪芹的风筝图谱和歌诀,费尽心血复制还原曹氏风筝。孔老说沙燕就是曹雪芹所创,将南方的小燕子风筝由软翅加工改造成适应北方烈风的硬翅,并结合了北方原有的拍子类风筝,图案由原来的写实变成了写意。“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雏燕喻孩童……”沙燕是一个系列,象征着南迁北徙的循环。”

如今孔老年事已高,眼睛有些花了,但说起绘制沙燕的歌诀来,孔老仍不假思索十分熟练。但孔老笑着说自己“淡出了”,剩下的都交给后人去做吧。孔老的儿子孔令民、孙子孔炳彰都是曹氏风筝的传承人。说起沙燕越来越少,孔老痛心疾首:“环境变了,有些不适合放风筝了。普通的沙燕没人做,贵的买了谁舍得放呢?”

【调查】

市场里面难以买到

放沙燕的少了,卖沙燕的也少了,走了几个小商品市场,记者看到的多是三角风筝,问起哪有沙燕,有些人很茫然,有些人从角落里拿出一只和记忆里不太一样的沙燕,说是改良过的。几经打听,最终在十里河市场找到了沙燕,这里一只巨大的三角风筝一二十块钱,而正常大小的沙燕则要三十块钱左右,再小的沙燕反而更贵,还不是每家都有。一家摊主说沙燕成本高,还不好放飞,“现在来买沙燕的人很少,都是老北京人”。

市场里的沙燕算是半手工制作的,手扎骨架,画是印刷的,人们管这个叫“行活”。问起哪里还有卖纯手工制作的沙燕,多个店主都摇摇头说可能没了,“就算有的话没几百块钱你也买不到”。

手工沙燕恐将断档

位于地安门大街的三石斋风筝店,大概是北京风筝店里地理位置最繁华的一家了。“自己设计,自己做,自己卖,有一定的生产力,北京几乎就我这一家了。”说话的是三石斋当家人,不到40岁的刘宾,“北京像我这岁数做风筝的就没几个,只有我以这个为业。还有些玩风筝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他们做的风筝不用于出售,风筝生产这块儿已经断了”。

三石斋店里的沙燕不少,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半印半绘的行活,三百块钱左右,一类是专业纯手工风筝,价格上千上万。纯手工沙燕,如不需特殊设计,从绘图到完成约一个月,而一些特别定制的,可能要用半年到一年,“就这骨架,哪该厚哪该薄,哪需要过火,讲究多了”。刘宾感慨说一只沙燕远不是五根竹条一个画面这么简单,沙燕的底蕴非常深厚,学习制作要花功夫,而且不赚钱,现在很难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眼看就要断档了。如今三石斋里除了刘宾,只剩两位工人,“他们都年过半百了,是我爷爷的徒弟,哪天他们不干了,就只剩我一个人喽。我要是不做了,北京就真难买到手工沙燕了。”

虽已立夏,但北京依旧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沙燕,北京风筝的代表,“大”字形状、剪刀尾巴格外传神。您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吗?它的造型创意就来自沙燕风筝。

老北京有句俗语叫“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锅底”,有人说这老话儿指的就是哈氏风筝和金氏风筝。但可惜的是,如今北京天空中,沙燕却几乎没了踪影。

【思考】

“老实”沙燕盼普及

京城的沙燕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北京风筝协会副会长冷世祥分析说,如今人们对风筝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像现在流行的盘鹰、复线风筝都是让风筝在空中动起来,或是风筝滑雪等运动,追求惊险刺激。沙燕的艺术性高,但放飞时需要稳定,偏静态,“比较老实”。冷世祥觉得这可能就是“少数人的艺术”。纵观沙燕乃至风筝的发展,起起落落的也比较正常,也许之后哪个契机使得沙燕一下就火了起来也说不定。好在如今传承发展的途径比以前丰富了,不少人出书、绘制画谱,沙燕不至于绝迹,“但就是想学的人少了,怎么普及,这值得琢磨”。

东城民间艺术家协会风筝委员会主任胡铁庄则坦言沙燕普及有些困难,手工制作注定不能批量生产,但问起沙燕会不会消失,胡铁庄很坚定,“这个不用发愁,一方面有国家支持,另一方面喜欢民间艺术的手工艺者肯定会一代比一代强,不会失传,会越来越好,毋庸置疑。”

北京晨报96101现场新闻记者 贾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