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
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至今唐诗流传下来的闺怨诗,佳作极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就是唐以后的宋元明清,也再也没有出现如此高质量的闺怨诗。
所谓“闺怨诗”主要是指描写古代妇女愁情怨思的诗歌,表现各类女子由于各种因素与丈夫或恋人分离而产生的怨恨之意或相思之苦,剖析她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或悲悼、或怨愤、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闺怨诗可以细分为:宦妇怨诗、商妇怨诗、征妇怨诗与宫妇怨诗。
一、宦妇怨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官而轻商的国度。“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更为那些出生贫寒的庶族指明了一盏明灯,让他们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到了科举时候,举天下不知有多少文人贤士,抛妻弃子奔赴京城,就为了实现光宗耀祖闻名天下的美梦;同样,举天下不知有多少闺中少妇,为了渺茫的夫贵妻荣凤冠霞帔的梦幻,而在闺中苦苦等待丈夫的一举成名。
所谓的“宦妇怨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而生出怨恨之情;或是写那些闺中少妇尤其是贵族少妇因丈夫为官而不得不做那些繁琐的朝政大事,很少能有时间陪自己,使得自己虽有青春红颜却只能空对明镜宝奁暗暗消退的哀伤。
王昌龄有一首名为《闺怨》的诗,写的就是前一种情况:“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位春日里打扮得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也是赞同丈夫上京赶考,并希望丈夫高中觅得封侯,好让自己凤冠霞帔,在人前人后光彩异常的。然而,在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原应该是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美貌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现在却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默默观看,孤单而忧愁。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起一缕缕对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可算是闺怨诗中的极品。
(二)宫妇怨诗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需求,以至高无上的特权霸占了数以万计的年轻美貌女子。这些女子,有些虽是豪门千金大家闺秀,但更多的却是从民间抢来的美女。大批大批的女子从全国各地被挑选出来,被迫远离她们可爱的亲人,送入陌生的遥远皇宫,被高墙深院锁着。除非是特殊的原因,才可以被放出宫;否则就要呆一辈子,老死在寂寞冷清的宫中。
“宫妇怨诗”的产生,直接与统治王朝的这种后宫制度有关。它主要是写宫中女子思念亲人,无法与亲人相聚,对自己的自由被禁锢,只能老死宫中所产生的怨恨;或是写因君王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或自己年老色衰而遭受冷落、被打入深宫,饱受深宫的寂寞和心灵的煎熬所产生的怨恨。
张祜的《宫词》一诗,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的辛酸:“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首诗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的路途遥远和时间的久长,使人能深深感觉到她被幽禁深宫,苦熬时日,思念故乡与家人的那种苦楚。杜牧的“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也因此而发。
(三)征妇怨诗
中国社会动乱的时期较多,因此,总有大量将士被征去戍守边疆。那些将士的妻子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折磨格外的沉重。
“征妇怨诗”,也因此而产生。它主要是写征妇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对战争的憎恶之情的。
李白的一首诗《子夜吴歌》,对征妇关心戍守边疆的丈夫的冷暖,有相关的描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到处是一片银白。这原应是家家户户团聚与赏月的好时候,却到处响起了捣衣声。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妇女们在为戍守边关的丈夫赶制冬衣。千针万线织就的棉衣,不仅融入了妇女们对远方征人关怀和体贴,更融入她们对丈夫的不尽缱绻相思之情.
但大多思念征夫的妇女,最终没有等来丈夫归家团聚的音讯,反等来了痛心的结果。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更悲惨的是,将士的妻儿们,从此成了孤儿寡妇,失去依靠,生活十分艰难。张籍的一首《征妇怨》,就描述了这样一幅惨景:“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陈陶的《陇西行》一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极其沉痛的笔墨,描绘战争的残酷:“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四)商妇怨诗
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总有出外经商的人,或是为了养活妻儿,或是为了追逐巨大的利润。那些商人长年离乡在外,行踪不定。更有甚者,数年杳无音信,连家都没回过。而作为他们的妻子,那些少妇们却独守空房,寂寞孤独。
面对如此的情况,商人们的妻子难免会生出怨恨之情,“商妇怨诗”也因此而产生。它主要是写商人妻子对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与怨恨之情的。
唐代刘采春写的《罗贡曲》之一,就是一首典型的商妇怨诗:“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这首诗通过写商妇对“秦淮水”和“江上船”的怨恨,刻画出了一个天天伫立在江边,望穿秋水,盼望在外经商的丈夫归来的形象。
而刘得仁的一首《贾妇怨》,更突出地表达商妇对在外经商,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怨恨之情:“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一个青春大好年华的商妇,久候夫婿而夫婿不还,独守空房,红颜逐渐消退,黑发欲白;悔恨丈夫整天外出逐利,而不看重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啊!
然而,商妇虽恨天地恨流水,恨船恨丈夫,但一旦得知丈夫归来,就喜悦不禁。李白的《长干行》就表达了这样的喜悦:“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为了早日见到久别的夫婿,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商妇竟然从自己的居处的跑到离家很远的长风沙迎接丈夫。这样的真情,岂能不感动人!
总而言之,闺怨诗呈现的是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注重对心理的细腻描写,言浅而意深,有深婉悠长、含蓄无尽的韵味。但从根本上说,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悲剧,特别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