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苏轼67: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江山携手 2016-05-24

读苏轼67: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序)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轼接到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的诏命。四月一日离黄州,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示告别。

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归去归去,哪里是我落脚之地。我的家岷峨,远在万里。百年人生过半,来日所剩无几。闲居黄州四年,我的孩童们学会吴歌楚语。山中老友,猪鸡酒宴款待,要我留下常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可爱性格——对此去,又能说什么?人生为何,东奔西走,来往如穿梭。待到汝州,我要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堂前细柳亲手栽种,务必照顾好,莫剪柔枝细柯。告诉江南父老,时不时的把我的蓑衣晾晒。有一天我将回到这里,与你们泛舟垂钓,戏水弄波。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作者在词中是以此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来往如梭”,用以形容当下之人,似乎更为妥帖。不信,你看那马路上,开小车的,骑摩托的,哪一个不是匆匆忙忙的;你看那大街上,挤公汽的,快步行的,哪一处不是熙熙攘攘的;尤其是到了节假日,看那车站的,人头攒动,人流如织,回乡的,谋生的,旅游的,比比皆是。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司马迁其实早在《史记》中就给了我们答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利”字,竟然有如此的魔力!

名利本无过,庸人自扰之。

你我还是要学学东坡先生: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无论有多少忙碌的理由,都要让自己更加淡定一些,更有情趣一些,找些理由,看看春花,赏赏秋月,沐沐夏风,踏踏冬雪,或者窝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络,也要让自己休息更充分一些。

人生并非全为劳累而来,劳逸结合,和谐共处,才符合当代生存理念。

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