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坡之东 [原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茂盛的样子。 2,远芳:草香弥漫的意思。 3,晴翠:阳光下的绿色,意为分外翠绿。 4,王孙:典出<<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处借指行 者。 5,萋萋:葱郁茂盛的样子。 〖赏析〗 此诗作于787年,是诗人17岁时的应考之作。所谓“赋得”是科场考 试所出的题目的意思。这种赋得体要求极严,向少佳作。而白居易此诗却 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草与别情的关系最早可能出自屈原的《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 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尽管如此,题目“古原草送别”要求将古原草 之景与送别之情联系起来,也是不易的,而要写出新意,恐怕就更难。 首句“离离原上草”写春草之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既明写草之生 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生动地刻划 了春草不畏强暴,在烈火中再生的壮烈形象,具有一种典型意义。这一形 喻离别之情的剪不断、理还乱。但经过读者的再创作,诗人偶得的佳句已 经从此诗中独立出来,变成了一种斗争性格的象征,一种人生精神的格言, 一种理想境界的代称。这种游离现象实际上就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形象大 于思想的现象。 五六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对三四两句的补充描写,是对春 风吹又生的草原景象的具体描绘,从中能够看出诗人独到的练字功夫。特 别是“远芳”和“晴翠”两词,看似平易,却不寻常。它让我们从嗅觉和 视觉两个方面感受了草原春天的气息,既闻到春草的清香,又看到了春草 在阳光下独具的分外耀眼的绿色。就全句而言,它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 常开阔的视角,让我们纵目远眺,神游八极。 最后一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正面点题。离人的别情好似无边的 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全诗用六句描写送别的环境,仅用末二句交待人物和事由,显得深沉简括, 白居易的这首诗对仗精工,用语流畅,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而意境又极为 空灵浑成,深合赋得体的要求,堪为绝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