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通释之“为无为”章

 願隨身 2016-05-25


帛书《老子》通释之“为无为”章

 

“为无为”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这一章与下一章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一致,都是在讲侯王应当从细小的问题入手化解矛盾,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所以本来拟将此两章合解。但在注解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还是分开来解更合适一些。这一章是从侯王对待外在问题所应遵循的原则的角度来进行的论述。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这两句是这一部分内容的开篇部分,但是对这两句的理解却颇多歧义,甚至有认为此处有错简、衍文的,所以对此要做一些重点的分析。
对于“为无为”等三句,大多数注家都秉承“按照老子的无为的方式去作为”的思路,这与《老子》全书的总体思想基本一致。但是放在此章中却与下文脱节,文义上没有衔接。
沈善增先生对此提出异议,沈先生从“味无未”入手,认为:“查《说文》,完整的表述为:“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叶。”“无未”即可作菜的嫩叶尚未生出,译作白话,可意解为“尚未滋盛”。味作动词解时,有研究、体会之意。”。进而解到““为无为”、“事无事”与“味无未”同构,“无为”之“为”可解作“变成”义,《广雅释诂三》“为,成也。”;作为动词的“事”,可作“治理”解。“无事”之“事”可作“变故”解。”沈先生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句解为“努力营建初创之业,治理尚未发生之变,研究尚未滋盛之事。”

沈先生的分析,尤其是对于帛书与世传本“未”与“味”的区别的关注,我认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下文的论说重点都是放在“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这种具体的为政基本原则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开篇部分应当是这种为政基本原则的提纲挈领的概括论述。按此思路,“为无为”三句应当理解为“为之于无为,事之于无事,味之于无未。”。其中,“无为”之“为”当如《广雅》中“成也”之义,而非沈先生引申的“变成”,所以“为无为”是“将敌人扼杀在摇篮里”的意思。其余字义,我认为沈先生的理解是到位的。此处还想补充一点我个人的推测:由于我现在所能看到的是《帛书》的释文,我怀疑在《帛书》中此处做“無为”,关于“无”与“無”的区别,我在以前的注释中曾详细论述,不再赘述。若果真如此,则将“無为”等同于“无为”将是完全错误的。退一步说,即便《帛书》中此处亦是“无为”,当我们对“无”取其在《老子》中所定义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所表达的“始”的概念时,亦能得出与“無为”相近、相通的解释,都可以理解为事物尚未开始或刚刚萌芽。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对此句各注家可谓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但放的多为残花败柳。有以为中间脱字的;有将其中文字移至其他章节的;有解释的莫名其妙的。其中原因一是没有理清老子此处的论说逻辑与行文节奏;一是没有在“君人南面之术”的大前提下来理解。本部分全文都是在讲侯王应当从细小的问题入手化解矛盾,所以“大小”就是“看大小事”,就是重视出现的小问题,把它当作大问题来对待,其中“大”为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同样“多少”是指对待个别、局部出现的问题“少”要放在普遍的、全局的角度来重视。对于这些“小”、“少”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就是“报怨以德”,此处的“怨”作“不满”解比较贴切。诸多注家之所以认为“报怨以德”疑为错简、衍文,很显然是将此作为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而未能结合上下文。

此段可通译为:

处理尚未成势之事,治理尚未发生之变,研究尚未滋盛之事。重视出现的小问题,把它当作大问题来对待,对待个别、局部出现的问题要放在普遍的、全局的角度来重视。对于民众的意见和不满,要及时通过“德政”来处理、化解。

(这与我国中医的传统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有了上述的总体原则之后,老子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本部分是从“为”的角度,也就是具体实施层面来论述“圣人终不为大”。此部分唯一需要分析的就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句。很多注家都译作圣人不自以为大,也就是不自大。我以为这是盲目拔高到道德层面。从上文,我们应当能够很自然地看到,天下的难事、大事都是开始于容易的事和小事,那么,侯王如果能够防微杜渐从这些刚开始的容易的事和小事入手,则无需做什么大事、难事,这些大事、难事就已经做成了。

此段可通译为:

谋难事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从细微处入手。所有难事都是由易事发展的,所有大事都是由细微处的小事发展而来的。所以圣人不从大事着手(关注于刚萌芽的易事、小事),因此反而能够完成大事。

 

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此处,老子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思想认识的角度继续展开他的论述,就是要求圣人(侯王)要在认识上多想想困难,防患于未然。

此句之“犹”一解作“总是”,取其“依然”,“还”的引申义;一解作“踟躇疑惧”均可。

此段可通译为:

轻易许诺的人(由于对困难的估计不足而未必能履行诺言)必定丧失信用,看似容易必定有很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是对困难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到了真正做的时候)反而能够没有困难。

 

此章可通释为:
处理尚未成势之事,治理尚未发生之变,研究尚未滋盛之事。重视出现的小问题,把它当作大问题来对待,对待个别、局部出现的问题要放在普遍的、全局的角度来重视。对于民众的意见和不满,要及时通过“德政”来处理、化解。

谋难事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从细微处入手。所有难事都是由易事发展的,所有大事都是由细微处的小事发展而来的。所以圣人不从大事着手(关注于刚萌芽的易事、小事),因此反而能够完成大事。

轻易许诺的人(由于对困难的估计不足而未必能履行诺言)必定丧失信用,看似容易必定有很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是对困难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到了真正做的时候)反而能够没有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