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古为我 —高庆春

 夕夕罗7709 2016-05-26



高 庆 春 专 场进  入



高庆春: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结业于国家画院首届沈鹏书法精英班。多次受聘担任全国书法展赛评委。


十年磨一剑

伴随着今冬北京第一场瑞雪的降临,我的书法集所有143件作品最终敲定了。早在两年前就有将近年书作结集出版的想法,或许感觉还不够成熟,加之冗务缠身,直至今年年初才痛下决心要做这件事。自2006年北漂京城闯荡至今已10年,自己也已近知天命之年。10年来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自不必说,而痴心于书法篆刻艺术的初衷未曾改变。这期间积累的作品不算少,虽然未见得如何,但至少记录了我创作、思考乃至徘徊点点滴滴的过程,因此将节点定在这10年间。2015年成为最忙碌的一年,从春、到夏、到深秋,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全力以赴地投入创作,从这大量的书写中筛选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也可称之为阶段性成果或者叫自选集吧!

如果把十年划为一个时间段,那么有必要梳理一下我这十年的创作思路和过程。自以为是总结既往、厘清思路,放平心态、坚定方向,开阔眼界、多方求索,以笔墨呈现真实的自我,在原有的基澱上丰富完善、稳步前行。换言之,这十年是抛弃获奖、入选的羁绊、心无旁骛地追求心中的艺术高峰,在积累的过程中求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提升自我;按艺术规律行事,做足融会贯通的功夫,力求开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来。

这些年主攻篆书的大方向没有改变,涉猎的重点是金文和简帛这两块。我在《毛公鼎》、《散氏盘》、《墙盘》等经典的金文里又花费很多时间去临摹和研究,当然也兼顾一些不知名的铭文。应该说结构、造形、用笔的力感,是从金文里面学来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简帛书,包括楚简和汉简,用心研究和临习了《包山楚简》《子弹库帛书》《五十二病方》等。简帛书的字形恣肆率意、用笔灵动自然,但线条较弱、飘、薄,需要去粗取精、有所取舍。

书写技法绝不可忽视。篆书的笔法是解开篆书谜团的一把金钥匙。那些传统的大篆,字形呈收缩的状态,用笔也以短促、中锋为主,厚重有馀而灵动不足。写篆书不是“画”字,“写”与“画”一字之差,却有高下之别、雅俗之分。我认为书写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毛笔自然而有节奏的律动,来展现线之魅力,实现艺术创造。这一创造的过程就是要达到写篆书也让人感觉轻松愉悦、看着不累。这线里面、形里面体现的是生动鲜活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流畅自然的一种状态,使之既有“古意”、也有“己意”,这难度很大。我写字有时比较快,其实写得“快”与“慢”不是问题,关键是艺术效果是否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写篆书离不开古文字这个根本。甲午夏拜观“匡时”春拍预展上来楚生先生《说文要字》篆字手卷,据说是来先生耗时11年之久整理出的篆书疑难字、异体字,观罢感慨不已。篆书规律是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和遵守的,前辈的造诣我辈难以企及,但守住规矩、守住底线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写篆书绝非一成不变,也需要适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沈鹏先生借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理解“想象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书法创作规律把握基础上自我认识的升华和能动性的发挥、化古为我的个性化创作。关于想象力,我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多,思想不解放、手脚放不开。东瀛当代名家的实践,特别是在篆书方面借鉴中国资源而变化出新的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按书法艺术的规律行事,先和古人“合”,再和古人“离”。这个“离”不是抛开,而是吸收有益的那部分精华为我所用,再加进我们的消化理解,包括时代的风尚、个人的阅历、涵养和识见。字法的生动、笔法的灵活、章法的新意都需要赋予个人的颖悟和想象。这个过程不可强求,需要顺势而为,靠的是时间和阅历的累积发酵。我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有了这样那样的想法,顺乎自然地走到今天。即是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又在个性中传递共性;在“古”与“新”、“古”于“我”之间寻觅新的支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古人总结的“书如其人”是多么的准确到位。到了中年对此有了更多思考,书法作品无疑是我们个人的修为的外在反映。这些年来,我在作品中关注到“书”与“人”的内在协调性、“思”与“迹”的多样性、“形”与“神”的丰富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书写和笔墨,不断追求和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境界。随着创作实践和思考的深入,我的一些想法也会与作品暗合,偶或产生了契合的成分。我写篆书也搞篆刻,篆书文字与印篆文字就有内在的协调性,在无意中达到这种和谐。推及篆书与行草书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这个追求的过程曼妙而又赋有诱惑力。

本集篆书作品涉猎大篆、简帛、小篆、汉篆等,不同形制、字形大的小的、线条粗细一应俱全,总体上还算丰富多样。章草及小行草是我所倾注精力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除了取法汉代章草经典之外,还关注了沈曾植、王世镗、王蘧常、郑诵先等大家墨迹,用心将大篆的古厚、力度渗透到章草中,长篇小字等章草创作颇为用心。此外,亦尝试汉简大字亮相,力求将篆籀的基因在更广的范围辐射拓展开来。书写内容选取我所喜爱的历代经典诗文,以期达到“文质兼美”之效。特地选录高姓大文豪高适、高启、高明等人的诗句,书录这些前辈的作品恍若有心灵感应、腕下神助,绝非一般性的抄录。张海先生曾提出过“一厘米”理论,大意说,不必期望超过前人很多,只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超出一点点,也就很难得了。我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但愿我这十年能有“一厘米”的微小进步。本集所收的这批作品是不是属于“我”的,能不能被认可,尚待读者诸君的批评和检阅。

“平常心最好,从容不畏艰”。50岁是人生与艺术的一个分水岭,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茫然。不过路还得走、字还要写,顺乎天命吧!谨以此集祭慰在此十年内离我而去的先父先母在天之灵!在此,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领导、师长、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向为本集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表示真诚感谢! 



拍品


李商隐诗一首     39*20cm    2016年

局部↓


《黄山谷诗》  41*29cm    2016年

局部↓


刘方平 《采莲曲》    33*24cm   2015年

局部↓


柳宗元《江雪》  34*33.5cm    2015年

局部↓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页面




欢迎点击图片进入拍场


◆  ◆  ◆  ◆  ◆  




乙未全年写了近30首诗作,其中《五十既望》或许能表达我当下的心境:

渐近悟堂知命年,回眸半世似风烟。

遥迢鹤岭青春路,潋滟松花赤县天。

古篆澄怀池尽墨,银刀娱性石堪言。

人生况味浑如许,莫问春秋意自闲。

 

                            高庆春

                                   2015.11.26

                                   于京华嘉泰轩


个人成就:

1993年获全国首届正书大展最高奖,

1995年在黑龙江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8年获中国文联首届兰亭奖优秀奖,

2011年在北京举办高庆春书法工作室首届师生作品展,

2013年入选首届中国书法“三名工程”大展,

2014年在北京举办高庆春书法新作展。

著有《高庆春书法集》《当代书法大典·高庆春》

《高庆春篆书三字经》《高庆春篆书兰亭序》

《高庆春篆刻选》《当代篆刻九家·高庆春》《高庆春篆刻新作集》等。

作品被中南海、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印学博物馆等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