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走了,有些人又开始扣帽子了

 昵称nNk4T 2016-05-26


 

有感于“以大义责人”

刘二哥


杨绛先生辞世,举国上下以手机刷屏的方式表达哀悼寄托哀思。然而,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的安详辞世,以及随后所引发的哀悼热潮,却令有些惯于“冷眼看世界”的朋友坐不住了,于是匠心独运地编织了帽子,准备送给刚刚辞世的老人家,一面继续自己的标新立异,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指控是,认为杨绛先生和她的夫君钱钟书先生缺乏政治担当,过于沉默或者曲笔行文,在黑暗的年月里没有发出响亮的批评的声音,因此算不得够格的大知识分子云云。


这顶帽子够大,指控也似乎很严厉,貌似也非常符合一部分朋友的口味。然而我总觉得哪里似乎有点不对劲。问题的关键似乎不是什么“在时代的黑暗面前,知识分子当何以自处”,而毋宁应是:钱杨有没有权利保持某种程度的沉默,“保持沉默”本身是否就一定构成某种意义上的“罪过”呢?


 

我以为不然。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好友台子的观点:欲以大义责人,可以责备他说了什么,却不该责备他不说什么。我们都身处某种历史气候之下,被时代潮流所裹挟,面对时代的丑恶,作为个人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感,甚至最勇猛的斗士也会痛感深刻。亦因此,我们或许不能轻巧地以后来者的立场,“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指控钱杨的没有担当或者“不大声批评”。


如吴薇女士所言,在那些黑暗的岁月里,“与钱钟书、杨绛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们,在若干次政治运动中,多少人经历了人性的洗礼,政治的压力与生存条件的窘迫……自污成为常态,害人也未必获得惩罚……知识分子能够不自污、不说违心话,不为自保而站队和表忠心,保持有尊严的私人生活,就已然是在抵抗宏大政治。再仍然有些能留下来的思想和作品,也很不容易。杨绛先生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对于后来者而言,以大义责人自然是很方便的,但似乎缺了那么点同理心。的确,时代的黑暗需要大声说话的人去铁肩担道义,但要求所有的人都采取这样一种激烈的姿态就有点不近人情了。更而况,知识分子的担当并不全都表现在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切上,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切也并不只有大声批评这样一种路径和一种形式。在黑暗的年代,不做帮凶和无聊的看客,坚守知识分子的本色和本然,做学术的探讨和思想的耕耘,为后世留下一点学术的薪火和文化文明的种子,这样一种纯静自持的姿态,并不应该被苛责。


杨绛先生已然作古,“我们仨”亦终于在天堂得以团聚。作为后来者,表达一点哀悼和哀思的心绪很正常,这并不必然就是某些人所想当然的跟风或赶时髦。批评是好的,但批评的姿态还是不要太刻意和苛责才好。二哥我平素批评得够多吧,但我自问还没有堕落到“为批评而批评”的地步。


 

那些在杨绛先生寂寞的身后忙着扣帽子的朋友,请你们高抬贵手吧。让饱经沧桑的她和他们安静地离开这污浊的世界,也是一种慈悲。苟且余生的我们,倒是可以常常扪心自问,面对社会的丑恶和时代的黑暗,我们自己,能够做什么,又做了什么。但这,已经与杨绛先生无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