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线”并进,情理交融

 高占国 2016-05-27


 

        音、形、义的完美结合,让汉字成为有情可感、有理可析的文字。汉字有“情”,是因为汉字随着人类的智识而产生与发展,是人类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产物,汉字的构形和构义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体现着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汉字有“理”,即字理,它按照“六书”的逻辑规律构形,笔画与部件的组合均有理可析。

        基于汉字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识字教学应以感知觉为先导,带领学生探寻识字线索,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识记、正确使用。这里的“识字线索”包括情感线和逻辑线。探寻“情感线”,即挖掘汉字形义之中的文化内涵,在识记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中,触摸汉字的温度,接受文化的浸濡;探寻“逻辑线”,即紧密结合汉字的构字理据,关注汉字的构形规律和联想线索,科学、有趣地分析汉字。

        一、教学独体字:再现构字情境,打牢识字基础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而且具有泛灵的心理,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儿童不能区别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是自己的同类,赋万物以生命”。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当然不会刻意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却会赋予点、横、竖、撇、捺等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构字偏旁和部件充满情意。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学独体字时,教师不妨再现汉字最初的构字情境。

        一方面,教师可抓住字源,呈现汉字画意,由图像引导学生进入汉字王国的生动情境。如教学“象”字,教师可先后出示大象的图片、古文字“象”和现代汉字“象”,引导学生通过溯源比照自主发现“象”字的构字特点。学生结合个人认知经验,再通过图画比照,很快就能发现:大象的长鼻子就是“象”字上面的“刀”,“象”字中的长撇,就是大象的牙齿,从而将抽象的组合符号变成了生动的图像,并将心中的文字图像和动物“象”建立起了意义,牢固地记住了“象”字。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字理,借助具体动作再现构字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人造字时的思维方法。如,教学“寸”字,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寸”字中有一点,而不是一撇?然后,让学生伸出手腕,感受“寸”字的“横”和“竖钩”就像手腕的样子。接着,像中医搭脉那样找到脉搏跳动的位置,告诉学生这一点就像是脉搏跳动的点,这个点离手掌的距离就是一寸。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身体力行,切身感受到古人构字的思维过程,能够感性、直观地记住“寸”字。

        结构简单的独体象形字和指事字包含了汉字的基本部件——偏旁部首和基本笔画,是识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不必逐字讲解字理,只需让学生在生动的构字情境中习得每个字的渊源和本义,找到识字的线索。日积月累,学生自会梳理出一条识字捷径,为学好合体字打牢基础。

        二、教学合体字:探究构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一)发现积木结构,自在拼搭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的。合体字就是由表意的独体字或部件拼搭而成,而其字义正如积木的各个部件组合而成。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即通过分析字的构形讲解它们的组合构意,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记忆。如教学合体字“整”,可以告诉学生,它是由“束”“攵”和“正”三块“汉字积木”拼搭而成,“攵”表示手拿小棍在敲打,“束”代表约束,“正”表示端正,“整”的字义就是手拿小棍鞭策、约束孩子,使其端端正正做人。又如“孝”字的构形和字义就是由表示老人的“耂”和表示孩子的“子”构成,这两块汉字积木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行走。引导学生感受汉字可以像拼搭积木般自如,并学会分解组合汉字,是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关键。正如王筠在《文字蒙求》所说:“人之不识字,病在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

      (二)依据构字特点,轻松识记

      汉字中80%的字都是形声字,汉字已逐渐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中心的构形体系。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已被大家熟知,并成为汉字学习的一条线索,但是就声旁而言,它的作用往往不仅是表意。

        首先,依据声旁可以类推出相关汉字的读音或字形。如“青”是后鼻音,由此就可以推出,由“青”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大多也都是后鼻音;又如“仓”字读作“cāng”,“舱”“苍”等字里面都有“仓”,它们也读“cāng”,而不读“仑”的音。有的声旁还兼具表意的功能,合理运用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识字教学焕发生机。例如“狮”,形旁是“犭”,表示兽类;声旁是“师”。在这个字中,“师”除了提示读音,还表示字义。“师”在古代也表示军队编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的群居动物,因此用表示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师”做“狮”字的声旁,不仅表音也提示了字义。“情”“理”相融中的汉字,生动体现了狮子群居的习性,古人就是这么睿智。

        其次,有些形声字的声旁有共同的源义素,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探寻识字“双线”,类推和猜测相关形声字的意思。宋朝人称之为“右文说”,即依据形声字同一声符意义相通与声符往往居文字右边的现象,去归类解释词义的方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8”为例,声旁是“包”的形声字有“饱”“炮”“泡”等,这些字的意思除了与它们的形旁有关外,还与声旁“包”的本义密切相关。如“包”的古文字就像婴儿包裹在母亲的子宫之中,本义就是包裹其中,字形中就透出了温暖的感觉。正所谓“声旁乃义之纲”,这些以“包”做声旁的形声字,字义都与“包裹在其中”有关。火药包裹在腹中的是“炮”,食物包裹在腹中为“饱”,能把身体整体包裹于其中的衣服为“袍”,等等。

        (三)遵循组字规律,触类旁通

        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和部首、笔顺规则等都是学生独立识字的必备知识。其中,尤其要重视的是部首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部首是汉字构形的基本部件,由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所创。他将汉字分为若干部类,把笔形最简单、表意最典型的一个字作为领头的字,这个领头字习惯上被称为部首。归于同一部首的字大多和部首的原意有关。当然,这也是汉字“情”“理”之体现。依据这一特点,方便发现汉字的识记线索。

        相同部首的字大多表示同一类别的事物,抓住了部首,“举一纲而万目张”,通过联想和类推,就可以由识记一个字变成轻松识记一组字,提高识字的效率。例如部首“囗”,在古代被念作“wéi”,像是被四面围墙包围着,因此由“囗”做部首的字多与“包围”的意思有关,如“国”“团”“圆”“困”等。掌握了这样的规律,我们还可以联想类推出“花园”“菜园”都有围墙,所以是部首“囗”。草原没有围墙,所以不能写成这个“园”。

        了解了部首的本源,还能帮助学生区分形近的部首,从而增强对归于该部首汉字的意义识记,以减少错别字。如容易混淆的部首“夊”和“攵”,部首“攵”念作“pū”,表示一只手拿着小棍在敲打的样子,因此带有“攵”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牧”字中有“攵”,那是手拿着小棍在放牛;“教”字中有“攵”,那是因为古人认为“首孝悌,次见闻”,教育“孝”为先,一个“教”正体现了古人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育理念。部首“夊”念作“suī”,是指慢慢行走的样子,因此用“夊”做部首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复”字原先是指回去;“处”的本义是指暂时停下来不走,引申为居住、交往。

         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基本字做部首后的整体变形。如“火”做部首时要变成“灬”,“玉”做部首时要变成“王”,“网”做部首时要变成“罒”;部首“阝”在左边,念作“阜”,构成的字都与山有关,如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阝”在右边,念作“邑”,构成的字都与城镇有关,如“都”“郑”等。

综上,“双线”并进,情理交融,可让一个个形神兼备的汉字走进学生心中,使学生真正喜爱汉字,乐学汉字。

 

 

——本文原载于《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版

 

欢迎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