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同交响曲--刘 闻

 老北京的记忆 2016-05-29

【西砖胡同】

    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中部,广安门内大街南侧,南北走向,北口位于广安门内大街,南端与七井胡同相接,全长约一里多地,宽约四米,但胡同走向并不平直,在大约中部的地段向西侧拐了一下,有一个不太明显的折弯。

    市井交响曲,曲风各不同

    西砖胡同历史悠久,始于明朝,当时称“砖儿胡同”,此名称沿用至清朝。当时曾以莲花胡同为界,北段称后砖儿胡同,南段称前砖儿胡同。到了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这里统称为“西砖胡同”,而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这一地区早年间以制作、出售砖的行业为主,并且声誉很好,在外地都有买卖,这个胡同因此而得名;不过,也有传说是因为胡同内有砖塔而得名。

    从北口进入西砖胡同,走不远就与东西走向的醋章胡同十字交汇,除了醋章胡同,自北向南在胡同的西侧,依次有培育胡同、法源寺后街、法源寺前街;而在胡同东侧,则是永庆胡同、莲花胡同、七井胡同。西砖胡同内有两个路口可通往七井胡同,一个在胡同的东侧,另一个是在胡同南端再向东拐弯,出口止于七井胡同。

    比较特别的是在胡同北部的东侧还分出了一条西砖胡同的“枝杈”,这是一条不规则的先东西又转向南北的同样名称的胡同,在这一段等于是自北向南并列着两条西砖胡同,之后再向南在培育胡同的东口位置,又合二为一了。

    西砖胡同、烂漫胡同和法源寺一带,历史上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曾是幽州最繁华的地方。

    西砖胡同南端的西侧,就是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刹法源寺,它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法源寺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寺内的丁香更是久负盛名,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这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丁香花小,一簇一簇的,有白有紫,通常花分四瓣,待春末夏初花开时节,特别是晚上,一阵阵浓郁的花香袭来,让人如痴如醉,所以这里的丁香花会曾誉满京城。

    西砖胡同不仅有曲径通幽的街巷、青砖灰瓦的庭院、规整朱红的大门、形态各异的门墩等等建筑遗存让人流连,还有那大自然的灵动声声入耳,比如明媚春天里飞来飞去的燕子的喳喳嘻叫、炎热夏季时蛰伏在树上“知了知了”的蝉鸣、秋季犄角旮旯里好斗蟋蟀的“歌唱”……

    这里还有游走在胡同里的小商贩们那抑扬顿挫声调各异的吆喝声,有他们为招揽生意用自己的“响器”发出的各色声响,仿佛是在通力合作演奏出一支老北京的市井风情交响曲,听来不禁让人倍增生活情趣。

    我们耳熟能详的磨剪刀的,是以钢铁片纵向等距错落穿连成五叶,随走随用手抖动相互敲击,发出哗啦哗啦的清脆声响;比如剃头的,一只手拿着一个俗称“唤头”的长型大铁夹子,底部比较宽厚,到“夹子”的尖头部分逐渐变窄变薄,边走边用另一只手不断地拨动,发出嗡嗡的振动声响来招揽生意等等。

    胡同打鼓声,声声有故事

    要我说,其实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声乐”,也许不太为人们所熟知,那就是走街串巷“打鼓儿的”敲打小鼓所发出的音响,在众多商贩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那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信托商店,能有方便的渠道收卖旧货,要想用东西换钱,除了去当铺之外,就得找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人了。干这一行的,都以左手夹着一个像银元大小的皮鼓,右手拿一根比筷子长些顶端包着皮头儿的细藤条来敲打,声音虽不大,却清脆悦耳,在幽静的胡同里可以传播较远,这就是老北京称之为“打鼓儿的”。

    和一般的小商贩不同,“打鼓儿的”的行当,是分“等级”的。以收买旧衣服、木器、日用杂物等的较为普遍,一般都用扁担挑着两个筐,一边打着小鼓,一边吆喝着“旧衣服、木器我买”等等,这算是中等的打鼓儿贩;其下等者专收破烂,买不起像样的东西。

    我这里着重说的是专门收买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细皮毛货等等的人,即老北京称之为“打硬鼓儿的”。

    “打硬鼓儿”的以出身于古玩铺和当铺学徒的为多,他们的资本较厚,有一定眼力,也颇有精通鉴定的人才。

    “打硬鼓儿”的平日只手持小鼓,肋夹布包,不挑筐担,因为仅收细软,用不着抬筐。其服务对象,自然是富户殷实人家,即老北京称之为“大宅门儿”的。这些有的家道中落,常常要卖些东西,以贴补家用,有的一时困乏,急需用款,而又顾及脸面,不愿拿东西出门去当卖,于是“打硬鼓儿的”上门买货,就最适合他们的需要了。

    有意思的是,“打硬鼓儿”的这一行,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常串哪几个胡同,走哪几条街,大致也分个地段各自负责,彼此“互不侵犯”。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个叫大刘的,高高的个头,瘦瘦的脸庞,春秋天总穿一件灰布大褂,外罩黑马褂,步履安稳,仿佛学究一般。专在前门外虎坊桥大街以及往西的骡马市、菜市口到往南的南横街一带,走街串巷找买卖,我家所住的西砖胡同,正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

    大刘为人爽朗健谈,颇有风趣。他敲打小鼓儿,似乎也自有节奏,清脆又有些激扬,再加上“珠宝玉石来买、皮袄我买”的吆喝声,也悠扬高亮,一听就知道是大刘。想卖东西的,即到大门口找他进来。不少家道中落的大宅门,他都经常出入。一般熟主顾家,大刘往往不等人找,隔几天就来串串门。除去寒暄问好之外,他能见景生情地和你聊天儿,主动找买卖。因为大刘什么都懂,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细毛皮货等等,谈起来头头是道,样样在行。不过大刘也挺有心眼儿,他知道这样买东西,卖主常常会反悔,尤其是熟人,更难免往回要东西,所以货物到手,他总要搁些时再卖,以防卖主有变,影响今后做买卖。这样,东西到他手,能打来回,卖主自然是对他信心大增,更乐于和他打交道了。

    小时候我家就在西砖胡同,那时的老门牌是4号,是一座比较规整的两进四合院,位于胡同的西侧,标准的大红院门,坐西朝东。我家从祖父祖母那儿就和大刘熟悉,父亲也和他常有交往。听我父亲讲,自己的书桌上曾摆放着一套《十钟山房印举》,印制精美,品相也好,有一次大刘来家里看到了,可巧那会儿临近春节,过年关有些“钱紧”,当时不知怎么三说两说就让他收走了。事后父亲心里总是放不下,书籍在他看来是最珍重的,真有些舍不得,掂量再三,只好等大刘下次再来时,把家里的一对青花掸瓶卖给了大刘,把珍爱的这套印谱又要了回来。据说那对掸瓶是我祖母当年的陪嫁,我父亲是踏实了,可惹得祖母不高兴了好多天。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刘的买卖也经历过高峰低谷,后来听说是因为几次买到假货而赔了本儿,从此西砖胡同里的老北京市井风情交响曲和往日里一样弹奏,只是其中没有了那熟悉又清脆悦耳的敲鼓声了。

    制图 王金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