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还有最后一位修笔老人

 美物计 2020-12-03


文|美物计

记得有个关于钢笔的笑话:“如果别一支钢笔,那他是小学生;如果别了两支钢笔,他就是中学生;如果别三支钢笔,他一定是大学生......那别了四支呢?他就是个修钢笔的。”

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钢笔是一种微妙的身份像征,身着中山装,口袋插一支钢笔,全身透出一股斯文气,是文人墨客的经典装扮。

相信不少80后在上学时都买过几块钱一支的钢笔,那时,几十元一支的钢笔算奢侈品。

但是,在大部分80后还没来得及挣钱买上一支好钢笔的时候,圆珠笔、中性笔这些五花八门的文具一夜之间就让钢笔进入了怀旧物范畴。



你还在用钢笔吗?如今钢笔逐渐在记忆中褪色,提笔忘字的现代人越来越依赖输入法,宋体、黑体、微软雅黑……

曾经的中国钢笔业的龙头“英雄”,贱卖股权的新闻更是让人不禁感叹英雄迟暮。而依托于钢笔的“修笔匠”,也成为了一个行将消失的职业。


在号称“贵族街”的北京东四街上,汇集了大量的名牌服饰,珠宝黄金店铺,里外金碧辉煌,人人衣着华丽,唯独一家小店例外。

这家小店就是张广义老人的修笔店,在这8、9平米的方寸之地,京城最后的修笔师傅,在这个键盘日渐代替钢笔的时代里,独自坚守着这个行业。



张广义老人自17岁起开始修笔,如今已经86岁了,仍然坚守在这里。一位艺术评论家谈及此事,曾用“精神贵族”来形容他。

广义修笔店是北京的一道风景,因为再没有第二家了。

黑底金字的木招牌,墙上的奖状、锦旗、简报、包漆车床都见证着修笔店的历史,角落里那台砖头式收音机如今已坏掉,没处修了......



张广义对钢笔可以说了如指掌,据说,他修理过的钢笔,少说也有50万支,他只要拿放大镜一看,就知道钢笔的毛病出在哪里。

拿手绝活是“点金尖”,金尖就是笔头上比小米粒还小的铱金,掉了钢笔就不能用了。

点金尖时需要把金尖焊到笔尖上,然后用锯片在金尖上开出缝才算大功告成。这道工艺在笔厂里都是激光加工,可张广义却是手工操作。

不过如今这门手艺却先于这个行业消失了,因为没人需要点金了,就算有人要点,老人也接不了,年纪大了手抖,眼神也不好了。



由于体弱多病,现在钢笔店的营业时间只有下午1个半小时,只要身体能支撑得住,张广义都会来开店。他说:如果关门了,我的老顾客就找不到人修笔了。

 多年来,张广义以“为您服务”为宗旨,以一种近乎“较劲”的个性对待自己的事业。



价值数千元的名牌钢笔拿过来修理,估了修理价之后,既不用交预付款也无须填单子,口头约定以笔帽为凭,翌日取货。

契约社会中,即使白纸黑字签了合同还是有不少违约的,像张广义这样以诚为本,相互信任的一诺千金实在是凤毛麟角。

店内一方篆刻着“广信守义”的印章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所赠,首尾的“广”、“义”二字是老人的名字,而这四个字也是老人一生的写照。



张广义修笔不为钱,以他而言,修钢笔是快乐的。

几十年了,修笔的价格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的原则是:能少收就少收,能免费就免费。

凡是张广义修理过或者卖出去的钢笔,只要不换配件,都免费保修。

物价早已今非昔比,张广义的修理费用还是纹丝没动。也有人劝他,进货价都涨了,您也应该把价格提一点了。张广义还是笑笑:"我能承受还是尽量让大伙便宜一点。"



修笔、卖笔一年收入不过万元,曾经有人想出高价转租张广义的店面,但他却拒绝了。修了一辈子笔的张广义放不下手上的钢笔:“这比钱重要。这么大个城市需要这么个行业,没有不方便啊。”

常人确实很难理解张广义的心情,只有在看见他凝神专注于手中钢笔的时候,或许才能有一点恍然——那是感情的倾注。

喜欢是简单而又复杂的情感,何况张广义的"喜欢"背后,是悠悠岁月的浸染,一个"喜欢"已经足够解释。


张广义老人还会给顾客示范如何清洗笔头,并不厌其烦地提醒顾客不要使用碳素墨水,不要混用不同的墨水,这样会堵笔尖、毁笔,钢笔要每3个月保养一次,用温水浸泡数次笔头,保持笔头出水顺畅……

这样的一股认真劲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的珍贵,最后的坚守,正如这或许柜台背后墙壁上一位修笔客人赠的两个字——笔魂。


86岁的张广义也想过把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在做这个连糊口都办不到,谁还会干?

是啊,现在谁还用笔写字,谁还需要修笔呢?偶然填个表格、签个名,抓过签字笔龙飞凤舞之后随手一扔,很多时候还不等用完,笔就已经不知去向了。

修了几十年钢笔的张广义总觉得这样太浪费,但"浪费"好像也早是上个世纪的概念了。



你还用钢笔吗?你有多久没有感受过笔尖在稿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即使在用钢笔的人,很多时候笔坏了也是选择直接换掉,而不是修,其实物品用久了就会有岁月的痕迹,用出了一种情怀,是无可取代的回忆。

也有人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些东西注定被淘汰,有时我会觉得我们不止淘汰了技艺,也丢掉了很多色彩和旋律。



关于什么时候会退休,张广义老爷子平淡地说:“等我死了,店也就关了。” 

我很佩服老人执着的精神,匠工于心,老人这种对生活执着的态度值得思考。

对我们来说,损失最大的也许是修笔的手艺后继无人,明天无人替我们修笔。

技艺也许会消失,但是精神永远值得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