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重则威,切忌以嗔为有威

 雪溪人家 2016-05-31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佛教对善恶的定义是,能感得未来令人痛苦逼迫之苦果的行为称为“恶”,反之则“善”。最主要的恶业有: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

佛法教人慈悲、忍辱,不是纵容恶行,是要降伏自己的嗔念;是一种强有力的心态,而不是行为上的沉默。至于该采取何种行为去帮助对方,要靠智慧来判断,菩萨有慈眉善目,也有金刚怒目,但无论外相如何,内心都是一份慈悲。

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有了智与慧,遇事就有了判断、决断的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是对的。

人管不了别人的心,管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人心的贪嗔痴多了,世界上的痛苦就多了。修行佛法,熄灭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并帮助更多人净化内心烦恼,让这个世界更加和平与美好。

“出世”,是调伏自己的心,超越贪嗔,不黏着境界;“入世”,是慈悲利生。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互相摄持。

不动怒、不怀恨,心平则气和,为人处事就能冷静、理智,不会被干扰;反过来,一旦起了嗔心,方寸即乱,就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来,害自害他。

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把它从贪嗔痴修改为慈悲、智慧,这样我们自己会越来越清净、快乐、无畏,也能有更大的心量和能力去帮助更多人。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自重则威,切忌以嗔为有威。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

行 者 xingzhe8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