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通过一个真实故事,谈谈表达给我带来的帮助和改变。希望孩子们能有所启发,爱上表达。 我哥大我三岁。不知是重男轻女,还是追求所谓的稳定,父母一开始就为我们俩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同一个中学读完初中后,哥哥继续上高中,向大学进军。而我呢?尽管成绩优秀,还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但父母却执意让我在中等师范里度过最后的读书生涯。 后来,如父母所愿,哥哥考进了理想的大学。我也顺利毕业,在一所边远小镇的矿山子弟校里当起了老师。 听着哥哥不时传回的大学讯息,看着周围好多18岁的同龄人都还在学校读书,甚至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着娇,我失落极了。老是觉得生活不平,父母不公,对教书谈不上兴趣,更无从喜欢。眼睛里,日子总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单调,工作也只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的简单重复。 每天都面对着那些同样的面孔,每天都会遇上好些个调皮鬼,每天都会有处理不完的麻烦事……生活暗淡,人生渺茫。总是幻想着:此刻,我也坐在象牙塔里读书该有多好,我也能在校园里来一场青涩的恋爱该是多么的浪漫。可是没有,想象中的一切都没有。虽然正值最为灿烂的青春年华,可留在我心中的却只有苦与酸、恨与怨。常常怅望长空,每日以泪洗面。 直到有一天,学校点名要我去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行的师风师德演讲赛,我才猛然回过神来。虽然不怎么喜欢当老师,但普通话和演讲却一直是我的强项。我们学校很小,共有32名教师,只有两名是正规的师范毕业,其余全是因为应急以工代干招来的。在那群非科班出身的同事中,我的口语表达有点鹤立鸡群之感。 尽管优势明显,但一样未能激发起我参赛的兴趣,只是想着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务即可。没想到,这样的被动准备,竟唤醒了我沉睡的内心。于是,工作几年来,我第一次深入思考天天面对的教学生活,第一次从孩子们童稚的眼神里读出了求知的渴望,第一次看到了深居矿山的几代人梦想走出大山的期盼,第一次感受到了责任重大,第一次品味到了育人幸福。这样的审视与思考,不仅使我的演讲《为了站立着的事业》获得了一等奖,也出人意料地让我爱上了“教师”、爱上了教书育人。 后来,我不再感叹老天无眼,上帝不公,一门心思为着能当一名好老师而努力。为了提升专业,丰厚积淀,我通过函授修完了专科,通过自考读完了本科。工作之余,还坚持苦练基本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主动借助各种平台去锻炼提升。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1年,我所在的子弟校从企业交给了地方,我们有了参与当地教育教学研讨的机会。在2001年11月的县级赛课中,经过校级、镇乡、片区、县级初赛、县级复赛的层层选拔,我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出色,并被名校相中,于2002年9月调入了县城。 在新学校呆了一年,又在2003年9月被推荐为市级赛课的唯一代表。2003年12月,重庆市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赛课拉开帷幕。我出人意料却又当知无愧地获得了最高奖一等奖。2004年7月,通过重重考核,最终幸运地走进了众人仰慕的名校——重庆市巴蜀小学。 2002到2004,短短的三个年头,我却实现了从乡镇到县城,再从县城到重庆直辖的人生三级跳。好多人都说运气真好。我点点头说:“算是吧!” 其实,我清楚地知道,带来改变的不是运气,而是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幸福的品味,还有苦练的基本功与较为出众的语言表达。因为,连后来当上了博士、教授的哥哥,也禁不住夸赞我。他说,我的文章,文笔清新,琅琅上口;我的演讲,充满思想,给人触动;我的课,既有起伏的韵律,也有诗样的华美。 |
|
来自: 昵称33876257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