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鼎投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Mc局座 2016-06-01

5月27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于发布了市场期待已久的《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以私募机构为代表的金融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及后续信息披露做出了差别化规定,相对于其他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

一、“527新政”与九鼎

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差别化规定就可以发现,这些规定条条针对九鼎,似乎反应了监管层对九鼎之前在资本市场所作所为的极度反感。

股转系统对私募机构挂牌新增了八项条件,其中:

  • 1、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

  • 3、私募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在其管理基金中的出资额不得高于20%

  • 7.1、挂牌之前不存在以基金份额认购私募机构发行的股份或股票的情形

均针对九鼎之前用自己股份与投资人的LP份额置换的行为(即所谓“LP转股”)。LP转股以后,私募机构在其管理的基金中的出资额会提高,除管理费与业绩报酬外,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会成为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在监管层看来,这样的私募机构,就越来越不像教科书里面定义的私募机构了,所以要坚决打击。

  • 7.2、募集资金不存在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及相关私募证券类基金的情形

是针对九鼎之前收购上市公司中江地产的行为。这个事情出来时,市场也是一片惊呼,只听说上市公司收购新三板公司的,哪听说新三板公司收购上市公司。

股转系统对私募机构后续融资的规模和用途也进行了限制

  • 股票发行,每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金额不得超过其发行前净资产的50%

  • 前次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未使用完毕的,不得再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 不得以其所管理的基金份额认购其所发行的股票

  • 募集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及相关私募证券类基金

前面两款旨在限制融资的规模和频率,后面两款旨在要求私募机构在挂牌后仍然持续满足挂牌条件。我们知道,九鼎挂牌后进行过三次融资,累计融资160亿,其中2015年11月完成的单笔融资就高达100亿。另外,九鼎旗下的九信资产于2015年12月抛出了300亿的融资计划。这个规模是非常惊人的——2015年,上市公司单笔超过100亿的再融资只有7单。还有一个数据,私募机构融资额,已经占整个新三板融资额的近30%。

二、九鼎有错吗?

那么,监管机构这么反感九鼎,不惜专门发个文件要求“下不为例”,九鼎到底有错吗?

九鼎没有错,只是在不停地创新钻空子,最终触碰了监管的底线。

其实九鼎自成立以来,一直就是同行眼中的另类,七八年前就因将不少人心目中PE高端金融机构的形象工厂化、流水线化而闻名,具体的报道网上有很多。但七八年过来,九鼎实实在在退出的项目已经在每年年报中公之于众,人家确实是合法地赚了钱,反而是不是衬托了同行的低效、矫情、优柔寡断呢?

就这次引起监管层反感的几点而言,可以说,九鼎的作为至少形式上合法合规,属于资本市场的重大创新。这些创新虽然乍一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但创新不就是为了破坏习惯吗?在信息越来越对称的时代,不是只有打破常规的创新才能取得超过同行平均水平的利润吗?

比如,教科书告诉我们,在一只投资基金里面,GP只能象征性出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LP,GP的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费及收益分成。好像一只基金,如果GP出资比例较高,就不能称之为基金了——大家约定俗成这样认为,但仔细想想,凭什么啊?其实教科书只是对若干年前前人创新的总结,当若干年前,有人第一次提出合伙企业的概念时,第一次提出合伙人可以不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时,可能人们也会觉得不合常理,但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

又如,人们习惯性认为上市公司比新三板高端,是本科和专科的关系,你专科生表现好,才可以“专升本”。因此,只能上市公司收购新三板公司,而不能反过来。大家约定俗成这样认为,但仔细想想,凭什么啊?哪里规定上市公司比新三板高端了?

又如,人们习惯性认为资本市场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实体经济等于制造业。因此制造业融资是道德的,而金融业融资是不道德的。但中国实体经济凋敝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逐利的资本,就算不参与金融业的融资,也不会去投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一些名义上属于实体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发展实体经济的名义从银行取得低成本贷款,然后高价转贷出去,最后靠这个做成世界500强,就道德了吗?

所以,九鼎只是做了几件法律没有禁止、大家又没有想到的事情,然后监管层通过颁布新规定,进行了禁止,堵住了漏洞。其实在市场看来,当九鼎刚抛出前述资本运作方案时,市场第一反应是“哇!这么高明的方案我们怎么没想出来”。

三、启示

“527新政”后,大量拟挂牌的私募机构被挡在门外,已挂牌机构的融资计划恐怕也得搁浅。但是,九鼎去年160亿的融资可是实实在在完成了,尽管九信资产的300亿融资也得另辟蹊径。其实,这些被挡在门外的机构,很多都是看见九鼎挂牌后的表现,才恍然大悟“原来新三板可以这样玩”,于是匆忙上阵,往新三板冲。可惜,九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当你在研究九鼎的案例时,九鼎已经永远无法复制了。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在中国这个制度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政策的稳定性极差,朝令夕改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家知道,企业去美国上市,招股书一开始就说我们按照1933年证券法,如何如何,这种情况短期内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我们的市场,书面的规定,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口头上的窗口指导,更是每周都有新消息。

除了九鼎以外,博盈投资的非公开发行、顺荣股份的并购等也属于空前绝后的案例;中概股回归、金融控股平台借壳、小额贷款公司新三板挂牌等,虽然不是孤例,但开放的时间窗口也很短,现在基本上都关上了。它们作为第一个或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承担了风险,也收获了回报。而后来者,总是希望通过模仿案例而降低自身的风险,但在中国这个政策极不稳定的非判例法国家,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从中介机构角度来说,就是要学习包括九鼎在内的案例的创新思维,而非简单照搬案例的具体内容。要先熟悉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窗口指导,然后寻找可以利用的空间,如果项目实际需要,要敢于设计出前无古人的方案。如果仅仅是因为看见别人这么干最后成功,就让自己的项目去生搬硬套,最后难免落入东施效颦的境地。


5月27日,股转系统还发布了姗姗来迟的新三板分层方案,下一步的看点在于创新层到底会推出什么样的新政策。我们坚持认为,衡量新三板是否成功,绝不是看最终由多少家去主板IPO了(因为这潜意识还是认为新三板比主板低一等),而要看多少企业满足了IPO条件还愿意留在新三板。目前新三板的主要问题在于流动性不足,有人预期是否创新层会推出连续竞价交易及允许散户进入。我们认为,如果真这样,会分流主板市场资金,在目前情况下对主板造成巨大压力,第一步的解决方案似乎更倾向于引入非券商的做市机构。另外,中国股市的换手率全球居首,本来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新三板的流动性不应该与主板看齐,能做到港股的水平就算成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